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特稿|《無法離開的人》:回去才能歸來

釀特稿|《無法離開的人》:回去才能歸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當電影走進美術館後,展覽作為延伸的場域,使觀眾得以踏出電影打造的虛擬世界,走進再造的展覽空間,打破了虛空與真實的限制,殘影便和此刻的身體記憶接軌──在更深一層的意義上,這也扣連著《無法離開的人》作品本身──今世的我們走回過去,過去的人才得以遠行。

戴上 VR 頭顯的第一幕,即身處一片廣袤的海洋,身旁只有蝴蝶翩翩,還不清楚為何而來,畫面便跳轉至蠟像館。手拄拐杖、兩鬢花白的老人緩緩走向觀眾,講述他曾經在這座火燒島上被關押的記憶。原來那片汪洋,是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被送至綠島的遠途,在那裡,開啟了一段禁錮歲月的序幕。除了老矣的坤伯,其他受難者的青春被封印在蠟像裡,他們沒有機會老去,靈魂也沒有辦法安息。

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來到這裡,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

《無法離開的人》電影劇照,陳芯宜導演團隊提供

《無法離開的人》電影劇照,陳芯宜導演團隊提供

離不開的人、送不出的遺書被留在過去,歷史被凍結在新生大門內的蠟像、手稿與文獻裡,這份遺憾放在導演陳芯宜的心裡,一放就是二十年,直到二〇一七年高雄電影館邀請陳芯宜以 VR 拍作品時,她終於找到了能打破時空的媒材,寫下了《留給未來的殘影》和《無法離開的人》兩個故事。

二〇二〇年,國家人權博物館找上陳芯宜,故事終於有了訴說的機會。她説這像是冥冥之中的註定,是前輩的召喚,經歷漫長的等待,終於來到了現世。《無法離開的人》今年五月於北師美術館展開同名展覽,於地下一樓重現劇組幕後的創作歷程,以「人」、「遺書」、「地方」規劃出三個主要展區,將整棟北師美術館打造成電影歷史的延伸。

「無法離開的人 」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無法離開的人 」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地下一樓展出電影製作的幕後資料,從發想過程、側拍花絮、田調資料⋯⋯,影像生成背後所開展的討論與思辨,對話從這裡開展,與歷史的接軌也由此開始。走上二樓,循著無光的黑暗廊道,觀者在狹窄的空間走進 VR 世界、回到一九五〇年。這一條象徵著囚禁的隧道,打破了以往舒適的觀影體驗,我們似乎也成了失去自由的受難者,在侷限的空間、視線裡,精神亦受到壓迫。而在觀影後從縫隙間流洩出的一絲光線,於觀者而言是尋回光明的指引,可對思想犯的家屬而言,卻是時刻被監視的憂懼。

走出 Z 字型的通道,大面的落地窗折射出的陽光蒸發了眼淚,溫煦的光撫平了觀影後滿溢的情緒,依著路線上到三樓,是歷史學者林傳凱所規劃的文獻展,先映入眼簾的是由藝術家李佳泓所帶領創作,以木刻版畫再現的 48 幅受難者肖像,當時傳唱的歌曲則由王榆鈞重新編選,在展區不定時播放。

「無法離開的人 」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無法離開的人 」展場一隅,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在三樓展區的深處,白色布簾的背後是一場又一場的夢境,訴說著受難者在獄中的渴望、出獄後的記憶。痛苦的記憶透過聲音傳遞,被動地被置放在各個角落,等待我們靠近才得以聽見那些靈魂深處的低語,而這些夢境的主人,靜靜地待在一九五〇年代的恐怖裡,等待被發現,等待安息的陽光之日臨來。

《無法離開的人》是關於政治、時代的愛情故事,本質仍是所有愛情故事裡的記得與遺忘,可在時代的惡底下,受難者與其家人只得透過夢境重逢,在信件裡的親吻、擁抱、問候與訣別。夢境使家屬與受難者得以觸碰彼此,但也成為了他們揮之不去的惡夢。

《無法離開的人》電影劇照,陳芯宜導演團隊提供

《無法離開的人》電影劇照,陳芯宜導演團隊提供

「人與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

展覽以昆德拉的《笑忘書》作為註解,即使記憶召喚出的真相會帶來苦痛,可唯有找回記憶、牢記歷史,不忘集體的恐怖,當歌曲再次傳唱時,受難者永遠的惡夢,才有可能臨來天明。

宋盛淼手繪張雪露鉛筆素寫像,1955-1956,17.7 × 25.2 × 0.03 cm,國家人權博物館典藏 。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宋盛淼手繪張雪露鉛筆素寫像,1955-1956,17.7 × 25.2 × 0.03 cm,國家人權博物館典藏 。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自從你和我別離
悲哀湧進我的心裡
在這可愛的地方
數著你的歸期
歸來吧 歸來
請不要把我忘記
歸來吧 歸來
我在等你
──〈歸來吧!蘇連多〉

raw-image

無法離開的人|北師美術館

展期|2023/5/6 — 2023/7/2
地點|MoNTUE 北師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 134 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8:00,週一休館


撰稿:黃曦好夢
攝影:王世邦
全文影像提供:北師美術館、陳芯宜導演團隊
責任編輯:黃于真
核稿編輯:張硯拓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第 25 屆台北電影節即將展開,由北影影后王淨擔任本次影展大使。巧合的是,本次「回娘家」的王淨,恰好與台北電影節一樣剛滿 25 歲。本次《釀電影》特別邀請到王淨本人來與大家聊聊,在 25 歲的年紀,她是如何看待自己身為「演員」曾經歷、正經歷或即將經歷的一系列挑戰。
由山姆.雷米執導、陶比.麥奎爾主演的《蜘蛛人》三部曲,在流行文化裡的意義、對後世的影響力,超過二十年依舊歷久不衰,尤其首集恰巧在美國 911 事件的第二年推出,這位守護紐約的英雄還肩負撫慰大眾的功能。此系列作品的動作場面、文戲、幽默感等等互相搭配得很好,劇情簡潔清楚,讓角色有空間成長與發展,還有⋯⋯
《戀愛雞尾酒》中的豐富酸甜層次,教人如癡如醉無限眷戀,輕啜這杯特調,耽溺這份暈眩迷惑,順從那股慵倦醉意,豈不美哉? 傍晚時分撥出的電話,吵醒了陌生都市,心心念念的應聲,頃刻間點亮了整個世界,無處安放的相思也被溫柔地接住。
「我五歲開始演戲,直到現在我才意識到我是如此熱愛表演。」2020 年,憑藉《你喜歡布拉姆斯嗎》獲 SBS 演技大賞女子最優秀演技獎時,朴恩斌這樣說。而後出演的《戀慕》和《非常律師禹英禑》讓更多觀眾看到她的表演能量,她逐漸開始相信:如果能將無法表現的情感昇華到表演中,就能為自己開闢一條道路。
我不斷思索和試圖理解安妮為何如此詮釋這段時光、這場婚姻,時而懷疑是她的回憶濾鏡銳化(而非鈍化)了當初的矛盾與不快,時而敬佩地認為這正是她從不裝睡、永遠清醒的銳利誠實。但「暴力」是嚴肅指控,以此形容究竟是精準或言重?
《莒哈絲最後的情人》的導演重現了 1982 年的那場訪談。以直率、甚至粗糙、不掩飾的方式呈現,包括鏡頭在訪談者與受訪者間游移的晃動、受訪者面對錄音機與受訪的不自在、話語欲言又止的中斷與停頓,還有更多或長或短的,兩個人之間的尷尬沉默。我們透過訪談聽到的,是莒哈絲化的主體。
第 25 屆台北電影節即將展開,由北影影后王淨擔任本次影展大使。巧合的是,本次「回娘家」的王淨,恰好與台北電影節一樣剛滿 25 歲。本次《釀電影》特別邀請到王淨本人來與大家聊聊,在 25 歲的年紀,她是如何看待自己身為「演員」曾經歷、正經歷或即將經歷的一系列挑戰。
由山姆.雷米執導、陶比.麥奎爾主演的《蜘蛛人》三部曲,在流行文化裡的意義、對後世的影響力,超過二十年依舊歷久不衰,尤其首集恰巧在美國 911 事件的第二年推出,這位守護紐約的英雄還肩負撫慰大眾的功能。此系列作品的動作場面、文戲、幽默感等等互相搭配得很好,劇情簡潔清楚,讓角色有空間成長與發展,還有⋯⋯
《戀愛雞尾酒》中的豐富酸甜層次,教人如癡如醉無限眷戀,輕啜這杯特調,耽溺這份暈眩迷惑,順從那股慵倦醉意,豈不美哉? 傍晚時分撥出的電話,吵醒了陌生都市,心心念念的應聲,頃刻間點亮了整個世界,無處安放的相思也被溫柔地接住。
「我五歲開始演戲,直到現在我才意識到我是如此熱愛表演。」2020 年,憑藉《你喜歡布拉姆斯嗎》獲 SBS 演技大賞女子最優秀演技獎時,朴恩斌這樣說。而後出演的《戀慕》和《非常律師禹英禑》讓更多觀眾看到她的表演能量,她逐漸開始相信:如果能將無法表現的情感昇華到表演中,就能為自己開闢一條道路。
我不斷思索和試圖理解安妮為何如此詮釋這段時光、這場婚姻,時而懷疑是她的回憶濾鏡銳化(而非鈍化)了當初的矛盾與不快,時而敬佩地認為這正是她從不裝睡、永遠清醒的銳利誠實。但「暴力」是嚴肅指控,以此形容究竟是精準或言重?
《莒哈絲最後的情人》的導演重現了 1982 年的那場訪談。以直率、甚至粗糙、不掩飾的方式呈現,包括鏡頭在訪談者與受訪者間游移的晃動、受訪者面對錄音機與受訪的不自在、話語欲言又止的中斷與停頓,還有更多或長或短的,兩個人之間的尷尬沉默。我們透過訪談聽到的,是莒哈絲化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