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黎世二週:交通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幸參加蘇黎世教育大學的暑期學校,所以隻身一人來到蘇黎世讀書兩週。

看到網路上不少評論稱讚瑞士交通。我承認,瑞士確實沒有一些台灣交流通與道路設計上的缺陷,但也確實存在著台灣沒有的交通問題。我認為不應該只看到國外好的一面,也應該要發現台灣相對於國外好的一面。

蘇黎世道路規劃

在這裡認識了一位在蘇黎世理工學院讀書三年的上海學生,有一次一起吃飯時,他問我平時的興趣愛好,我提到來蘇黎世前不久,寫了一篇關於台灣交通的文章,所以自然而然地討論到蘇黎世的交通。

我在網路上看到不少稱讚瑞士為「行人天堂」的文章。確實,車子和電車都會禮讓行人。周末我的德國朋友來蘇黎世拜訪我,我對於過馬路仍不太適應遲遲不敢過,德國朋友拉著我走,並說:「They should wait for us.(他們必須等我們。)」

很多地方沒有行人紅綠燈,只有道路特別複雜的地方才會架設。其實行人的紅綠燈也是裝飾用,只要路上沒車,即使紅燈行人一樣照過。

但我和中國同學一致認同蘇黎世的交通很複雜,這裡有很多單線道,而馬路上同時有汽車、機車,鐵軌上有被纜繩牽著的電車和巴士,還有數量不多、沒有纜繩牽著公車。自行車道在人行道馬路邊緣,人行道的坎不若台灣那麼高那麼明顯,滑板車也是相當常見的交通工具。她說她很常看到單車和其他車輛搶道的畫面,每每都讓她膽顫心驚,我自己則注意到腳踏車必須要小心避開電車軌道,不然可能會卡住,雖然應該很少會有人這麼大意。

raw-image

有一次坐在電車上聽到後方不知道是救護車或是消防車的聲音,且那是一條在蘇黎世相當常見的單線道。當時很好奇,畢竟電車不可能離開車軌,究竟該怎麼讓路給公務車呢?後來電車停下來,讓開在逆向車道上的公務車超車。

還有一次也是類似狀況,過馬路時聽到公務車的聲音,路面不太寬,一輛小轎車快速開過斑馬線,駕駛指向後方向我示意後面有公務車(所以不能讓路給我)。

另一位台灣同學有一天早上沒有出席,歐洲同學們問起同為台灣人的我知不知道他怎麼了,我說不知道。下午他出現了,向老師道歉說有一台小轎車與電車相撞,整條軌道無法行駛。

給觀光客的「悠遊卡」:swiss pass

如果曾經或是有規劃要去瑞士旅遊的人,應該都聽說過swiss pass。我覺得其實有點複雜,我花了一個禮拜才比較弄清楚到底怎麼用。

這也讓我不得不讚嘆台灣的悠遊卡,真的方便很多。

網路上都說swiss pass很方便,可以暢遊瑞士,交通工具不限。那大概是旅遊平台代購時,已經設定好票卡。若是自己購買,swiss pass其實並沒有這麼方便。

學校幫我們購買的方案以30天為期,僅能搭乘特定區域內的地鐵(Tram)、巴士和公車。火車(train)和高鐵需要額外買票。瑞士的巴士和公車不同,巴士和地鐵同樣在鐵軌上跑,只有車輪不同;公車則比較像台灣公車,只不過由兩節車廂串聯。

在蘇黎世大學交換的台灣學生告訴我,swiss pass有點像悠遊卡,只是悠遊卡是存錢進去,swiss pass是存票進去,所以還是要買過票,swiss pass才有用處,不然查票的時候一樣會被罰100瑞士法郎。

raw-image

在青旅遇到4位來自台灣的國小老師,和我分享他們的室友購買30天方案,類似於定期票,共400法郎。雖然很貴,但是每天搭乘還是很划算。

蘇黎世的交通真的滿貴的。我第一次買票是在蘇黎世機場的車站月台,當時看到搭乘5站不到20分鐘的時間就要6.8法郎,換算台幣236元,真的突破我的想像。

我也看到網路上有人評論跟旅遊平台購買swiss pass不一定比較划算。這點我挺認同的,划算與否取決於待的天數和移動距離,倒是能省下購票時間。

搭乘瑞士大眾運輸工具

我第一次買票時,因為不確定在哪個月台,月台上也一直沒看到站務員身影,只好向一位大哥問路。但大哥只會說德文,所以我只能懂2、3成。在我問路的同時,眼睜睜地看著我的車在我面前駛離。大哥說我可以等30分鐘後的同一班車。後來一班高鐵進站,終於看到一位下車巡視的站務員,我又問了一次,她告訴我有買票都可以搭乘。

有一次搭火車透過機台買票,我問身旁路人甚麼樣的資格可以購買半票,得到的回覆是,他正想問我一樣的問題。

大致有印象有一次使用swiss pass手機程式買票時,似乎有顯示因為有swiss pass所以「可以」選擇半價票。當時我買半票。但機台沒有說明,又擔心自己記憶不牢靠,所以我決定去服務台買,得到的答案是並沒有任何優惠。

我的想法

整體來說,我還是覺得瑞士大眾運輸工具買票不如台灣方便。在網路上看到德國為了促進國內觀光,同時也促進低碳目標,推出月票方案。不知道瑞士有沒有。

若是沒有月票,每一次乘車都需要買票,可以透過手機線上購買,每個車站旁也都有機台能購買。每一回學校帶我們出遊,都會事先幫我們買好票,有時是來回票,有時是24小時的票。搭乘地鐵甚至還有1小時的選項。也就是說,若是想省錢,還需花費時間比價哪種方案較為划算。相較之下,台灣的悠遊卡真的方便不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Podcast 100-avatar-img
2024/08/26
恭喜入圍即時精選!
avatar-img
點燃知識火炬,走出資訊洞穴
44會員
157內容數
分享閱讀、旅遊還有數位素養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瑞士確實沒有一些台灣交流通與道路設計上的缺陷,但也確實存在著台灣沒有的交通問題。我認為不應該只看到國外好的一面,也應該要發現台灣相對於國外好的一面。
Thumbnail
瑞士確實沒有一些台灣交流通與道路設計上的缺陷,但也確實存在著台灣沒有的交通問題。我認為不應該只看到國外好的一面,也應該要發現台灣相對於國外好的一面。
Thumbnail
只需多付半價,即可人車同行,將負載行李單車一起牽進車廂,完全不需摺疊或打包...
Thumbnail
只需多付半價,即可人車同行,將負載行李單車一起牽進車廂,完全不需摺疊或打包...
Thumbnail
分享一些自己在台灣騎單車遇到的事情,以及發現的危險。之前只依賴走路和大眾運輸工具,不理解為什麼總聽到有人說台灣交通很糟。雖然我還是沒有機車與汽車駕照,單就騎單車的經驗,描述我眼中的交通問題。
Thumbnail
分享一些自己在台灣騎單車遇到的事情,以及發現的危險。之前只依賴走路和大眾運輸工具,不理解為什麼總聽到有人說台灣交通很糟。雖然我還是沒有機車與汽車駕照,單就騎單車的經驗,描述我眼中的交通問題。
Thumbnail
離鄉背井並沒有想像中的意氣風發與瀟灑,潛藏著許多不適應和百廢待興,自由的背後有太多的情緒需要梳理,有太多的困難需要面對。
Thumbnail
離鄉背井並沒有想像中的意氣風發與瀟灑,潛藏著許多不適應和百廢待興,自由的背後有太多的情緒需要梳理,有太多的困難需要面對。
Thumbnail
離開這個小鎮要前往另一個小鎮,許多初體驗在這段旅程中發生,第一次搭乘德國長途火車,迷路也是正常,第一次過著充滿儀式感的萬聖節,有趣極了!在歐洲背包客的體驗,台灣人、香港人和烏克蘭人竟然同一個時段入住背包客房,多麼奇異的緣分,九千公里外的國度,一趟充滿驚喜與奇幻的旅程。
Thumbnail
離開這個小鎮要前往另一個小鎮,許多初體驗在這段旅程中發生,第一次搭乘德國長途火車,迷路也是正常,第一次過著充滿儀式感的萬聖節,有趣極了!在歐洲背包客的體驗,台灣人、香港人和烏克蘭人竟然同一個時段入住背包客房,多麼奇異的緣分,九千公里外的國度,一趟充滿驚喜與奇幻的旅程。
Thumbnail
「自行車車臨界量」該運動源於1992年的美國舊金山,至今全球已有300多個城市共襄盛舉,旨在集合自行車騎士的力量,使路上的自行車數目達到一定臨界值後,集體出發,迫使汽車駕駛禮讓單車。在瑞士的規模也愈來愈大,最後終於在2021年六月底,達成癱瘓蘇黎世市區交通的目的。 最大城蘇黎世,將成友善自行車城市
Thumbnail
「自行車車臨界量」該運動源於1992年的美國舊金山,至今全球已有300多個城市共襄盛舉,旨在集合自行車騎士的力量,使路上的自行車數目達到一定臨界值後,集體出發,迫使汽車駕駛禮讓單車。在瑞士的規模也愈來愈大,最後終於在2021年六月底,達成癱瘓蘇黎世市區交通的目的。 最大城蘇黎世,將成友善自行車城市
Thumbnail
七點起床、八點搭車、九點上班是我的日常。沒錯,一小時的通勤時間對德國人來說不算久,但對我而言已是從臺南搭區間車回高雄的距離了。身為南臺灣的孩子,連去隔壁巷子711都會對於該走路還是騎車而猶豫不決的自己(這不是誇飾......),現在竟然每天花這麼多時間在通勤上,每回想到這裡便很驚訝。
Thumbnail
七點起床、八點搭車、九點上班是我的日常。沒錯,一小時的通勤時間對德國人來說不算久,但對我而言已是從臺南搭區間車回高雄的距離了。身為南臺灣的孩子,連去隔壁巷子711都會對於該走路還是騎車而猶豫不決的自己(這不是誇飾......),現在竟然每天花這麼多時間在通勤上,每回想到這裡便很驚訝。
Thumbnail
對於習慣自由、享受行動方便的現代人來說,擁有一輛車在每個國家代表的意義各有不同,有車或沒車,各有煩惱。以瑞士為例,根據瑞士TCS汽車協會的數據,在瑞士擁有一輛私家車,買車、養車、保險等等費用,一年最少要花上一萬瑞郎。 現在加入共享汽車合作社解決了問題,平衡了經濟與環保天平兩邊的煩惱。
Thumbnail
對於習慣自由、享受行動方便的現代人來說,擁有一輛車在每個國家代表的意義各有不同,有車或沒車,各有煩惱。以瑞士為例,根據瑞士TCS汽車協會的數據,在瑞士擁有一輛私家車,買車、養車、保險等等費用,一年最少要花上一萬瑞郎。 現在加入共享汽車合作社解決了問題,平衡了經濟與環保天平兩邊的煩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