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於大二下加入實驗室,一年後以一個「似老鳥非老鳥」的身分負責海報說明會、和實驗室參訪活動,才發現站在教授的視角,他對學生的期待可能跟我們一開始想像的不太一樣......
本文以清華大學生科院實驗室的經營模式來分享。
一、參加過海報說明會、實驗室參訪嗎?
「海報說明會」是一個數十間實驗室的海報齊聚一堂的場合,只要看到感興趣的海報就可以勇敢上前,便有學長姊為你解說該實驗室的研究方向、過去做過的專題等資訊。這個步驟是初步了解大方向,以及稍微認識一下學長姊。
「實驗室參訪」則是更為聚焦,每間實驗室會開放半小時讓同學參觀,並要抓緊機會問比如實驗室的氛圍、指導老師的性格、需要具備什麼能力、是接學長姊的專題還是自己想一份計畫諸如此類繁瑣的細項,想問什麼都可以問。
以上兩個活動教授本人通常都不會出現,亮相的以碩班學生為主。重點是,教授會特別請負責人留下這些人的學號和姓名,需要特別註記誰比較積極的參與,之後有學生寄信給老師說想要加實驗室,老師方便對一對名字有沒有在其中。
有些學生沒有參加這些活動,沒有和實驗室的學長姐交流便直接寄信給教授說想加實驗室,此舉將會讓教授感到一些疑惑,但不至於會生氣或是反感,只是會讓老師覺得「為何想加實驗室,卻沒能出席唯一能了解實驗室內部運作的活動呢?」
而參加了海報說明會、實驗室參訪時,我本人會鼓勵問什麼樣的問題,可以參考下面的文章。
二、只參加一場實驗室參訪,還是參加了很多場?
猶記得初次網路視訊面談,印象最深刻的是「你有沒有參加其他實驗室參訪」這題,我沒有想太多就回答:「我只有參加這間實驗室的參訪活動,其他間都沒有去,因為只對這間實驗室的題目非常有興趣。」我講完還有點後悔,想說老師應該會期待我是一位參加過非常多場實驗室參訪、對多方面都有去探索的學生。
結果面談途中老師直接請我接一份題目去做了,並開始交代實驗目的和流程。(最好事前準備紙和筆,並且要記得錄音。)
krakenimages null on Unsplash圖片來源:Unsplash
一年後慢慢和老師較熟,才知道一對一面談老師這件事,老師會認為學生已經自己篩過、思考過擅長跟最感興趣的方向在哪。如果還留在「探索」的階段,不妨透過修習喜歡的老師的課程,用下課的時間跟老師聊一聊,或是利用實驗室辦的活動跟學長姐聊一聊,汲取一些方向感。
然而,一旦是寄信給教授、一對一面談的場合,教授行程每天都非常緊湊,可以想像一下老師面對一個還在摸索階段的學生,他其實也很難給予什麼建議,這個機會就浪費了。最重要的是教授想知道你是不是真的喜歡這個領域,擔心投入大量心力培訓到一半的學生可能會想換實驗室。
不過,若真的覺得不適合還是要表達。系主任曾在課堂上開玩笑:「現在婚都可以離了,為什麼不能換實驗室?」
三、成績一定要很好嗎?
大一系上的導論課每堂課會有老師在講台前分享自己實驗室的研究,我在下課時問過老師們這件事,他們說:「成績好不代表能做好研究,也不覺得有科展經驗的學生就一定很厲害。」因此,進到大學才發現想要往做研究的路邁進,沒有科學班、科展底子的人不需感到矮人一截,大學部學生願意進入實驗室本來就是一種挑戰。
指導教授在和我面談時,也完全沒有問過成績的事就讓我加入了。唯一有印象的是提及大一那年用Coursera平台修習為期半年、密西根大學的「Python專項課程」,應該是那個部分讓老師覺得我是喜歡自己學新東西的人。一個月後,老師花錢買了國外的病原體演化分析實作課程請我去學,也就是剛好有一個任務、有一個專題需要某種類型的學生,剛好卡進去那個位置。
四、要不要先看論文?
Ashni null on Unsplash圖片來源:Unsplash
蠻多網路上熱心的學長姐會建議可以去實驗室網頁,查詢過去發表的論文,大概是什麼實驗流程、使用到什麼工具等。這樣的事前準備很好,不過心裡要有個底:實際加入實驗室後,不會做一模一樣的專題,也大多不會使用論文裡提到的工具,因為幾年前發表過、做過的題目不具有新穎性了。
而我的指導教授在和我面談的過程中並沒有問到有沒有看過實驗室發表的Paper,可能是因為我當時才大二,因此沒有過多要求。
五、成功加入實驗室之後又應該怎麼表現?
我自己屬於拘謹型的人,一開始加入實驗室有點擔心會不太嚴肅之類的小問題。我認為性格在不造成傷害的情況下其實沒有那麼重要。至於為何我會這麼認為呢?下回再分享!
◆ 歡迎【留言】分享你們的看法!
◆ 喜歡此篇可以按一顆【愛心】!
◆ 更多精彩的後記歡迎【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