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協助他們培養人生幸福三元素:《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時常會遇到孩子鬧彆扭、發脾氣、故意不合作的時刻,身為家長的我們,往往深怕理智不小心斷了線。我們都以為,天真的孩子有話就會直說,卻沒有想過,並不是只有大人會把真心話埋心底,孩子也會。因此想要減少摩擦、讓親子感情升溫,學習理解孩子每一個行為背後所代表的動機,是很重要的課題。

本書作者胡展誥是一位諮商心理師,除了成人,也富有輔導孩童的經驗,他想提醒我們:

想讀懂孩子的心,要先從「打破框架」「撕下標籤」開始。

這世間很多事情,一旦被框架限制住,就難以看透本質。孩子或他們的行為一被貼了標籤,就怎麼看都不順眼。當在面對一個被貼上愛說謊、亂打人、不合群等標籤的孩子時,我們要試著想像和挖掘,他們為什麼會想表現出這樣的行為?常說謊可能是因為說實話反而會遭受嚴厲懲罰,常打人說不定是他總是遭受非肢體霸凌的那一方,不合群也可能只是力求關注的一種表現。正確的理解孩子,才有和他們談話與促成改變的機會。

而在陪伴孩子時,要試著「放慢腳步」「用心傾聽」。

現代父母工作忙碌,下班在家也不是立刻能將工作甩一邊,常常人雖在孩子身邊,但心思卻離得很遠。有人覺得自己每天花好幾個小時陪孩子已經很努力,但其實都是一邊用電腦滑手機,回應孩子也只是虛應故事,沒有發現孩子其實都跟男/女朋友一樣敏感,父母被看出人在心不在,常常鬧彆扭求關注也就不意外了。

試試ATM行為分析法,有條理地探討動機

A (Action)觀察孩子表現出哪些行動

T (Target)理解這些行動想達到的目標

M (Motivation)探索孩子之所以想達到目標的背後動機

很多家長習慣以行動的好壞直接給予相對應的獎懲,而忽視了好的行為背後可能有需要關懷的動機,不好的行為也可能是由正向的動機引發,只是方式不對。我們要努力把這個流程變成反射,才會越來越容易理解孩子每個動作的動機是什麼。

內在核心需求的幸福三元素

我們常常苦思什麼是幸福,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但若一個人擁有歸屬感、價值感、希望感這三個元素,那通常已經離幸福很近。身為希望孩子能過得幸福的父母,我們可以試著從這三個方向培養他們:

歸屬感是人與外界的正向連結,能夠促進個人與他人、與環境保持良好的互動,擁有歸屬感的孩子,不會因為要滿足自己的福祉而去傷害他人的權益

價值感充沛的人,看待自己的方式會以欣賞代替評價,他們比較不會把分數和成就與自我價值畫上等號。因為發自內心欣賞自己的好與接納自己的不足,比較不容易因他人的眼神與評價而受傷。

希望感則在孩子心中扮演燈塔的角色,在漫長且充滿未知的人生旅途中,指引孩子往特定方向前進。他們期待迎接未知的每一天,希望感帶給他們源源不絕的熱情與動力。

比起其中一項特別突出,三項均衡的人生會更加理想,因為只有歸屬感,會難以獨立;只有價值感,只能體驗成功者的寂寞;只有希望感,則裹足不前,一事難成。想想自己,或是周邊那些散發幸福和不幸的人,是不是也和這三個元素的組成吻合呢?

這本書不只能讓為人父母的讀者受益良多,對於尚未育兒的人,也能藉此回想自己的童年和學生時代,是不是也屬於某個類型的孩子,還是其實到現在為止都還是?過去所做的各種被認為是叛逆的荒唐事,是不是也期待大人能夠理解自己呢?種種觸動人心的內容,和作者那平鋪直敘卻莫名溫暖的文字,讓我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眼角泛淚了數次,值得所有人閱讀的一本書,衷心推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少鋒的沙龍
45會員
120內容數
每個月精選至少六本各種領域的書籍,完整讀完後的心得分享與作品介紹,內容也同時發布於Facebook粉專《這書,有讀》,以及instagram ID: ialreadyreadthisbook
少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0/08
身為一個時常認為末日終將來到的人,不免會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想多提醒自己,應該還有什麼能做得更好的地方,即使這類的書有時候稍嫌乏味,或是沒有太新穎的見解。 但這本《三十九種拯救地球的方法》是很出乎意料的作品
Thumbnail
2023/10/08
身為一個時常認為末日終將來到的人,不免會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想多提醒自己,應該還有什麼能做得更好的地方,即使這類的書有時候稍嫌乏味,或是沒有太新穎的見解。 但這本《三十九種拯救地球的方法》是很出乎意料的作品
Thumbnail
2023/09/27
自從去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AI的話題一直沒有少過,有些人開始積極利用這些工具,增加自己的工作效率;有些人則陷入焦慮,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撐到哪一天。在許多人不斷地思考自己的職涯該如何應對AI浪潮時,似乎有點忽略了一件事:「現在還是學生的孩子,該如何為了未來做出改變?」   作者Eral D
Thumbnail
2023/09/27
自從去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AI的話題一直沒有少過,有些人開始積極利用這些工具,增加自己的工作效率;有些人則陷入焦慮,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撐到哪一天。在許多人不斷地思考自己的職涯該如何應對AI浪潮時,似乎有點忽略了一件事:「現在還是學生的孩子,該如何為了未來做出改變?」   作者Eral D
Thumbnail
2023/09/19
在中國的頂尖中學(等同台灣的高中)中,學生大致上有四個階級,由下而上分別是:學弱、學渣、學霸、以及學神。
Thumbnail
2023/09/19
在中國的頂尖中學(等同台灣的高中)中,學生大致上有四個階級,由下而上分別是:學弱、學渣、學霸、以及學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每位父母都曾面對孩子的固執、情緒化和挑剔,這些表現讓我們感到困惑,有時甚至感到挫折。但是,讓我們想一想,這些行為是否只是表面現象?是否背後隱藏著更深刻的情感訴求?我來分享一下,孩子的行為,揭示它們背後的真正含義。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許將成為改善親子關係、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Thumbnail
每位父母都曾面對孩子的固執、情緒化和挑剔,這些表現讓我們感到困惑,有時甚至感到挫折。但是,讓我們想一想,這些行為是否只是表面現象?是否背後隱藏著更深刻的情感訴求?我來分享一下,孩子的行為,揭示它們背後的真正含義。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許將成為改善親子關係、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Thumbnail
這是一本有別於教導如何如廁、戒尿布、斷奶的親子教養的書,而是著重於培養親子關係,審視過往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共同想像解決辦法,培養出一個能夠感受情緒、對自己情緒負責、懂得表達感受、懂得與人社交的孩子。
Thumbnail
這是一本有別於教導如何如廁、戒尿布、斷奶的親子教養的書,而是著重於培養親子關係,審視過往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共同想像解決辦法,培養出一個能夠感受情緒、對自己情緒負責、懂得表達感受、懂得與人社交的孩子。
Thumbnail
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時常會遇到孩子鬧彆扭、發脾氣、故意不合作的時刻,身為家長的我們,往往深怕理智不小心斷了線。我們都以為,天真的孩子有話就會直說,卻沒有想過,並不是只有大人會把真心話埋心底,孩子也會。因此想要減少摩擦、讓親子感情升溫,學習理解孩子每一個行為背後所代表的動機,是很重要的課題。
Thumbnail
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時常會遇到孩子鬧彆扭、發脾氣、故意不合作的時刻,身為家長的我們,往往深怕理智不小心斷了線。我們都以為,天真的孩子有話就會直說,卻沒有想過,並不是只有大人會把真心話埋心底,孩子也會。因此想要減少摩擦、讓親子感情升溫,學習理解孩子每一個行為背後所代表的動機,是很重要的課題。
Thumbnail
教養是堂懷疑是否有最適解的存在,但也在追尋的過程中學會與自己的和解。 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 作者:陳品皓 禾禾文化工作室出版 五種情境,21個生活應用,從父母及老師角度切入。這樣就能去處理孩子的情緒嗎? 無法! 但會是個方向與嘗試,而父母或許就是在這樣的嘗試與陪伴之中,孩子就慢慢
Thumbnail
教養是堂懷疑是否有最適解的存在,但也在追尋的過程中學會與自己的和解。 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 作者:陳品皓 禾禾文化工作室出版 五種情境,21個生活應用,從父母及老師角度切入。這樣就能去處理孩子的情緒嗎? 無法! 但會是個方向與嘗試,而父母或許就是在這樣的嘗試與陪伴之中,孩子就慢慢
Thumbnail
阿崴閱讀-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教養的另一個面向我推薦的點在於溝通。有些主管抱怨不同世代的人很難溝通,但往往只是想要把自己的想法意志強灌輸再另一個人身上,但溝通必須尊重每個個體的不同。另外溝通時是否有覺察自己的情緒,我們常常會被自己原生家庭的一些習慣所束縛而不自知,而當自己帶了過多情緒進行溝通時,恐怕
Thumbnail
阿崴閱讀-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教養的另一個面向我推薦的點在於溝通。有些主管抱怨不同世代的人很難溝通,但往往只是想要把自己的想法意志強灌輸再另一個人身上,但溝通必須尊重每個個體的不同。另外溝通時是否有覺察自己的情緒,我們常常會被自己原生家庭的一些習慣所束縛而不自知,而當自己帶了過多情緒進行溝通時,恐怕
Thumbnail
※適合人群 1. 容易緊張,對育兒這件事感到巨大壓力 2. 孩子覺得我一點都不瞭解他,想與孩子建立有效溝通 3. 除了大聲責罵,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辦法來遏止孩子的行為 4. 想讓育兒從麻煩吃力的苦差事,變成輕鬆自在的樂事
Thumbnail
※適合人群 1. 容易緊張,對育兒這件事感到巨大壓力 2. 孩子覺得我一點都不瞭解他,想與孩子建立有效溝通 3. 除了大聲責罵,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辦法來遏止孩子的行為 4. 想讓育兒從麻煩吃力的苦差事,變成輕鬆自在的樂事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是甜蜜的負擔、工作的動力或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給不想在每天吼孩子,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的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或另一半的感受,藉由了解親職的真正使命,從更好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孩子。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是甜蜜的負擔、工作的動力或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給不想在每天吼孩子,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的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或另一半的感受,藉由了解親職的真正使命,從更好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孩子。
Thumbnail
📷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在「想要」跟「需要」的感覺上時常是模糊不清,明明知道這個爸媽有說過不可以,但就是偏偏要,而且有時看到孩子的堅持,爸媽覺得偶爾讓一次就好,下不為例,並明確的告知孩子這是最後一次了,但下次再碰到,卻也忘了「上次的最後一次」,孩子不曉得從哪裡來的堅強信念,只要他們想要,就會努力
Thumbnail
📷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在「想要」跟「需要」的感覺上時常是模糊不清,明明知道這個爸媽有說過不可以,但就是偏偏要,而且有時看到孩子的堅持,爸媽覺得偶爾讓一次就好,下不為例,並明確的告知孩子這是最後一次了,但下次再碰到,卻也忘了「上次的最後一次」,孩子不曉得從哪裡來的堅強信念,只要他們想要,就會努力
Thumbnail
我們常會以為,要先對孩子的行為動機做出正確判斷,才有辦法「對症下藥」。 事實上,縱然你自認早已掌握他行為背後的動機,但你做出的回應,孩子可能還是不埋單。相反地,即使大人當下無法準確知曉孩子的行為代表什麼,還是有辦法可以做出不錯的處置。 從三個部分來討論:孩子的外在行為、孩子的內在動機、大人如何回應。
Thumbnail
我們常會以為,要先對孩子的行為動機做出正確判斷,才有辦法「對症下藥」。 事實上,縱然你自認早已掌握他行為背後的動機,但你做出的回應,孩子可能還是不埋單。相反地,即使大人當下無法準確知曉孩子的行為代表什麼,還是有辦法可以做出不錯的處置。 從三個部分來討論:孩子的外在行為、孩子的內在動機、大人如何回應。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夠反思自己童年的人際關係,幫助自己成長,就可以提供給孩子—你一定可以提供給自己的孩子的—穩固的連結,成為未來人生中忠誠關係的基礎。孩子的未來我們無法控制,但卻能夠盡量讓他懂得和會好好對待自己的人做朋友,幫助他找到人生中深刻的意義。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夠反思自己童年的人際關係,幫助自己成長,就可以提供給孩子—你一定可以提供給自己的孩子的—穩固的連結,成為未來人生中忠誠關係的基礎。孩子的未來我們無法控制,但卻能夠盡量讓他懂得和會好好對待自己的人做朋友,幫助他找到人生中深刻的意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