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友誼?是感激?還是害怕被討厭?|瞧瞧韓國電影所述說的台灣。

2023/06/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韓國和台灣在近代史上有著若干相似之處,特別是從日殖時期、二戰到民主化的歷程。在韓國與中共建交之前,台灣與韓國曾以民主的兄弟之邦相稱,這一點從跆拳道在台灣扎根發展也能窺見一斑。然而,儘管如此,台灣人與韓國人對待日本的態度差異也是眾所周知。在《厄憶追凶》這部由「南柱赫」和「李星民」主演的電影中,就提到了台灣即便遭受過日本殖民,仍然對日本心懷感恩的現象。
“《厄憶追凶》上映於2022年,故事講述一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80歲老人透過年輕朋友的協助,趕在身體狀況更加惡化前,找出在日佔時期殺害了自己家人的親日份子,並進行密謀了60多年的復仇計畫,隨著老人一次次手刃仇人,自己不堪回憶的過去也慢慢被揭開。”
其實像這種對日本復仇的電影或戲劇在韓國不勝枚舉,就算是在非抗日主題的作品中,也可能會安插在橋段裡對日本吐個口水或是酸個兩句。
而韓國與日本之間,真如我們在電影或新聞上看到的那般的水火不容嗎?
根據我在釜山生活的親身體驗,發現情況似乎並非如此。像是在釜山大學商圈中,掛著日文招牌的日式餐廳、日貨商店鱗次櫛比,章魚燒總是排起長長人龍;西面鬧區中最難排的店鋪通常是日式料理店,南浦洞市場則有數十間商鋪賣著日本的流行藥妝和菸酒。此外,在過去我們稱之為「次文化」的事物,在韓國受歡迎程度也不亞於台灣,光看動漫的部分,《灌篮高手》電影版在韓國有超過400萬的觀影人次,《鈴芽之旅》更是突破500萬,且超過一個月的時間盤據韓國票房冠軍。
由此可見,即便是一天到晚拍片痛宰日本人的韓國,也存在不少喜愛日本事物的人群。然而,最近發生的一些事也讓我同時發現到,韓國人在追逐自己喜愛的日本事物時,相較於台灣人有個最大的差別,就是他們「不會去擔心日本人喜不喜歡自己」。
在近期蔡阿嘎炎上事件爆發後,從蔡阿嘎的粉專或是相關新聞底下的留言中就不難看出,有很多愛著日本的台灣人,似乎真的「很怕日本人不喜歡自己」。
「臉都被丟光了」、「以後日本人會怎麼看我們」、「對日本人感到不好意思」,諸如此類的留言層出不窮,也不乏有人把這種被討厭的恐懼放大到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像是「破壞了兩國友好的情誼」之類的留言也是不在少數。
當我在自己的臉書提到這件事時,我有位東京人妻友人是這麼說的:
這短短一句話,也是我在日本工作的那段期間,實際從日本社會中感受到最真實的狀況。
身為台灣早期赴日的外勞之一,從日本回台後我不時在反思,台灣人是以正常的方式在看待日本(人)嗎?
明明大多數的人都知道「因為我喜歡如此優秀的你,所以要放低身段,以免你不喜歡我」這樣的想法對一段感情肯定是不健康的,偏偏有些台灣人一碰到日本,瞬間就成了「愛著卡慘死」。
蔡阿嘎或許真的如同一些人所說的「丟臉丟到國外」。但在後續開始有台灣人見到日本人就急著幫忙道歉,就彷彿所有日本人都無法明辨是非一樣,需要你負起不知哪來的責任,擺低姿態去一一解釋與賠罪,搞到最後有日籍Youtuber現身拍片,叫大家不要再道歉。
當你試著把自己放在第三方的角度看這整件事的時候,或許你會突然感到台灣丟臉二次。
現在台灣社會中將「台日友好」四個字朗朗上口的人不在少數,但不要忘了真正的友誼應該要建立在雙方對等的情況下。台灣早些時間很流行一句話,後來不知為什麼成為了台客名言:「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自大不會來得毫無來由,自卑也不是一夕之間形成的,同樣是在日本殖民後邁向民主,為和台灣與韓國的自信會有如此大的差距,我不是這方面的研究學者,也無法三言兩語去斷定原因。我只知道:
人家沒說自己是公主,你又何必搶著當丫鬟?
未來台灣政府要如何在不使用「謊言大內宣」的情況下提升台灣民眾的自信心,恐怕會是今後領導人最重要的課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3會員
42內容數
韓流文本&韓國文化的交流小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