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青蛙再變回王子。”-Eric Berne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作者:Robert de Board,翻譯:張美惠
三采文化出版
接續上一本書,接著來看這本書囉,透過蛤蟆先生的10次諮商,窺視了心理諮商的部分面貌,見證一個人怎麼經歷改變,然後也認識了一些些溝通分析的架構與一些名詞(之後預計再接著安排看溝通分析心理學)。
心理諮商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呢,我自己並沒有經歷過,我想像的可能會是一些電影的片段,又或是一些心理諮商師書籍裡的個案過程,可是這一切是怎麼開始,怎麼有一點點的理論解釋,然後自己練習探索與思考(在自己還算身心健全狀態之下),強化自我覺察,然後做出有意識的選擇,這本書或許提供了一些方向,或者也用這麼樣的嚴肅,就當作一本童書的後續成人諮商版本也是輕鬆好讀。
#我感覺精神不太好
蛤蟆先生歷經了一場風暴之後,卻開始變得一蹶不振,明顯的連旁人都可以輕易地看出。然後,自己也是非常有所知覺得,自己可以說出:我感覺精神不太好。然後還能夠放聲大哭出來。
那如果自己無法自覺的時候呢?
那如果身旁的人有這樣的狀態的時候呢?我不是專業的人士,或許會很自以為的給予一些建議,但或許必較好的協助是陪伴,然後專業的還是給專業的來。
#為諮商負責的只能是你
心理諮商並不會有直接的答案,也不會像一般的醫學,症狀鑑定再透過一些輔助檢驗,就能夠給藥。但是如同故事之中的,蒼鷺(心理諮商師)說的: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於自願,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朋友們才想諮商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這是一種合作的關係!
或許殘酷,不過很多時候,與其我們自以為的給幫助,不如給陪伴,當對方真的提出需求的時候才給協助,對方才能真的接受。不過也不代表就是冷漠的對待,或許保持定期的互動,多幾句實際的關心,留意一些訊號。
#你感覺如何
你好嗎?好像是個日常的問候,不過大概是潛意識的作祟,通常下意識地就會有個明確的好或不好。不過蒼鷺的開頭:你感覺如何,卻能夠顯露出一種真心的關心,然後從何種狀態引導出處在何種模式(孩童、成人、父母),透過這樣的問答刺激跟覺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適應型兒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求生模式,嬰兒透過哭泣表達肚子餓或是尿布濕的感受,隨著成長,透由父母或照顧者的互動,找到一個可以適應生活的模式。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卻習慣著使用這樣的模式去應對,我們長大了,卻還是用著孩子的作法,好像有那麼一點。
“The child is father of man.”
#父母自我狀態
蛤蟆或許不太有這樣的狀態,不過老獾倒是在故事中顯現出這樣狀態,不過就算自己沒有,也不表示自己沒有受到影響。我們都在成長過程中聽從父母與師長的教導,然後出了社會之後聽從公司主管。有一天自己長大當了父母或是主管,卻不自覺的選擇了父母狀態的方式去教導,就沒能夠好好的與當初的父母和解了。
#成人自我狀態
“我們能以理性、不情緒化的方式,來處理的當下發生的真實狀況。”
成人的模式只能透過自我選擇,選擇要怪罪還是負責,當為自己負責的時候,就會明白自己有力量改變你的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變自己。
很多心理諮商走到這樣的階段,我們找到了過去用父母狀態對待我們的人,可是這從來不是要怪罪自己的原生家庭,而是:原諒他們。選擇和解就是一種成人自我狀態的開始。
#這個問題很好。你怎麼回答?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著提問之後就會有答案,不管是學生時期,或是到AI世代,可是知道答案了然後呢?我們如何思考,我們內心的答案是什麼,有一些是AI能夠幫我們的,但也很大一些是我們應該要自己思考的,或許如同駭客任務裏面一樣,我們就要這樣照著劇本演出嗎?我們是有選擇的。
“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有些人會竭盡所能選擇記住那些悲傷和不愉快的事,而忘記或忽略美好的時光”
這裡提到了溝通分析的經典:人間遊戲。透過遊戲去辨識心理地位的觀念,但不論是哪種遊戲,都是讓人產生負面的情緒。看懂了局,那自己就可以知道可以不用下去玩這樣的遊戲。書裡也了一些例子並解釋,例如:猜猜我在想什麼,我是倒楣鬼,PLOM,NIGYYSOB(人間遊戲書裡列了36個,之後看完再好好分享)
#蛤蟆先生
書裡終於結束了10次諮商的蛤蟆,最後也有一個不錯的結局,人生開始終於做一些規劃,然後他的朋友們或許是故事使然,或是也透過蛤蟆先生的改變,自己也有所變化,能夠開始更加地用一個成人狀態做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
心理諮商是一個專業的行為,不會因為看了一本書或是筆記就能夠學習。不過可以認識的是這樣的過程,或許當個故事看,或許當自己低落的時候,自己想想並且回憶,然後再自己主動意願之下,去尋求專業的協助。也如同書末寫的:從現在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這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氣與毅力。只有真正的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2023/04
#阿崴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