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自我所帶來洶湧而至的情緒你準備好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我想過不一樣的人生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但是這重要嗎?不重要,我想成為我自己,想做令自己快樂的事,讓自己快樂與開心比甚麼都重要(現在我才懂得這個道理)

當一個人的回家之路,開始能從世界、社會、他人等的角度,轉移回來自己的內心世界、甚至是回到自己的「家」時,這條「回家」之路的也正式展開。

我自己也是這樣過來。一切的開端從我的那堂選修課開始,我當時聽完了之後,開始很認真的、致細的回想我家影響我的部份,一點一點的慢慢把這層膜撕掉。

大家不要誤會,我並不是被我媽媽硬塞,硬灌我我不認同的價值觀,而是我在成長過程中漸漸發現過去我所認同的已不再認同,因為我的思維、視野、人生歷練不同了,因此認同、想要的事物也變了。因為變了,才會展開往後的「回家之路」。

我能夠在每次的自我療癒當中飛快成長,是因為我有一個性格特徵,就是我很愛在的自己的問題上往死裡鑽。當發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就恨不得要馬上要解決它,直面它。當我發現我對我媽有了這些各種各樣的情緒後,我的選擇是告訴他,並指責他,說她「不會做媽媽」、說她「沒有給到我關愛」、說她「從不瞭解我」等等,把我多年來的傷痛都一點一點的發洩在她身上,從而來補償我過去沒有得到過的。這也是我另一個習性,就是喜歡把我對那人不滿的感受,或是他讓我不舒服的地全盤告訴對方。

相信我,這樣做從來不會有好結果,這樣導致我把很多的朋友都弄跑掉,也讓我和我媽媽的關係出現很多爭吵;「他不瞭解我,覺得我們不體諒她」,「我也覺得委屈,覺得她總是不會欣賞我的努力和付出」,也不認同我的選擇,幸好我是住宿生,我也不常回家(我是個不愛回家的小孩),爭吵都是在電話發生,就算是吵也頂多是動動嘴巴,大家不開心了就掛斷電話,彼此不用見面,免去很多的麻煩。(但後來聽我弟說,我們兩個殃及了他這條池魚)

療癒內在小孩

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詞叫內在小孩,沒聽過也沒有關係,只需要知道,當你在看見自己內在小孩,開始想要治療他時,那段時期我們會忽然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情緒,而且起伏波動可能會很大(不是每個人都是),現在看回來,這一段時期裡,我就是處在這麼一個狀態,生氣、憤怒、委屈、怨恨、孤獨、被遺棄等等,各種繁雜被小孩時的我壓抑的情緒像開了水龍頭的開關一樣,不斷的湧現出來,所以,那段時間裡我的心情時常都覺得很糟糕,總覺得自己沒人愛,沒人要,覺得自己一個人才是最好,也不想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或看法,只想令自己開心,罵人也好、指責人也好、擺爛也好、怎樣開心怎樣來。

也是從這次之後,我成了一個非常非常懶的人,放假也沒有地方想要去,餓了就叫外賣,整天除了上課或上班外,就只想待在宿舍做一個耍廢的人,就像我之前說過「我在彌補我童年所缺失的」,但也正如我之前所提到「這不是一個適合任性和補償的年齡和時機」。因為你有這個年齡需要負的責任

「家裡供我讀書,不是讓我來耍廢」、「錢,我需要錢,我需要工作」、「運動!要運動!身體不再像以前那樣!」、「我好不孝,我這個年齡很多朋友都已經去打工,賺錢養家,我還用家裡的!」這些都是在我想要任性,已經在任性的時候不斷出現在我腦海裡的聲音。所以,當有人指責我,或是我媽不支持我的時候,我的情緒就會很容易激動起來,像是有根原本就崩得很緊的絃迅間斷開一樣,火山爆發似的向我媽發洩,或向我朋友爆發。

這是一段任性的自己與過去成熟有責任感的自己不斷天人交戰的時期,但這段經歷是很重要的,是自我認同與自我懷疑不斷在拉扯的時期,也是內在小孩與內在父母在對抗的時期,有了這樣的經歷幫我在之後去認識自己內在真正想的是甚麼埋下種子。

道德社會標準

也是這一段經歷讓我看見,社會、教育一直灌輸我們很多的道德標準,比如說「甚麼年齡應該要做怎樣的事」,原先宇宙就就沒有訂下「一個人到了甚麼年齡就要做甚麼」,從來沒有,都是我們人自己在說,自己在訂,訂完了之後除了自己爽以外,也要別人跟著,要社會跟著,不跟著就被評批,大家想想這不是一件很愚昧的事,為甚麼都要去限制自己,規定自己要做些甚麼呢?

而我媽媽就是用他的那套價值觀來定義我,來檢視我,而他的價值觀也就是普遍的價值觀。如果你問我最氣我媽那個地方,我最氣就是他有他的價值觀來否定了我一切的努力。也許我的努力都在「心」上做,不是物質世界,看不見,也摸不到,所以別人就只看到我耍廢,任性,不成熟的樣子,我媽也同樣,但也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為了我自己我付出了多少心血。

因此我也向大家說,當我們在做自己覺得正確的是,自己覺得舒服的事,只要這件事不犯法,不會傷害到別人,那就盡管去做吧!不要讓其他人的嘴巴影響了我們的原本想要做的事!

潛意識我又看見你了

這篇文章我覺得我很難才把它打出來。打的時候情緒混雜,不像之前很暢順,像是有甚麼卡住了一樣,這時我才發現,對於我來說,要把這麼內心的東西打出來,而且是打在網上,我心中還是會恐懼、會抗拒。

一來不想讓自己看到,二來不想讓別人知道,三來在回憶的過程等到我要重新體驗當時的感受及情緒,這些事都是我的潛意識想要抗拒的。

我很興幸,我開始了這次的構想,讓自己書寫的自己的過去、體會、心得並打在網上與各位分享,因為我除了得到很多人的鼓勵和回應之外,我也在這個過程當中也療癒了我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別光的沙龍
32會員
28內容數
寫完了自己成長內心掙扯的過程,發現自己最能夠與人分享的就是自己的失敗經驗,而我把時間花的最多的就是自的療癒,也是我在我文章裡所提到的「回家之路」。我想把嘗試過的方法或者曾經迷惑、不解、或是做錯路的經歷分享出來,讓也走在或是正想要走在回家之路的人,多一個參考,感謝各位,請多多支持。
別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17
回到較早前的時間線 在我畢業之後,我原先是打算是在家裡休息一段時間,休息完之後再去找工作,但很可惜我這個想法無法成真。每天我媽媽只要看見我在房間裡,他就會開始說教,每天都說著那些同樣的說話,十分厭煩。我嘗試著把我的打算告訴她,也只是換來另一頓的說教,漸漸我不太想再和他說任何事情。 曾經,我覺得溝
Thumbnail
2023/07/17
回到較早前的時間線 在我畢業之後,我原先是打算是在家裡休息一段時間,休息完之後再去找工作,但很可惜我這個想法無法成真。每天我媽媽只要看見我在房間裡,他就會開始說教,每天都說著那些同樣的說話,十分厭煩。我嘗試著把我的打算告訴她,也只是換來另一頓的說教,漸漸我不太想再和他說任何事情。 曾經,我覺得溝
Thumbnail
2023/07/14
一切都是從「關係」開始 我從我小時候開始寫起,寫到了我的初中、高中再到大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所描述的內容,其實都是在圍繞著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是甚麼呢?就是「關係」。 不論是之前寫到有關於我的愛情也好,學校也擺,或是目前在寫我的原生家庭,裡面所呈現的,都是在圍繞著這個主題去引伸或是發展。
Thumbnail
2023/07/14
一切都是從「關係」開始 我從我小時候開始寫起,寫到了我的初中、高中再到大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所描述的內容,其實都是在圍繞著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是甚麼呢?就是「關係」。 不論是之前寫到有關於我的愛情也好,學校也擺,或是目前在寫我的原生家庭,裡面所呈現的,都是在圍繞著這個主題去引伸或是發展。
Thumbnail
2023/06/26
我曾聽說過一句話「小時候我們覺得甚麼都是真,非常的較真;再長大一點,又發現原來甚麼都是假的;又到後來,我們又發現原來,世界上是有真有假,到最後,我們已經無所謂真假。」 初見自己的家庭 去到大四那年,那年有一門課程是在說家庭對整個家庭成員如何互相的影響,以及是如何被影響。那個時候的我,已經開始覺得「自
Thumbnail
2023/06/26
我曾聽說過一句話「小時候我們覺得甚麼都是真,非常的較真;再長大一點,又發現原來甚麼都是假的;又到後來,我們又發現原來,世界上是有真有假,到最後,我們已經無所謂真假。」 初見自己的家庭 去到大四那年,那年有一門課程是在說家庭對整個家庭成員如何互相的影響,以及是如何被影響。那個時候的我,已經開始覺得「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當人有情緒的時候,並不全然是那時的「我」在反應,而是跟從過去到現在的「小孩」在一起。內在小孩可以是潛意識那個不知道的自己,曾經經歷過類似事件而觸發的每一個「我」,可能是五歲、十四歲、二十八歲前「我」的集合,一起站在情緒的大雨中淋濕。 「內在小孩」名詞,指的是大概八歲前,在自我意識還沒具體的時候,給
Thumbnail
當人有情緒的時候,並不全然是那時的「我」在反應,而是跟從過去到現在的「小孩」在一起。內在小孩可以是潛意識那個不知道的自己,曾經經歷過類似事件而觸發的每一個「我」,可能是五歲、十四歲、二十八歲前「我」的集合,一起站在情緒的大雨中淋濕。 「內在小孩」名詞,指的是大概八歲前,在自我意識還沒具體的時候,給
Thumbnail
回到較早前的時間線 在我畢業之後,我原先是打算是在家裡休息一段時間,休息完之後再去找工作,但很可惜我這個想法無法成真。每天我媽媽只要看見我在房間裡,他就會開始說教,每天都說著那些同樣的說話,十分厭煩。我嘗試著把我的打算告訴她,也只是換來另一頓的說教,漸漸我不太想再和他說任何事情。 曾經,我覺得溝
Thumbnail
回到較早前的時間線 在我畢業之後,我原先是打算是在家裡休息一段時間,休息完之後再去找工作,但很可惜我這個想法無法成真。每天我媽媽只要看見我在房間裡,他就會開始說教,每天都說著那些同樣的說話,十分厭煩。我嘗試著把我的打算告訴她,也只是換來另一頓的說教,漸漸我不太想再和他說任何事情。 曾經,我覺得溝
Thumbnail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
Thumbnail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
Thumbnail
我曾聽說過一句話「小時候我們覺得甚麼都是真,非常的較真;再長大一點,又發現原來甚麼都是假的;又到後來,我們又發現原來,世界上是有真有假,到最後,我們已經無所謂真假。」 初見自己的家庭 去到大四那年,那年有一門課程是在說家庭對整個家庭成員如何互相的影響,以及是如何被影響。那個時候的我,已經開始覺得「自
Thumbnail
我曾聽說過一句話「小時候我們覺得甚麼都是真,非常的較真;再長大一點,又發現原來甚麼都是假的;又到後來,我們又發現原來,世界上是有真有假,到最後,我們已經無所謂真假。」 初見自己的家庭 去到大四那年,那年有一門課程是在說家庭對整個家庭成員如何互相的影響,以及是如何被影響。那個時候的我,已經開始覺得「自
Thumbnail
其實想想也不過是這10來年,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一段漫長的蛻變過程,當漸漸長出自己的力量時,終將離巢飛奔自己的遠方... 只要稍靠近就警鈴大作,我以為我只要和女兒保持距離遠遠地愛他祝福她就好,讓她感覺安心不用過度干涉就好,在這敏感的時期我漸漸成為她討厭的對象。
Thumbnail
其實想想也不過是這10來年,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一段漫長的蛻變過程,當漸漸長出自己的力量時,終將離巢飛奔自己的遠方... 只要稍靠近就警鈴大作,我以為我只要和女兒保持距離遠遠地愛他祝福她就好,讓她感覺安心不用過度干涉就好,在這敏感的時期我漸漸成為她討厭的對象。
Thumbnail
  雖說已是家裡的老么,照理來說應該享有全家人的關注與關愛,可小時候雙親的長年爭吵以及離異,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趕緊長大,也由於與兄長們年齡的差距,更讓我「想長大」的心越來越濃烈「因為哥哥很懂事,因為哥哥可以幫上很多忙,所以媽媽很喜歡,我也要成為這樣的孩子。」但我卻忘了我從沒好好地當夠「孩子。」
Thumbnail
  雖說已是家裡的老么,照理來說應該享有全家人的關注與關愛,可小時候雙親的長年爭吵以及離異,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趕緊長大,也由於與兄長們年齡的差距,更讓我「想長大」的心越來越濃烈「因為哥哥很懂事,因為哥哥可以幫上很多忙,所以媽媽很喜歡,我也要成為這樣的孩子。」但我卻忘了我從沒好好地當夠「孩子。」
Thumbnail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的大人們,用「情感勒索」的手法,要別人的孩子去包裝一個早已殘缺不堪的家,到底圖什麼?在這其中我看不到同理、也探不到好意,只覺得社會對於一個家庭該有的型態,充滿僵化的設定和惡意。
Thumbnail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的大人們,用「情感勒索」的手法,要別人的孩子去包裝一個早已殘缺不堪的家,到底圖什麼?在這其中我看不到同理、也探不到好意,只覺得社會對於一個家庭該有的型態,充滿僵化的設定和惡意。
Thumbnail
生活中諸多困擾我的感受,比如說”成為自己”。自己是誰?我在哪裡?這是必要的嗎? 總是覺得雙腳懸空 沒有安全感。 最明顯的感受表現是”被針對“的感受。不論對方在講甚麼,我總有辦法連接到"我被針對”的情緒。而這個感受以前還可以笑笑帶過,現在他像膿瘡一樣,快爆了,我簡直隱忍著和對方吵架的衝動。 〔待續〕
Thumbnail
生活中諸多困擾我的感受,比如說”成為自己”。自己是誰?我在哪裡?這是必要的嗎? 總是覺得雙腳懸空 沒有安全感。 最明顯的感受表現是”被針對“的感受。不論對方在講甚麼,我總有辦法連接到"我被針對”的情緒。而這個感受以前還可以笑笑帶過,現在他像膿瘡一樣,快爆了,我簡直隱忍著和對方吵架的衝動。 〔待續〕
Thumbnail
|與母親的日日是好日,第14天| 媽媽窩在床上一天的畫面,標配電熱毯。 出生到18歲後,離家北上念書,過了12年,最長時間待在家裡的時間是工作與工作中休息的一個月。 我好奇每位跟我一樣離鄉背井工作的人,這怎麼看到這種模式,與過去農業世代不同,我們早就在工作後像是寄居蟹脫殼一下,尋找一個個新的歸
Thumbnail
|與母親的日日是好日,第14天| 媽媽窩在床上一天的畫面,標配電熱毯。 出生到18歲後,離家北上念書,過了12年,最長時間待在家裡的時間是工作與工作中休息的一個月。 我好奇每位跟我一樣離鄉背井工作的人,這怎麼看到這種模式,與過去農業世代不同,我們早就在工作後像是寄居蟹脫殼一下,尋找一個個新的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