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釀影評|《回眸》:死亡不是醫療流程的狀態描寫,而是一次真切的「道別」
付費限定

釀影評|《回眸》:死亡不是醫療流程的狀態描寫,而是一次真切的「道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review」這個單字有許多意思:檢查、檢討、評論、複習。一部講述生死議題的紀錄片《回眸》的英文片名,也選用了這個詞。這部電影,與這個有許多意思的英文動詞一樣,說來簡單,但擁有許多複雜意義。

在紀錄片裡,《回眸》是什麼樣的動作?

那是當你清楚自己站在人生的盡頭,即將離開這充滿病痛的肉身之際,於是你回頭,回望著自己的人生──是檢討人生,是評論人生,也是複習自己的人生。直到最後,你不再恐懼,直向面前,走向離別。

《回眸》的導演陳志漢並非第一次執導關於生死議題的紀錄片:2017 年,他的首支紀錄長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拍攝莊嚴神聖的「大體老師」(遺體捐獻醫學院解剖教課用),2018 年的《一念》探討「無效醫療」及各種安寧議題,2021 年拍攝大悲學苑宗惇法師及德嘉法師的《回眸》,像是一種轉變,將鏡頭從手術房與病房的「醫療」,移至更深入病人心境的「靈性照顧」。

在病人平均剩餘壽命為三週、清楚自己生命將終結的安寧病房裡,醫護人員在病人身體上施以「緩和醫學」(疼痛控制及症狀緩解),而針對心靈的「靈性照顧」一詞,看似有些宗教意味的莊嚴肅穆,但說來其實簡單:傾聽與溝通,以及「四道」──道謝、道愛、道歉、道別。紀錄德嘉法師及宗惇法師與三位病人冠瑋、瑤華、育姍的傾聽與溝通的《回眸》,便詳實地記錄了病人們的「四道」。

在漫長的病程中,身心靈都因疾病帶來的疼痛,感受到非一般的痛苦折磨,面對死亡的不安與哀傷也越趨明顯。在白色巨塔所構築出來的「醫療」裡,死亡兩字只是流程裡的一次事件、一個狀態,但當病人真切地面對死亡,那是許許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的緊張、第一次的不安、第一次真正的「告別」。

沒有人能擁有兩次死亡經歷,就連比病人本身更清楚病人身體狀況的醫護人員,也不可能體驗過。所以「靈性照顧」的用意,就是讓病人在面對第一次的情況裡,透過傾聽與溝通,一步一步回望自己的人生,解開不安;也與相處數十年的親朋好友們,真心地「四道」。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12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隨著《瀑布》的劇情輪廓變得清晰,會發現它真正的「恐怖」,來自身為母親永無止盡的壓力,而當她負荷不了,這種情緒的外溢,也開始影響到女兒。品文的生活單純,只有工作與家庭。她身為單親媽媽,是女兒唯一的財務與情感支柱,明白自己千萬不能倒,但身邊一切還是要垮了,於是她安靜地崩潰了。
「深水埗是窮人的地方」,我們若把深水埗視為老香港,高樓大廈是未來的香港,輝哥等人代表的是舊時代的香港文化,那麼,警方強制洗地、清場、驅逐街友,便是透過公權力,霸道地改變原本香港的面貌,消滅老香港的靈魂。輝哥拒絕接受政府的和解金,堅決要求政府向他們道歉,便有了「不向利益低頭,拒絕出賣香港精神」的意義。
《沙丘》唯一一場好戲,是通過戈姆刺考驗的保羅對母親起疑,兩人遙遙對視,驚覺眼前夜霧靉靆到在面上縫了紗,須臾間子不識母、母不知子。乍看只是正反拍,但利用景別的方式是畫面一打特寫人臉就清楚,鏡頭一拉遠兩人面容就都在霧中,把「看得見自己而看不清楚家人真心思」的折磨、政治叢林促人自強的寂寞都交代明白了。
若一切心理問題皆如佛洛伊德所認為,源自於性欲或性驅力,作為一名透過性愛來解決欲求不滿問題的治療師,澤尼亞的無故消失便預示著心靈治療的不可能性──他的出現短暫撫慰了小鎮上眾多寂寞心靈,他與這些人建立的以性為基礎的關係證實了佛氏的理論,可是他的消失,也意味著原先已被解決的問題將因為他的不在而再度浮上檯面
觀眾不妨可以將兩個版本提出比對,對於在救援過程中同樣程度的受挫、失敗,每一個原本主角壓抑情緒的時刻,傑克葛倫霍都以暴躁的肢體語言應對,動輒發出巨大噪音。電影大約行至三分之一,葛倫霍就成功讓觀眾失去對主角的所有好感,他看起來像是那個會在家族聚會中因為孩童吵鬧,就提高音量動粗的暴躁叔叔⋯⋯
《超級大國民》從 1950 年代橫跨至 1990 年代,以許桑為主要敘事者,跳切回憶和真實歷史畫面,表達許桑對時代的複雜情感。大量使用表情特寫及內心獨白,讓許桑側錄時代印象,城市的歷史疊層一一浮現,與記憶相對照的同時,也看盡許桑的內心。全片幾乎都以暗冷色調做詮釋,兩款海報也都是同樣色系的設計⋯⋯
隨著《瀑布》的劇情輪廓變得清晰,會發現它真正的「恐怖」,來自身為母親永無止盡的壓力,而當她負荷不了,這種情緒的外溢,也開始影響到女兒。品文的生活單純,只有工作與家庭。她身為單親媽媽,是女兒唯一的財務與情感支柱,明白自己千萬不能倒,但身邊一切還是要垮了,於是她安靜地崩潰了。
「深水埗是窮人的地方」,我們若把深水埗視為老香港,高樓大廈是未來的香港,輝哥等人代表的是舊時代的香港文化,那麼,警方強制洗地、清場、驅逐街友,便是透過公權力,霸道地改變原本香港的面貌,消滅老香港的靈魂。輝哥拒絕接受政府的和解金,堅決要求政府向他們道歉,便有了「不向利益低頭,拒絕出賣香港精神」的意義。
《沙丘》唯一一場好戲,是通過戈姆刺考驗的保羅對母親起疑,兩人遙遙對視,驚覺眼前夜霧靉靆到在面上縫了紗,須臾間子不識母、母不知子。乍看只是正反拍,但利用景別的方式是畫面一打特寫人臉就清楚,鏡頭一拉遠兩人面容就都在霧中,把「看得見自己而看不清楚家人真心思」的折磨、政治叢林促人自強的寂寞都交代明白了。
若一切心理問題皆如佛洛伊德所認為,源自於性欲或性驅力,作為一名透過性愛來解決欲求不滿問題的治療師,澤尼亞的無故消失便預示著心靈治療的不可能性──他的出現短暫撫慰了小鎮上眾多寂寞心靈,他與這些人建立的以性為基礎的關係證實了佛氏的理論,可是他的消失,也意味著原先已被解決的問題將因為他的不在而再度浮上檯面
觀眾不妨可以將兩個版本提出比對,對於在救援過程中同樣程度的受挫、失敗,每一個原本主角壓抑情緒的時刻,傑克葛倫霍都以暴躁的肢體語言應對,動輒發出巨大噪音。電影大約行至三分之一,葛倫霍就成功讓觀眾失去對主角的所有好感,他看起來像是那個會在家族聚會中因為孩童吵鬧,就提高音量動粗的暴躁叔叔⋯⋯
《超級大國民》從 1950 年代橫跨至 1990 年代,以許桑為主要敘事者,跳切回憶和真實歷史畫面,表達許桑對時代的複雜情感。大量使用表情特寫及內心獨白,讓許桑側錄時代印象,城市的歷史疊層一一浮現,與記憶相對照的同時,也看盡許桑的內心。全片幾乎都以暗冷色調做詮釋,兩款海報也都是同樣色系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