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感謝高中摯友Serena陪我一起看展,走進紅樹林劇場後發現似乎大部分的訪客都是劉鳳學的老師和友人,雖然我們只局外人,但也能從觀眾的視角,探索劉老師豐富的生命旅程,也是很有收穫。
像是我們興致盎然地翻起,60-70年代的節目手冊,除了覺得從文字排版的方式,如直式書寫,無論直式橫式皆由右到左讀,覺得非常有年代感,而且發現恰好以前中式的閱讀方式跟英文相反,正好做成中英雙面翻閱,也是非常方便。此外書寫方式也很不一樣,像是用說故事的方式來介紹各具特色的團員、用專文介紹舞作的背景,就像是讀沒有照片的雜誌一樣,忍不住嘆道這樣介紹多好,可以更生動的了解舞作和舞團,為什麼現在的節目冊沒有如此呢?Serena馬上回道,「因為現在習慣看圖片,所以文字量減少許多」。對呀! 這也算是印證了不同時代的特性吧。
展覽依照老師的人生歷程與創作,呈現了許多珍貴的照片,還有比字典還大還厚的博士論文,讓我們驚呆了,還有一面桌子還原劉鳳學老師看排練時的工作場景,案上擺放著手寫的文字影本。
接著看了時長1小時的紀錄影片,深獲得啟發,事後回憶筆記如下:
1.向傳統文化致敬。
2.人性的讚揚與鞭撻。
3.吸取多元的文化養分,建構自己的文化思維體系。
4.留下舞蹈的文本。
5.現代的方式呈現古代的故事。
6.「四棵小樹」:創作文本化、唐樂舞重建的文本化、儒家舞蹈的文本化。
雖然自己是初中時第一次看了唐樂舞後,震懾於中國古代樂舞優雅內斂卻又充滿力量的肢體,深深為之著迷,也開啟對雅樂佾舞的興趣。
越了解劉老師的作品越感佩她開放的心胸、實驗挑戰的精神、深厚文化底蘊人性的探索關懷及誠實謙遜等。劉老師種下的樹,是扎根於傳統、廣納汲取多元文化並賦予當代精神的,既具有地方性又具有世界性,可以說是為人類留下獨一無二的資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