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阿拉斯加之死/Jon Krakauer

Onday
發佈於BOOK
2023/07/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曾經有過夢:流浪、狂戀或歡唱。多數的人很快學會了謹慎,如此便能保證人類社會以目前的方式繼續演化不致滅絕。卻有另一些形體或精神上的遊民,放不下自己的純美固執,在都市的底層或心靈的邊緣,持續那個浪漫的一蹋糊塗、卻美麗高貴的夢。願我們也是。 -----音樂工作者 雷光夏
一個前途一片光明的年輕人,轉身向山林走去,離群索居,想體驗最原始的生命的脈搏,但卻也因此丟了性命,有人讚嘆他追求生命的本質以及諾大的勇氣,也有人不屑他做作式的禁慾主義與不尊重大自然的過度自負。
在看到大家對這位年輕人的行為褒貶不一時,我意識到:人在以自己立場思考時,很容易忽略「多元」的存在,比如這個年輕人出發的原因、生命的意義、社會的規範、自由的體驗等等,就像莎士比亞說的“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即使我們明瞭多元對這個世界的絕對影響,但當進入個體的思維模式時,我們都是從自身出發的,所謂知易行難。
所以,難道事事一定要有個結論嗎?標籤化的概括、一語論斷的結果。想起小學時看完童話故事,老師都會讓我們寫心得,有次看完白雪公主的故事,當下我真的沒有心得想寫,那時我問媽媽:為什麼一定要有心得呢?不能就是單純的看了一個故事嗎?
媽媽的回答我已經忘記了,大抵是藉由輸出心得時反思自己從中獲得的成長,也能鍛鍊運用文字的能力等等的回答,上大學後,課程更強調獨立思考、批判思考的重要性,我當然知道思考的重要性,但在輸出這些觀點時,要如何避免直接或間接、嚴重或輕微的自以為是地代替他人或甚至傷害他人呢?
重要的是當事人怎麼想。提醒自己,要是我是旁人,不要妄想對他人的所作所為做出最精闢的見解,也不要試圖全盤的了解他人,因為我永遠不會是當事人,不會跟他感同身受,而簡化是一種無知。而如果我是當事人,最重要的事情是確定自己的心意,旁人的建議可以聽聽,但決定的關鍵永遠是自己的內心,至於無關緊要的汙言穢語,就當作空氣無視就好了。
被無數規則束縛住的社會,只是其中一面的世界。生活從來是一種選擇,有人困在眼前的苟且,有人努力追隨著詩和遠方,曾經看到這樣一個說法:鑑別一個人是否擁有年輕的靈魂,不是由年紀斷定,而是他有沒有敢於從零開始的勇氣。
去年的打工換宿,今年的出國交換,我都是希望自己能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生活,除了鍛鍊自己的適應力外,也希望能更加開闊眼界,看到更多不同的世界,這是屬於我的阿拉斯加,這是屬於我的詩和遠方。

他太努力要讓世界有意義,想理解為什麼人們互相傷害。
人生的歡樂來自我們接觸新的經驗,因此沒有比每天面對不斷變化的地平線及不同的新太陽,更能令人喜悅。
如果你想要由人生中獲得更多,就必須先放棄自己追求安全並一成不變的習慣,接納起初也許令你覺得瘋狂的忙亂生活方式。但一旦你習慣這樣的生活,就能見到它的意義和它無可置信的美。
不要安定下來住在同一處,向前行,流浪,讓每一天都有新的視野。
當你年輕時,很容易相信所有你想要的就是你該得到的,如果你十分渴望某件事,就有權力得到他。未經世事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洞悉了一切,卻不知自己有的其實只是一腔熱血,一個熱情、莽撞、不安的靈魂。
當餵養我們的身體時,也應同時餵養我們的心智,身與心應同坐在一張餐桌上。
環境本身沒有價值,而是人如何與環境建立關係,才有價值,所有真正的意義存在於個人與現象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存在於它對你的意義。
Onday
Onday
也是在浮沉中的大學生aka半邊人,努力完成自己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