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本書,促進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際關係。我個性有滿多和作者相像之處,沒遇過的事件,彷彿藉著他的文筆,進入該事件的兩難。
以下分享這本書中,促進我思考的四點。
1. 別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2. 在乎你的人總為你傷心
3. 謹慎處理負面情緒,小心誤傷
4. 父母只是想要知道你的近況
1.別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這句話看起來有點沉重,或許是之前過度依賴朋友,才有這樣的落差感。
有陣子社團辦活動,我身為幹部,需要經常轉發宣傳文。覺得身邊朋友都滿溫和善良,應該會幫這個小忙(都只是自己單方面的想像),於是認為自己的限動,應該他們會幫忙,但結果不如預期。
由於報名人數遲遲不到標準,社團開會討論是不是宣傳有沒做好的地方?焦躁的我開始有以下的想法:「為什麼我平時也會幫他們(ex.粉專)按讚,現在連這點小忙都不會幫?」後來冷靜思考,這不是朋友的義務,因為這個而對朋友生氣不太好。況且我當時沒有給出詳細的指示,或者說出我現在的難處,朋友們也不知道我需要幫助。幸好我當時並沒有對朋友生氣。
Hannah Rodrigo from Unsplash
看完第一章後,我很認同作者提到「人際關係的癥結多半來自於落差感」這個觀點。大家認為的各不相同。這事件中,我單方面認為他「應該會」幫我,但這點小忙在他的視角而言並不是首要處理之務(畢竟大家都很忙),以他的角度可能認為我只是想分享我的生活,況且他們平時的社交軟體使用習慣,本來就不是愛分享的個性。
可惜的是,那個活動遇到疫情大爆發,別無選擇直接取消了。
2.在乎你的人總為你傷心
曾經遇到難過的事情,朋友料到我會難過,傳信息來安慰我,也幫我排解負面情緒。事情落幕後,我覺得有他真好,不僅了解我的細膩善感,還預先考慮到我的心理狀態,替我「先」擔心可能的悲傷情緒,結交到如此重視我的朋友,我何其幸運!
Sasin Tipchai from Pixabay
3. 謹慎處理負面情緒,小心誤傷
在《陌生人的同情心有額度,討拍頂多兩次而已》中,作者提到自己曾經傷到前來關心的網友,自此之後他謹慎處理每一則公開發表的「負面情緒」。
有時候只是傾倒負面情緒,需要無聲的「傾聽」,而非一來一往理性地釐清對錯,尤其遇到該事件很複雜時,難以用文字說明,就更不想花腦筋去解釋來龍去脈了(畢竟當下心情也很差)。在IG限動這種即時的分享,容易遇上這樣的情況。
儘管我能理解以上的情緒,但想想若是善意關懷卻被當事人認為「很煩」,也會覺得受傷甚至是莫名其妙吧?無意間傷到一位關心你的人不說,更可能會造成「無病呻吟」的印象。因此,我認為應該要慎選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
我在發任何東西前都會想像別人可能的反應,只要有一絲懷疑,我就會選擇不發。或者就調整好文字的力度,變成像是客觀陳述一件事情,在結尾加上「我心情已經好多了」,暗示這件事已經結束,請不用擔心。
RobinHiggins from Pixabay
4.父母只是想要知道你的近況
大學期間,家裡的群組偶爾會冒出媽媽抱怨的信息,想說哪裡惹他生氣了?
原來是太久沒跟他講電話。
有時候準備期中期末一忙,便忘記跟媽媽通話。起初我不明白為何要固定打電話,無趣的生活也沒什麼有趣的事情好分享的?其實父母只是想要知道你的近況,聽聽你的聲音,就算沒說什麼重要的事,也當成固定報平安的例行公事。我後來才養成主動打電話的習慣。
這件事我最佩服好友,好友會每天利用換教室上課的空檔或其他零碎時間,打電話給家人。其實我換位思考,以家人的角度看,小孩們都到外地上大學了,一定會感到孤單,也會擔心我們的生活,定期打電話可以消除這樣的擔憂。
1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