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收集很多但消化很少嗎?克服個人知識管理基礎錯誤,將過度收集轉為深度思考的3個步驟】

【感覺收集很多但消化很少嗎?克服個人知識管理基礎錯誤,將過度收集轉為深度思考的3個步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過度收集」是每個個人知識管理新手必犯的錯誤。

記得:知識只有在能化為行動才有用!

跟著下面這3大步驟,將過度收集轉為深度思考吧!

  • 步驟1 - 自我反思收集的目的:你是否陷入了無止盡的資訊收集,卻忘記了思考消化呢?每當我將文章收集進我的筆記庫時,我都會至少寫一句「為什麼我想讀這個材料」。如果只是無盡收集,其實都是在做白工。
  • 步驟2 - 提煉收集的內容,成為行動:知識如果沒有改變自己的行動,那也是枉然。所以,每當消化一些材料,心中都去決定要怎麼在日常實踐。例如閱讀到喝水的好處,那麼就開始在生活中建立習慣,例如一天喝10次水。
  • 步驟3 - 落實行動後,紀錄心得與覆盤:當在自己的生活中落實由知識啟發的行動後,一定有的有用有的沒用。用數位筆記把心得記錄下來吧!這些經驗,都會幫助你之後看相關內容時,可以提煉出更有價值的行動指南!我自己實踐Obsidian數位筆記2年了,一路上也是看看人家文章,自己實踐看看效果。現在Obsidian就變成我超強力的數位助手!

你是否也發生過度收集現象呢?分享一下你的經驗,讓我們一起將過度收集轉變為有深度的思考吧!

raw-image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創作最怕靈感枯竭。 但自從我高效利用Obsidian做數位筆記,還真的有寫不完的主題! 下面是我過去23個月使用Obsidian筆記,降低創意工作不確定性,大量產出文章的3個絕佳實踐:
你對事情敏感嗎? 敏感的人其實特別能發現世界的獨特之處。我很敏感,一句話,一個現象,我都能讀出十種百種可能的關聯。而且很意外地,分享這些觀察,還有些人特別喜歡🥰! 在此分享敏感體質者,使用Obsidian凝結洞察力,收集優質素材的3個最佳實踐: 最佳實踐1 - 建立個人洞察筆記庫:敏感體質讓我們更
Obsidian是最棒的數位筆記工具。 其中Obsidian的「連結筆記」功能,解決了過去在紙本筆記中的大問題--「思考的延續性」。想想你還會使用半年前的紙本筆記嗎?我們總在不同時間、不同情景下產生新的想法,「如何讓想法延續」是一直是我們面臨的困難。
你都如何寫筆記呢? 寫筆記如果只是複製,那麼徒勞無功。 寫筆記應該是誘導出自己的想法 。 唯有透過筆記將自己因為閱讀思考而彈出的想法擺在眼前, 那麼才能夠真正看到自己的進步。 下面是我寫過10000+份筆記以後,能夠寫出更具啟發性的筆記,在學習中取得真正成長的3個方法: 方法1 - 不複製,而是轉化
GPT4幫助我連續50天每日發表3篇文章🤯! 我現在每天早上都會花52分鐘與GPT-4一起寫作,把我日常的靈感轉為4篇500字的文章(如同你看到的這篇一樣)🥰! 你也想要利用AI幫忙你寫作嗎?掌握這3個關鍵因素是關鍵!
你都如何管理與分享自己寫出來的文章呢? 這裡3種發表途徑,幫助我在這10個月寫作中,更有效地儲存創作,規劃發表節奏,並且收集讀者的反饋:
創作最怕靈感枯竭。 但自從我高效利用Obsidian做數位筆記,還真的有寫不完的主題! 下面是我過去23個月使用Obsidian筆記,降低創意工作不確定性,大量產出文章的3個絕佳實踐:
你對事情敏感嗎? 敏感的人其實特別能發現世界的獨特之處。我很敏感,一句話,一個現象,我都能讀出十種百種可能的關聯。而且很意外地,分享這些觀察,還有些人特別喜歡🥰! 在此分享敏感體質者,使用Obsidian凝結洞察力,收集優質素材的3個最佳實踐: 最佳實踐1 - 建立個人洞察筆記庫:敏感體質讓我們更
Obsidian是最棒的數位筆記工具。 其中Obsidian的「連結筆記」功能,解決了過去在紙本筆記中的大問題--「思考的延續性」。想想你還會使用半年前的紙本筆記嗎?我們總在不同時間、不同情景下產生新的想法,「如何讓想法延續」是一直是我們面臨的困難。
你都如何寫筆記呢? 寫筆記如果只是複製,那麼徒勞無功。 寫筆記應該是誘導出自己的想法 。 唯有透過筆記將自己因為閱讀思考而彈出的想法擺在眼前, 那麼才能夠真正看到自己的進步。 下面是我寫過10000+份筆記以後,能夠寫出更具啟發性的筆記,在學習中取得真正成長的3個方法: 方法1 - 不複製,而是轉化
GPT4幫助我連續50天每日發表3篇文章🤯! 我現在每天早上都會花52分鐘與GPT-4一起寫作,把我日常的靈感轉為4篇500字的文章(如同你看到的這篇一樣)🥰! 你也想要利用AI幫忙你寫作嗎?掌握這3個關鍵因素是關鍵!
你都如何管理與分享自己寫出來的文章呢? 這裡3種發表途徑,幫助我在這10個月寫作中,更有效地儲存創作,規劃發表節奏,並且收集讀者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