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會快樂嗎?

2023/06/0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對於40年代的我輩中人,從小背誦論語,就像吃飯、呼吸一般自然,尤其學而篇的開章更是耳熟能詳,無人不曉。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但是始終搞不懂學習過後,不斷的複習、複習、再複習,會有什麼喜悅可言?讀書、交友、修養三件事,明明沒什麼關連,為何擺在同一章節呢?

去年底,體力日感衰竭,經過球友的引薦,拜讀了前台大校長李嗣涔的大作:科學氣功。書中談起當時國科會主委陳履安先生,邀請一批科學家包括物理、醫學、心理、材料科學等領域,進行氣功效能的研究。主持人首先要求這批研究者,必須要有感受過氣動的經驗,否則和沒有財經、產業背景,卻當經濟部長,不懂農畜養殖,偏掌管農委會一樣荒謬可笑。這批學者有些先前就有氣功的基底,有些是研究前才開始接觸。不管如何,進入研究階段後,各個研究員對氣功均有深入的體驗和了解,科學家們都相信有氣功,我輩好像沒有否定的理由。

研讀書中的論述和科學驗證,各項數據深深的說服我,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決心被挑動著,111年12月11號開始,即應用書中的方法鍛練自己,包括掐指功、平甩功和禪密功(又叫站樁,實際上和唸書時的罰站沒有兩樣)。我家大姐也曾做過甩手功、太極導引等功法數年,後來因為足底筋膜炎,遂告終止,問她在練功的過程,可有任何氣動的感受,她坦然回答完全沒有。

抱著無所求的心態開始練習,前兩周也和大姐一樣,只是運動,沒有任何的感應。但是第一個月結束前,慢慢感覺甩手和靜站時,臉部、背部有舒舒麻麻像觸電的感覺,身體局部有時會有熱熱的現像,像暖流通過一般,有別於運動流汗或久站肌肉發麻的情況。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的感覺,從身體內部如涓涓細流般的滲透出來了!

有了初步的成果,興趣大增,第二個月開始加多練習的次數和時間,掐指功有空就做,平甩功早晚各做800次,禪密功在做完平甩功後,由15分鐘延長為25分鐘。此時慢慢開始有引氣的感覺,氣流會運行於臉龐、頸部、胸口、膻中穴到丹田,再轉進肛門、尾椎、命門,最後經過夾脊、玉枕、百會穴,回到鼻孔。好像武俠小說所言,整個氣息經過任脈而下,順督脈而上運行一周,看網路上介紹這個叫做小周天。至於這樣做會有什麼功效,則完全不知道。但是可以知道的是,由於做平甩功有深蹲的動作,腿部的肌肉不再流失,而且有日益強壯的現象。練功時均閉上眼睛,減少感官的向外漫遊,轉而觀察自己內心,思緒漸趨單純,念頭也減少。

第三個月後,丹田的氣能向下延伸到腳底,再往回升,到肛門附近,3股合為1股,繼續往背部順小周天的方向移動,是否為大周天則不可得知?鍛鍊的過程,每天都會有新的發現,尤其腿股之間酥酥麻麻的,其愉悅感有時更甚做愛,最為印象深刻。此外身體的各項功能及體力都有明顯的進步,用Garmin智慧型手錶所檢測的身體能量指數,有時甚至達到80幾分,相對於以往的30、40分有明顯的進步。不亦悅乎的感覺,已經從涓涓細流匯集成大江大河!

第四個月開始遇到瓶頸,覺得身體能量指數急劇下降,有時甚至不想鍛練。更糟糕的是腰部連續好幾次扭傷,有時甚至無法彎腰,是否俗事太多?太勞累或是其他原因則不得而知。此時山友帶來一位南部的親戚,在登山的過程中,聽說我有練氣功,兩人一拍即合相談甚歡,彼此琢磨、分享。他說練功像登山,順境逆境交疊其中,是很自然的現象,重點是過程中的磨練和體悟,目的地只是一種附加的獎賞。不管爬過多少座名山古道,最重要的就是要持之以恆不要輕言放棄。有朋自遠方來,果真不亦樂乎!

有了遠方朋友的指引和經驗,在練習方面就減少次數,甩手維持在600次,分多次進行以符合身體的狀況,雖然在最艱難的情況下也沒有終止練習。還好在意志力的堅持之下,又發現新的現象,背部的氣會順時針運轉,經過一段時間,胸部的氣流同時會逆時針運轉,覺得很新奇,至於會有什麼效果,則不可得知?不過身體能量指數又慢慢回升到6、70以上。整個練習的過程氣從無到有,氣脈流動的方向從散亂無章到隨心所欲,讓我篤信氣功是真有其事,希望在不斷的訓練過程中,能開發及探索身心內在的潛力,拓展另類的視野。

練習科學氣功已有半年之久,有時禁不住野人獻曝一番,將學習的心得和成效向友人分享和介紹,有人眼帶羨慕的目光,有人莫然無言,更有人嗤之以鼻,露出無法苟同的表情。剛開始對於不贊同的表現,常有受傷的感覺。但是很多事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主觀身心的感受,若無法透過具體的形色,僅由抽象的語言描述,想讓人心領神會,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慍,要當個君子真是不容易啊!

退休以來除了練氣功,對於論語學而篇首章的困惑依然掛在心上,也不斷的留意各種版本的解析和比較,最終以蕭民元的「論語辦惑」及傅佩榮的解釋,使我豁然開朗茅塞頓開。
子日:「學習過的知識,在恰當的時機能夠加以驗証、體會、練習,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朋友自遠方來,帶來許多見聞、新知,彼此分享,真是人間一大樂事。教學或與人論學,別人不了解或意見不同,自己也不會生氣,不就是謙謙君子應有的風度嗎?」

孔子把求知的三種心境從求學、博學到論學的過程,用幾句簡單的話語串在一起,言簡意賅,讓我想了幾十年才搞懂,佩服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會員
45內容數
每條步道都有它的特色,有的以美景獨領風騷;有的以聲音別樹一格;古樸渾然天成者有之;華麗精雕細琢者有之,端看行者如何徜徉其中,以之互動互融,必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時不時就會出現詩中有景,景中有詩的境界。古今詩人也可能跨過時空,與你共賞美景,互道胸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