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瞧瞧心理諮商

2023/01/0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是以對話方式來呈現諮商過程(類似《被討厭的勇氣》),讓讀者彷彿可以在過程中一起進行諮商,另外,書中的理論「自我狀態」跟「心理地位」的啟發性很高, 對於意識自我心理狀態很有幫助。

簡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以童話故事的角度,透過個案(蛤蟆先生)與諮商師(蒼鷺)的諮商對話,演繹心理諮商過程。故事人物取自《柳林中的風聲》 的角色個性,而心理學理論取自 Eric Berne 的溝通分析 ( Transactional Analysis ) 門派。
蛤蟆先生的經歷是基於我超過20年的諮商經驗 - 作者 Robert de Board
本身沒有心理學相關背景,下面僅探討自己看完書後,對自己有幫助的部分

認識自我情緒 - 練習幫自己情緒打分數

故事中諮商開始時,諮商師第一個問題圍繞在諮商者的感受
  • 「你現在感覺如何」
  • 「假設有一種溫度計可以測量你的感覺,上面刻度從一到十,一分表示糟透了,甚至想要自殺,十分表示很幸福,自認現在是幾分」
讓諮商者練習替自己的心理狀態打分數,透過量化來認識自身情緒,就可以比較相對狀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情緒溫度計

辨別自我狀態 - 選擇對自己快樂負責任

自我狀態( Ego State )為書中主要探討部分,透過辨別自我狀態才能夠意識自己的行為模式的原因,進而做出改變的行動。
  • 「你現在處於何種狀態」
  • 「你現在處於何種存在模式」
書中提到每個人具有三種自我狀態,分別為兒童、父母跟成人,三種狀態構成人格結構,其中兒童跟父母自我狀態時是潛意識的制約反射(conditional reflex),在類似情境下容易無意識做出類似情緒反應,而成人自我狀態能夠思考做出理性行為,三種狀態沒有好壞之分,且都不可或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是由童年殘留的遺跡構成,包含小時候體驗的所有情感,出生時僅有基本情緒,幼年時這些基本情緒逐漸發展成複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構成自我核心。
兒童自我狀態分為自然型兒童 (Free Child Ego State) 和適應型兒童 (Adapted Child Ego State)。
  • 自然型兒童: 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像是快樂、憤怒、悲傷、恐懼。
  • 適應型兒童: 應對成長的環境而調整情緒跟行動,像是順從、取悅、道歉、倚賴,當父母是仁慈獨裁者(掌控你又同時照顧關懷你),容易使兒童衍生出防衛機制 - 表達無攻擊性的憤怒,像是叛逆、彆扭、嘔氣、任性、沮喪、拖延、厭煩、退縮等行為。
凡是本我所在之處,自我必相隨 - 佛洛伊德

父母自我狀態

父母自我狀態 ( Parent Ego State ) 指從父母學來的價值觀跟道德觀,可分為挑剔型父母 ( Controlling Parent )跟撫育型父母 ( Nurturing Parent ),書中僅提到挑剔型父母。
  • 挑剔型父母: 批評、憤怒、嚴厲等行為。
  • 撫育型父母: 關愛、同情等行為。

成人自我狀態

成人自我狀態(Adult Ego State)指以理性的方式來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狀況。
「這個狀態下能過計畫、考慮、決定與行動,能夠表現理性且合理的行為。處於這個狀態時,所有的知識與技能都能立刻派上用場,不會被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或是被童年的感覺淹沒。相反的,能夠考慮當下的狀況,並依據事實決定怎麼做。」

心理地位 - 揪出日常溝通中隱藏的心理遊戲

心理地位(Life Position)指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和別人,從出生到四、五歲起發生的事情對人格發展產生影響,而這些經驗形成你對世界特定的看法,這些態度和觀點變成存在的根本基礎,之後,我們建構的世界都是在印證與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換句話說,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成自我實現預言。
心理地位可以透過以下兩個問題決定四種心理地位
  • 「我認為自己怎麼樣?我是好的嗎?」
  • 「我認為別人怎麼樣?他們是好的嗎?」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心理地位

心理地位是一種自我實現預言

當自身選擇心理地位後會控制事件來確保預言實現,讓自己的世界跟預期相同。而「不可避免的結果」是一種手段,書中這段舉例寫得很清楚。
「喝太多酒不可避免的結果是喝醉,這可以說就是決定未來的一種方式,假如相信你的人生不快樂、不順利,今天喝醉就是你用的某種方法,它可以印證你明天會感覺悲慘的預期,換句話說,你在創造自我實現的預言」
而這些手段會變成長期經常重複地行為,就稱之為心理遊戲。

我不好,你好

這是大部分不快樂的人玩的遊戲
  • PLOM(Poor Little Old Me) : 自己偷偷或無意識配合對方造成自己不快樂的遊戲,刻意讓自己扮演可憐的角色

我好,你不好

  • NIGYYSOB(Now I've Got You, Son of a Bitch) : 透過發怒、批評別人來貶低別人地位,而強化自己的心理地位
  • 「不然這些人會以為犯錯沒關係」
  • 「你為什麼總是讓我失望?」
  • 「你怎麼敢!」
關於心理遊戲的部分有興趣可以參考 Eric Berne 的《人間遊戲》

小記

當初看這本書的原因,主要是自身有考慮去心理諮商,而看完後並沒有想去嘗試心理諮商,因書中的諮商過程是諮商師透過問題跟對話來引導你去意識自我感受跟行為,諮商師是協助者角色,並不會直接幫你歸因,諮商給你的是一個工具幫助你了解自己。
Bookie
Booki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