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內在小孩的父母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人有情緒的時候,例如憤怒,並不全然是那時的「我」在反應,而是跟從過去到現在的「小孩」在一起。內在小孩可以是潛意識那個不知道的自己,曾經經歷過類似事件而觸發的每一個「我」,可能是五歲、十四歲、二十八歲……「憤怒之身」的集合,一起站在情緒的大雨中淋濕。

「內在小孩」名詞,指的是大概八歲前,在自我意識還沒具體的時候,給尤其是人際關係的種種,賦予自我意義及定義的時期。不可能沒有,沒有也不行。因為要在所處的環境生存,要與他人合作才能長大。

大腦也必須把某些例行公事變成自動化習慣,例如怎麼刷牙、綁鞋帶很多次之後,就變成不用再去很認真思考的習慣,把空間與運算能力,留給更需要動腦筋的事情。怎麼握牙刷、擠牙膏等等一連串流暢的動作,除非某個地方卡頓,例如牙痛了或者看到有人鞋帶跟我綁得不一樣,否則不會再去檢查整套程序的養成有什麼問題。這是一種很神奇的機制,否則大腦容量有限,多工緩衝不分優先順序同時耗能,結果大概就是當機。

所謂內在小孩的創傷記憶與反應,其實就是某些對情況的詮釋沒有更新或檢視,就變成越來越牢不可破的慣性想法或反應。我想,相對於小孩,所謂的大人,雖不至於什麼問題都沒有,卻有解決能力的經驗與智慧,或許就是成熟吧。其實,若仔細從人生一些重大事件或轉折點,做情緒的分類歸納的話,其實也可以發現一些不知不覺養成的觀念與慣性,或許就是引發某些負面情緒的開關。

小孩就是還不懂人情世事。當無法知道或理解為什麼父母為什麼心情不好,他會以為跟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有關;他會把吵架的控訴當成真的,比方說,若沉默不回應就是不關心、不愛;或相反的,當即使自己做得很不爽卻得到父母的笑顏,有時候也認定只有那樣才能得到愛。有些人會說療癒內在小孩是「re-parenting oneself」,也很有意思。是啊,成為自己的父母,用適合的方式重新教養自己,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真好。

其實,所謂的發現或療癒也不用刻意。不過,當某些大小情緒升起而困擾自己時,正是檢視的好時機。通常一開始都是粗重的大情緒。例如憤怒、哀傷、委屈會讓人停下來思考,慢慢的,覺得頭腦打架、當機、冷漠或不高興,只要願意看,處處都有轉機。

我記得自己讀幼稚園大班時,母親每天會來接我下課。那是一個沒有手機的年代,她可能無法及時通知老師會晚到(但直到後來我也還是不知道原因)。同學幾乎都被接走了,老師也想下班了,有一位媽媽很熱心,問我要不要去她們家玩,我就去了。其實我記得的是,等了好久,玩到有點膩了、想回家了。

終於看到母親時,我真的是被打了一巴掌,「怎麼可以跟(媽媽不認識的)陌生人走?」害她找很久擔心得要命……。我其實是嚇一跳,因為我不知道媽媽不知道我去同學家…。要怪那個熱心的媽媽吧?哈哈。其實我好像就不太會沒講一聲,隨興而為了。直到上班都兩三年了,我每天還都會打電話給媽媽說晚上回去或不回去吃飯等等的。總之,我想有一部分,或許是我也習慣了如果自己被責備或抱怨令人擔心時,過去所有的「驚嚇」時刻就會一瞬間立體的成形,而感到自責。直到有一天,或許是沒有同事需要每天打電話回家,而真的滿常要加班或交際,我終於鼓起勇氣跟母親說,要不以後只有我要回家吃飯才打電話跟妳說,好嗎?結果很暖,母親其實也很好溝通,只是這個習慣沒人覺得需要打破罷了?

現在的我想說的是,那時不知道為何提出的原因,可能也不是因為我長大了或不耐煩而不想報備,而是因為不報備也不代表我不愛妳或不在意妳的等待。如果需要或想要,我會報平安的。而且我很愛妳。

或許,所謂re-parenting更簡單來說,也就是終於可以在原先停滯的一成不變中或僵固的思想行動所形成的高塔,撞擊出一絲裂縫,讓新的能量像新鮮空氣般進入而有了流動的可能。

也可以說,透入一絲光線照亮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概一年多前,忘記在哪裡看到這個名詞,因為喜歡這個撥時間陪伴自己、定期舒壓的觀念,後來我做了套字卡,有感覺到需要寵愛自己、關心自己時,就會隨機抽一張。 我把日常生活中偶爾漂到腦海裡的聲音記下來,比方說:「如果現在可以怎樣或做什麼多好!」就把那個什麼或怎樣寫下來,等我有空就帶「小文」玩一下。或者覺得
    很喜歡一位YouTuber所傳達的概念:金錢是愛的管道,即表達愛的方式。金錢是一種媒介,透過它我們可以傳達愛。 表達愛的方式很多。當我們用言語肯定、陪伴、擁抱、支持、聆聽、表達理解與寬恕時;當我們送小禮物表達關心、減輕對方的心理、勞動、經濟負擔時;當我們一起慶祝節日、旅行出遊創造共同回憶時……都能
    訂閱由陳嘉珍老師導讀的【賽斯書讀書會X早期課】視頻好一陣子了,以巴衝突開戰,書的內容竟剛巧說到「戰爭與殺人絕對沒有任何正當理由」這一段。她說了引起我共鳴的一段詮釋,大意是,當人類在科技、軍備越來越先進之後,意識卻未曾有更多進展;大多數人還是把戰爭當作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是。在歷史的記載中不乏戰爭
    10/14-天秤座新月日環食 10/28-金牛滿月月食 2015/2016年開始至今,延續到2025年左右,一個階段的循環即將告一個段落。若能鳥瞰過往,或許那片土地已披上新衫。宇宙及地球能量也在幫助我們,祝福大家。 分享視頻:https://youtu.be/12V3-ZwMrh4?si=UQ
    在繼續探討自己已經養成的慣性思維之餘,我想先拉回金錢的目的/意義是什麼。畢竟「如果想去紐約卻往西雅圖出發,走得再快也是到不了」(地球是圓的可能總有一天會到,但總之這只是一個比喻,而且何必背道而馳?)我想,當自己探索終極的目標之後,短中長的規劃自然就會變得具體,當人生面對變化與挑戰的時候,在動盪與迷惘
    請記得以我的真名呼喚我 讓我能同時聽見我所有的哭泣與歡笑 讓我覺知苦痛與喜悅同為一體 請記得以我的真名呼喚我 讓我驚慟而覺醒 也讓我的悲憫心門從此敞開 請以真名呼喚我 ——節錄於一行禪師詩作,〈請以真名呼喚我〉 *戰爭從來沒有在人類歷史中絕跡,我深感哀慟。僅以此篇祈求真正的和平、
    大概一年多前,忘記在哪裡看到這個名詞,因為喜歡這個撥時間陪伴自己、定期舒壓的觀念,後來我做了套字卡,有感覺到需要寵愛自己、關心自己時,就會隨機抽一張。 我把日常生活中偶爾漂到腦海裡的聲音記下來,比方說:「如果現在可以怎樣或做什麼多好!」就把那個什麼或怎樣寫下來,等我有空就帶「小文」玩一下。或者覺得
    很喜歡一位YouTuber所傳達的概念:金錢是愛的管道,即表達愛的方式。金錢是一種媒介,透過它我們可以傳達愛。 表達愛的方式很多。當我們用言語肯定、陪伴、擁抱、支持、聆聽、表達理解與寬恕時;當我們送小禮物表達關心、減輕對方的心理、勞動、經濟負擔時;當我們一起慶祝節日、旅行出遊創造共同回憶時……都能
    訂閱由陳嘉珍老師導讀的【賽斯書讀書會X早期課】視頻好一陣子了,以巴衝突開戰,書的內容竟剛巧說到「戰爭與殺人絕對沒有任何正當理由」這一段。她說了引起我共鳴的一段詮釋,大意是,當人類在科技、軍備越來越先進之後,意識卻未曾有更多進展;大多數人還是把戰爭當作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是。在歷史的記載中不乏戰爭
    10/14-天秤座新月日環食 10/28-金牛滿月月食 2015/2016年開始至今,延續到2025年左右,一個階段的循環即將告一個段落。若能鳥瞰過往,或許那片土地已披上新衫。宇宙及地球能量也在幫助我們,祝福大家。 分享視頻:https://youtu.be/12V3-ZwMrh4?si=UQ
    在繼續探討自己已經養成的慣性思維之餘,我想先拉回金錢的目的/意義是什麼。畢竟「如果想去紐約卻往西雅圖出發,走得再快也是到不了」(地球是圓的可能總有一天會到,但總之這只是一個比喻,而且何必背道而馳?)我想,當自己探索終極的目標之後,短中長的規劃自然就會變得具體,當人生面對變化與挑戰的時候,在動盪與迷惘
    請記得以我的真名呼喚我 讓我能同時聽見我所有的哭泣與歡笑 讓我覺知苦痛與喜悅同為一體 請記得以我的真名呼喚我 讓我驚慟而覺醒 也讓我的悲憫心門從此敞開 請以真名呼喚我 ——節錄於一行禪師詩作,〈請以真名呼喚我〉 *戰爭從來沒有在人類歷史中絕跡,我深感哀慟。僅以此篇祈求真正的和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與內心的小孩對話》這本書告訴我們,雖然童年創傷可能對我們的心理和情感造成深遠的影響,但我們仍然可以選擇走上療癒之路,與父母和解,並重塑自我。正如俗話所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即使父母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犯下了錯誤,我們也應該嘗試理解和原諒他們,畢竟父母的愛往往是深沉且無私的。
    要想解開與父母之間的情緒鎖鏈,首先需要勇敢地面對自己內心的黑洞。父母的嚴厲、不耐煩或打壓,並非出於惡意,而是因為他們自己也經歷了艱難的童年,不知道如何正確地愛你。他們的行為方式,或許只是對自己過往經歷的無意投射。 然而,理解他們的背景並不代表我們要否定自己的感受或無條件接受所有的傷害。相反,理解他
    Thumbnail
    內在小孩的概念源於心理學,揭示童年經歷如何影響成人行為。 不同類型的內在小孩包括受傷的小孩、孤獨的小孩和快樂的小孩等。 透過與內在小孩對話、重拾快樂經驗以及釋放情緒等方法,我們能夠療癒過去的傷痛,重建自我價值感,並找回內心的純真與喜悅。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好像隨著時間,看到的事情越來越清明, 有時候會突如來的情緒, 判定年齡分為很多種以及個性, 以前會無法處理, 但現在練習會拆分起來處理了, 極速的反應過來安撫, 每當一個事件發生, 或者會觸發內心底層得臨界點, 會突然像個小孩一樣生氣、任性、 唱反調,用另一個自己也就是本我, 沉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與小孩的關係 其實這個議題換言之也是象徵與內在小孩和解,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是顯化我們的內在。 與其說跟小孩的關係,倒不如是跟自己內在小孩的關係。 常常我們忽略自己的聲音也就忽略了內在小孩,或甚至是知道但把自己的內在鎖起來。 我們的內在小孩反應都極其的脆弱與受傷,滿身傷痕
    Thumbnail
    用「內在父母」來愛自己,是一種非常簡單又有效的療癒方式。 當你變成自己的媽媽,會對受傷的自己說什麼呢?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與內心的小孩對話》這本書告訴我們,雖然童年創傷可能對我們的心理和情感造成深遠的影響,但我們仍然可以選擇走上療癒之路,與父母和解,並重塑自我。正如俗話所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即使父母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犯下了錯誤,我們也應該嘗試理解和原諒他們,畢竟父母的愛往往是深沉且無私的。
    要想解開與父母之間的情緒鎖鏈,首先需要勇敢地面對自己內心的黑洞。父母的嚴厲、不耐煩或打壓,並非出於惡意,而是因為他們自己也經歷了艱難的童年,不知道如何正確地愛你。他們的行為方式,或許只是對自己過往經歷的無意投射。 然而,理解他們的背景並不代表我們要否定自己的感受或無條件接受所有的傷害。相反,理解他
    Thumbnail
    內在小孩的概念源於心理學,揭示童年經歷如何影響成人行為。 不同類型的內在小孩包括受傷的小孩、孤獨的小孩和快樂的小孩等。 透過與內在小孩對話、重拾快樂經驗以及釋放情緒等方法,我們能夠療癒過去的傷痛,重建自我價值感,並找回內心的純真與喜悅。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好像隨著時間,看到的事情越來越清明, 有時候會突如來的情緒, 判定年齡分為很多種以及個性, 以前會無法處理, 但現在練習會拆分起來處理了, 極速的反應過來安撫, 每當一個事件發生, 或者會觸發內心底層得臨界點, 會突然像個小孩一樣生氣、任性、 唱反調,用另一個自己也就是本我, 沉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與小孩的關係 其實這個議題換言之也是象徵與內在小孩和解,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是顯化我們的內在。 與其說跟小孩的關係,倒不如是跟自己內在小孩的關係。 常常我們忽略自己的聲音也就忽略了內在小孩,或甚至是知道但把自己的內在鎖起來。 我們的內在小孩反應都極其的脆弱與受傷,滿身傷痕
    Thumbnail
    用「內在父母」來愛自己,是一種非常簡單又有效的療癒方式。 當你變成自己的媽媽,會對受傷的自己說什麼呢?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