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這學期即將進入尾聲,我加入實驗室的日子也即將邁入一學年。和上學期的紊亂與不知所措相比,這學期更知道自己的研究目的與方向。
回想起踏入實驗室的第一天,就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天。在進行實驗前,需要拆結構、查資料,再進行反應條件的調整。對於剛升大二新手小白的我,對於要用什麼條件查找,甚至用哪個網站都毫無頭緒。不過帶領我的博班學長,卻只會給簡單提示,需要自己找資料和他討論。好不容易湊出了條件,沒想到更艱難的挑戰才開始。
接下來是一連串的「為什麼」大拷問,至少被問十個問題的我,一度懷疑我在參加「十萬個為什麼大挑戰」。問到答不出來的問題,也不好意思直接表明我不會,只能回答:「等我一點時間思考一下。」上網搜尋資料,再想辦法以理解的方式表達,才終於回答完所有問題。當最後一個問題結束,讓我終於鬆了一口氣。
但是「為什麼」的考驗卻從沒消失過,是實驗室持續不斷上演的過程。想不出問題的答案,或是被說「不是,你再回去想,你一定有學過」,的確是很頭痛的過程。不過或許也是因為如此,更訓練我們查找資料與獨立思考的能力。我也明白,把知識轉化成自己可以講出來的時候,才是我們真正懂的時候。在大部分的課堂裡,基本上是被動的吸收知識。為了考試,可能會理解一部分知識。但是在實驗室裡,需要的是了解並應用知識,因此深刻體悟到「讀書不難,能用為難」的道理。
再加入的第一個學期,偶爾也有學長出的作業。(當我的朋友聽到都表示驚訝,因為他們不需要。甚至有人跟我說,你的實驗室也太操勞了吧)像是我有做過完成實驗步驟流程圖、藥品的分析和光譜解釋報告。不過和「為什麼」拷問相比,我發現在寫作業的過程裡,我的確更了解為什麼要完成這些任務。畫步驟流程圖,會讓我熟悉我們常用的實驗手法;藥品分析,使我了解藥品的其他異構物在研究與臨床上的發展;光譜解釋報告,讓我理解每個氫原子在特定位置的意義。
曾經,我很羨慕一個印度學長帶的學妹。那個學長總是會很仔細告訴她很多事情的原理,有問題都會直接解答她的疑惑。在進行實驗時,也很有耐心教導她每個步驟。然而後來,我發現這樣的方法從實驗室學到的知識,卻沒有像我們一樣深刻。在艱難的學習過程中,起初只覺得壓力大和討厭,一度甚至萌生退出的念頭。可是撐過這段痛苦的日子,讓我漸漸可以獨當一面,找到合適的條件進行討論,有專題研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