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少我不會被忘記
若有看日本小說的人,多多少少應該聽過「東野圭吾」,如果曾經看過書的人,應該不難在書的序找到一個令人感到印象深刻的導讀,裡面寫了東野的發跡與過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寫出「嫌疑犯X的獻身」之前的狀況,當時首部即像是巔峰的他在拿到「江戶川亂步獎」便辭去了大阪的正職工作,前往東京尋夢。
不過在那之後,可不是夢想叫他醒來的故事。大概在「秘密」之前,作品銷量、曝光都乏人問津。而在歷經二十年的粹鍊,終於在2005年「嫌疑犯X的獻身」上開花結果,與直木賞擦肩五次之後,終於迎來笑靨。
而東野圭吾的作品量至今已經累積了約100部作品。從首部作品之後的每年穩定出產兩至三部作品。小說家一年要寫出三部作品,是相當困難的事情。然而這個男人竟然做到了,因此要成為東野迷,想必你肯定看過你心中的神作與雷作,畢竟在這麼海量的作品名單之中,不會每一顆都進入你的好球帶。在還沒真正成名之前,他無所不用其極地使用各種素材、角度、題材。當時有個訪問我印象很深刻,請東野分享當時的心境:
「那時的我只是非常單純地覺得自己必須持續寫下去,必須持續地出書而已。只要能夠持續出書,就算作品乏人問津,至少還有些版稅收入可以過活;只要能夠持續地發表作品,至少就不會被出版界忘記。出道後的三、五年裡,我幾乎都是以這種態度在撰寫作品。」
Write a little every day, without hope, without despair
我曾經放棄過寫作兩次,而且是強烈放棄的那種。不是單純那種暫時想要休息的牢騷,而是曾經強烈確定自己的心意,反覆與自己對話的過程。最終還是走回到這條道路上,靠的不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或者所謂叫醒我們的夢想。
單純只是「日常」。
曾在村上春樹的「身為職業小說家」看見一句重要的話。
“Write a little every day, without hope, without despair.”
Isak Dinesen
「沒有希望,沒有絕望,每天寫一點。」
這句話像是流星般橫跨我的海馬迴,如果以有什麼契機來說,這一句肯定就是最重要的那句。與東野圭吾的故事一樣,寫作這件事沒有高深的道理,單純只有「寫」下去這個實際的動作。那些繁雜、混亂、世界之外的思緒,在吐氣之後,當外在的世界無法再叨擾你更多時,你就能單純只是聽見文字的聲音落地,接著你就不會再問自己為何不寫作。
因為你已經身在其中,而你已經前行。
它就像是說話、溝通、運動、生活的日常一樣。
它就是日常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