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離海仍遠的台中港車站(上)-往碼頭的起點

2023/06/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5月10日,繼沙鹿車站後,抵達目的地白沙屯前的第二個下車點,是真的頭一次造訪的台中港車站,僅停靠區間車。我對這座車站的主要印象,必然是台鐵現今除花蓮港線外的另一條港口支線──台中港線。
台中港站第二月台的184.6里程標
台中港站的兩座月台
台中港站離港口碼頭尚有一段路,不像高雄港站、花蓮港站就在岸邊,必須走過約7公里的台中港線,途經貨運辦公室與北堤路平交道後,始可抵達台中港的1號至4號碼頭。沿台17線往南本還有通往其它碼頭的路線,但皆已廢除,僅剩荒廢的軌道與平交道。
台中港線以運送穀物為主,也有部分新進車輛在此下船,只是在我印象裡,從未親眼看過列車運行於這條路線,這回想碰碰運氣。
兩座月台皆有屋簷加長的候車亭
月台候車亭內的枕木座椅
題外話,台中港站是1985年自「甲南車站」改名而來,原本台中港線6.8公里處的台中港站,同時改名為「台中港站貨運辦公室」。實際上台中港站周邊,很多設施留有「甲南」一名,如甲南路、甲南國小、甲南北真宮等。
這站的兩座月台,分別為島式的第一月台,及側式的第二月台。這種「側式月台離站房比較遠」的配置,在中部會直覺想到田中、斗南兩站。
第一月台較大的候車亭
第二月台下車的我,很喜歡車站往東看過去的景色,元素是稍多了點,從電線、高壓電塔、農田、道路、民宅、小廟都有,最醒目的必然是自山坡上竄出的國道三號。這些具鄉村與都會氣息的建物在風景中錯落,從中能感受到時代的演進。
台中港站東側的景色
坐落田野中的小小廟宇
直接走上出站的人行天橋,從較高的位置再看一次,視野又比在月台上時更開闊了些,可清楚看到北邊由國道三號、國道四號形成的中港交流道,以及比自己所想更廣的田野。
台中港站的人行天橋
在台中港站東北角的中港交流道
未完全封閉的人行天橋,上端有空間拍照
站在天橋上往北側看去,雙線鐵路過國道四號高架橋下往大甲而去,而左邊有條明顯從站區向西分歧的單線鐵路,即為往港區的「台中港線」。
台中港線、國道四號、海線雙線路段
至於看向南側,在山上綿延的高壓電塔之外,我多留意到的是第一月台與站房間多達五股的規模。或許這種配置,就是這站以台中港線貨運為主要業務的證明,即使現在站場皆空蕩蕩的,無列車停放。
第一月台與站房間的五股配置
從站房看向兩座月台的候車亭
現在回頭看才注意到,這座有人員駐站的車站並沒有設電梯,難怪覺得站區景觀相對單純。如此以來輪椅要搭車,仍得從地面跨過鐵路,再搭升降梯上月台。
做為一個只停區間車的海線車站,這裡的站房比同線別的小站都大上許多,只是在沒有列車即將停靠的時段仍較為冷清,比如我出站當下,只有守在站內角落的防疫人員能大眼瞪小眼。
象徵疫情時代的「駐站防疫人員」
乾淨到"只有"座椅的候車大廳
出站前去了趟洗手間,洗手台竟有三層不同高度的設計,下兩層為手動、最上層為感應式出水。很神奇的,最上層的出水設備十分陽春,水龍頭是根U形水管,感應功能被包在一個金屬結構裡。整體帶了點「拼裝」色彩,用起來倒很流暢。
台中港站的三層洗手台
神奇的拼裝式感應水龍頭
台中港站的站房外觀非常的方正且乾淨,只有黑色窗戶與米黃色牆面。與其說是台鐵車站,反而偏像鄉下地方的公家機關辦公室,只是少了花俏的彩繪,也沒有那些巨大且混雜的文宣看板或布幕,保持著最原始的模樣。
聽起來好像很無聊,卻是"無聊"得很與眾不同,畢竟2000年後新建的站房比例越來越高,像這類1980年代啟用、年齡不上不下的站房,大概會逐漸稀有化。
台中港車站站房外觀
接下來往北的區間車是10:43、10:56兩班,還有約20分鐘空檔,使我用極緩慢的腳步,走往不遠處橫跨台中港線的陸橋拍照。正當自己悠哉移動時,瞥見車站前這條甲南路的遠處盡頭,有輛橘色的R20型機車,牽引著白色的穀斗車廂,由左向右駛過,貌似將回到台中港站內。
為了這列恰巧遇到的貨運列車,我的身體下意識地啟動跑百米才有的奔跑速度,朝陸橋衝刺而去。
台中港站前的甲南路,遠方為國道四號高架橋
(待續)
38會員
150內容數
鐵道獨旅隨筆,關於乘車可見的風景、車站為起點的巡禮、曾經的鐵道路基之上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