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受害者,一切都是別人害我,是他們欠我,所以他們理應要還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切都是從「關係」開始

我從我小時候開始寫起,寫到了我的初中、高中再到大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所描述的內容,其實都是在圍繞著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是甚麼呢?就是「關係」。

不論是之前寫到有關於我的愛情也好,學校也擺,或是目前在寫我的原生家庭,裡面所呈現的,都是在圍繞著這個主題去引伸或是發展。

在愛情當中就是和所喜歡的人或是戀人如何建立關係;在家庭中就是如何和家人建立關係;在學校就是和同學、朋友如何建立關係;在社會上當然就是如何與同事建立關係,不論是那一個場景都是和「建立關係」有關。

我到底是想建立一個怎樣的關係呢?每個人可能都有不一樣的想法或是理想的樣子,就我而言,我一直追求的是一種「有人有我」我的關係。意思就是在關係中,有你的部份也有我的份,兩個人是互相參與,有來有往,你願意傾聽我,我也願意傾聽你,不管是我的朋友、我的家人、我的戀人,我的同事我也是如此希望,再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雙羸的關係。因此在我過去的文章當中你會發現「所有一切的掙扎,拉扯其實都是源自於自我對於這個理想關係的希望或是絕望,還有就是為了達成創造心中理想關係的方法和想法。

先是想利用同理心、溝通技巧、說話方式、關心別人想以此來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同,但反而是變得沒有了自己,害怕受傷,而封閉起來,把「不在乎」成了口頭禪這就是中學時期的我。

發現這個方法沒用後,又翻過來怨恨他人,想要補償那段自以為顧及了別人,對人有同理心就是愛人,尊重人的表現,最終導致遍體鱗傷的自己,又成了另一個極端「自私、任性、不負責任、耍廢」的自我。這其實就是對上一次個的自己的一個反動,也是這個模式的我貫穿我整個大學時期,甚至昆是出社會工作,也是以此為核心—補償。

在補償的途中發現「一切的根源來自於原生家庭」就是我們出生後,第一個接觸到的學習「建立關係」場所。而我也把這個時稱為「情緒大爆發時期」。

情緒大爆發時期

在上一篇文章我有提到說,我把我對我媽壓制以久的怨恨、不滿、委屈、憤怒一點一點的發洩在我媽的身上。小時候那個受了傷的自己把傷壓制了,現在長大後的我把這個結疤撕開,裡面的東西就如洪水大爆似的爆發出來,又加上那時的我蠻享受做一個自私的人,因此就更加容易把我的情緒發洩在讓我難過的人身上,誰讓我難過,我也不想讓那個人好過!

又是寫到這裡的時候,我自己回想起這一段,才發現到它的重要性。也就是因為有了一段時間,我才漸漸有了能量去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或意見再一次表達出來,又或是將自己的情緒用一些方法發洩出來,現在能夠做得愈來愈順,我想就是在這個時間打下好的基石吧。

這個時期的我怨恨著所有事,我的朋友、我的老師、工作、學校、交通,一切不順如我意的東西我都恨。我也沒有再像以前那樣去同理,瞭解他的狀況,只會以自己的情況和感受去作出行為與反應。不順如我意的人就是不重視我、不喜歡我、不體諒我!當時的我就是這麼的極端。

因此我也聽到我的朋友說「你變了!」,「你好像和以前不太一樣」或是會明顯的感覺想與我減少接觸,其實這些我都看在眼裡,因此我更恨,更恨我的情緒愈大,然後就用一些酸言酸語來攻擊對方,希望讓對內疚,讓對方痛苦,這也是我貫用技。成果如何?一點效都沒有用,他們還是一樣,照樣的拒絕,照樣的不理會我,我也一樣,照樣的酸言酸語、照樣的發脾氣,給話他聽。很討厭是吧!

當時的我的確是有點像一隻寄生蟲,寄在對方身邊,吃他的、用他的、住他的,而且我其實知道對方介意,但我選擇無視,直到逼到別人受不了開口的時候,一切已經都晚了,但我仍然是我行我素,照樣的做一個任性又自私,只顧自己的人,提著彌補的理由來,把自己推成一個受害者的角色。

一切都是別人害我的,與我無關

但我是真的享受著這一次嗎?答案是不是的,一個人也把自己弄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感受到假裝不知道,心裡其實不好受。我還那是人間清醒,我知道我自己在騙自己,只是我的委屈勝過了理智,才讓我自己繼續假裝下去。

自己騙自己是在痛苦的,每當我自己的行為太過過火,最終傷害到了別人的時候,我的心其實是很內疚的,但我的怨恨又再一次勝過了我的理智,所以,我又繼續做我的受害者,把這次傷害當成是別人欠我,現在來還我。

我就帶著這樣的心態畢了業,回到自己的家,找了份工作,開始了我正式的工作生涯。

原本選擇修讀這個學科是希望可以利用所學幫助別人,到了真的畢業出來社會工作,我的想法已經變成「我所學的其實幫不了人,也沒有誰可以幫得了誰,人只能自救,自己幫自己。」因此我把我所有所學的放在自己身上,用來幫助自己,救我自己。其他人死活與我無關!他們是怎樣的感受與我無關!只要他們不開口,沒有主動表達他們自己的想法或是意願,我就算明知道他往前是個洞我也會閉口,看著他掉洞裡去,等有一天他來找我或是主動表示希望我能夠幫他,我才會幫,要不然他就算真的死了,我也覺得與我無關。

工作的期間,我就是帶著這樣的心態來上班,同事都說覺得我很冷漠,我卻享受著這份冷漠帶給我的獨處與寧靜,把自己與社會與他人切割開來,把心力都放在「如何讓自己得到休息」上面。混亂的七年大學生活,迎來我兩年半的休息時光。在這休息時光裡;唯一來防礙我的就是我的媽媽。

你能夠閉上嘴嗎?

回到家後,最麻煩的存在就是我的媽媽。因為現在的我已經不再認同他的想法與價值觀,因此不管是在處事上,找工作上,未來的想法上我們都有很大的分岐,我倆變得常常吵來吵去,「相處容易同住難」以前我還能在大學宿舍躲開他,現在我只能直面迎接她。

在這兩年半是我對我媽媽的所有負面情緒最強原的強烈的時期,在這時期我對我只不滿、不滿、最後還是不滿!你每天對著一個你覺得不滿的人,你又那會過得好,所以我回到家就馬上回房間,能夠不出房門就不出。

我對我媽的要求也不過份,就是希望他可以閉上嘴就好。他可以不認同我的做法,也可以不支持,但希望她不是對我的做法和選擇給意見或是給評價,我真的不需要,我想要的就是閉上嘴就好,但是他還是沒法做到。

下一篇就是我描述過去的最後一篇,之後就會開始分享點其他的事情。這次這篇依舊覺得打得不太順,好像是只要打到關於我的家庭的事,都會打得不太順。改天我要去找找看當中的原因。

感謝各位看到這裡,我們下篇再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別光的沙龍
32會員
28內容數
寫完了自己成長內心掙扯的過程,發現自己最能夠與人分享的就是自己的失敗經驗,而我把時間花的最多的就是自的療癒,也是我在我文章裡所提到的「回家之路」。我想把嘗試過的方法或者曾經迷惑、不解、或是做錯路的經歷分享出來,讓也走在或是正想要走在回家之路的人,多一個參考,感謝各位,請多多支持。
別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17
回到較早前的時間線 在我畢業之後,我原先是打算是在家裡休息一段時間,休息完之後再去找工作,但很可惜我這個想法無法成真。每天我媽媽只要看見我在房間裡,他就會開始說教,每天都說著那些同樣的說話,十分厭煩。我嘗試著把我的打算告訴她,也只是換來另一頓的說教,漸漸我不太想再和他說任何事情。 曾經,我覺得溝
Thumbnail
2023/07/17
回到較早前的時間線 在我畢業之後,我原先是打算是在家裡休息一段時間,休息完之後再去找工作,但很可惜我這個想法無法成真。每天我媽媽只要看見我在房間裡,他就會開始說教,每天都說著那些同樣的說話,十分厭煩。我嘗試著把我的打算告訴她,也只是換來另一頓的說教,漸漸我不太想再和他說任何事情。 曾經,我覺得溝
Thumbnail
2023/07/06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
Thumbnail
2023/07/06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
Thumbnail
2023/06/26
我曾聽說過一句話「小時候我們覺得甚麼都是真,非常的較真;再長大一點,又發現原來甚麼都是假的;又到後來,我們又發現原來,世界上是有真有假,到最後,我們已經無所謂真假。」 初見自己的家庭 去到大四那年,那年有一門課程是在說家庭對整個家庭成員如何互相的影響,以及是如何被影響。那個時候的我,已經開始覺得「自
Thumbnail
2023/06/26
我曾聽說過一句話「小時候我們覺得甚麼都是真,非常的較真;再長大一點,又發現原來甚麼都是假的;又到後來,我們又發現原來,世界上是有真有假,到最後,我們已經無所謂真假。」 初見自己的家庭 去到大四那年,那年有一門課程是在說家庭對整個家庭成員如何互相的影響,以及是如何被影響。那個時候的我,已經開始覺得「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重塑自我:一次心靈創傷療癒的旅程 我發現我的個案都蠻可愛的,他們會告訴我原因,想找我做服務是因為遇到什麼事?或甚麼問題? 也或許是之前我給他們的觀念吧!所以來找我服務前都會跟我說他們遇到什麼問題,或甚麼狀況,請我做什麼服務。或著詢問我這些狀況可以用什麼服務?
Thumbnail
重塑自我:一次心靈創傷療癒的旅程 我發現我的個案都蠻可愛的,他們會告訴我原因,想找我做服務是因為遇到什麼事?或甚麼問題? 也或許是之前我給他們的觀念吧!所以來找我服務前都會跟我說他們遇到什麼問題,或甚麼狀況,請我做什麼服務。或著詢問我這些狀況可以用什麼服務?
Thumbnail
你在人際相處中,總是落入同樣的迴圈嗎? 以前我也是! 像是在求學時期,每個階段很好很好的朋友,都很容易在畢業前夕爆掉,因為容忍對方太久,或是根本已經退到沒有底線,累積到一次,一起爆發。 本來以為,這是什麼可怕的人際關係輪迴議題,但仔細想想根本是「個性」問題。
Thumbnail
你在人際相處中,總是落入同樣的迴圈嗎? 以前我也是! 像是在求學時期,每個階段很好很好的朋友,都很容易在畢業前夕爆掉,因為容忍對方太久,或是根本已經退到沒有底線,累積到一次,一起爆發。 本來以為,這是什麼可怕的人際關係輪迴議題,但仔細想想根本是「個性」問題。
Thumbnail
一切都是從「關係」開始 我從我小時候開始寫起,寫到了我的初中、高中再到大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所描述的內容,其實都是在圍繞著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是甚麼呢?就是「關係」。 不論是之前寫到有關於我的愛情也好,學校也擺,或是目前在寫我的原生家庭,裡面所呈現的,都是在圍繞著這個主題去引伸或是發展。
Thumbnail
一切都是從「關係」開始 我從我小時候開始寫起,寫到了我的初中、高中再到大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所描述的內容,其實都是在圍繞著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是甚麼呢?就是「關係」。 不論是之前寫到有關於我的愛情也好,學校也擺,或是目前在寫我的原生家庭,裡面所呈現的,都是在圍繞著這個主題去引伸或是發展。
Thumbnail
女性的勇敢是被鼓勵出來的,後來大學專業學了諮商療癒,經過個別諮商才知道了自己小時候曾經遇過的性騷擾事情,而且不止一個一次,層面廣泛到有小學老師、鄰居與長輩朋友……。
Thumbnail
女性的勇敢是被鼓勵出來的,後來大學專業學了諮商療癒,經過個別諮商才知道了自己小時候曾經遇過的性騷擾事情,而且不止一個一次,層面廣泛到有小學老師、鄰居與長輩朋友……。
Thumbnail
過度反省,有時候會讓你糢糊掉焦點。陷入一種自我責備的負面標籤裡。 在一段關係裡,不自覺的將兩個人之間的問題,歸究於自己。 經常在想,為何對對方總是那麼沒有耐心。動不動就發脾氣。沒辦法跟對方好好說話。 一個人想了很久,也試圖從對方身上尋求到解答。但時間一分一秒的過,自己除了更加困惑,情緒沒有得到任何的
Thumbnail
過度反省,有時候會讓你糢糊掉焦點。陷入一種自我責備的負面標籤裡。 在一段關係裡,不自覺的將兩個人之間的問題,歸究於自己。 經常在想,為何對對方總是那麼沒有耐心。動不動就發脾氣。沒辦法跟對方好好說話。 一個人想了很久,也試圖從對方身上尋求到解答。但時間一分一秒的過,自己除了更加困惑,情緒沒有得到任何的
Thumbnail
我明白未來肯定還是會犯錯,肯定也還是會遇見被討厭這件事。 我並不會想要追求絕對的受人歡迎,而是尋找在不論是受到喜愛抑或是厭惡時,都能不卑不亢地生活下去的力量,重新建構自我的框架與紀律,學習建立內在父母給予身心靈無條件的愛與堅定修正錯誤的心。 所有一切的發生都有意義,都是生命中獨一無二寶貴的厚禮。
Thumbnail
我明白未來肯定還是會犯錯,肯定也還是會遇見被討厭這件事。 我並不會想要追求絕對的受人歡迎,而是尋找在不論是受到喜愛抑或是厭惡時,都能不卑不亢地生活下去的力量,重新建構自我的框架與紀律,學習建立內在父母給予身心靈無條件的愛與堅定修正錯誤的心。 所有一切的發生都有意義,都是生命中獨一無二寶貴的厚禮。
Thumbnail
回憶從小到國高生的我,可能面臨比一般人還有多的困難。那時候的我,或許是得了重度憂鬱症吧。 在比較封閉資訊的私立學校裡,學生們有著更多層面的問題。 這篇稍微闡述了一下我那時的一些想法。謝謝大家觀看❤️
Thumbnail
回憶從小到國高生的我,可能面臨比一般人還有多的困難。那時候的我,或許是得了重度憂鬱症吧。 在比較封閉資訊的私立學校裡,學生們有著更多層面的問題。 這篇稍微闡述了一下我那時的一些想法。謝謝大家觀看❤️
Thumbnail
這兩日莫不是吸引力法則,我才剛打完一篇用自身經歷來面對轉換心情的文章,接著又看到一篇給自己:破碎的和解信的徵文活動,於是乎...有點手癢的想來寫一下,跟療癒相關的主題,跟過去的自己和解。
Thumbnail
這兩日莫不是吸引力法則,我才剛打完一篇用自身經歷來面對轉換心情的文章,接著又看到一篇給自己:破碎的和解信的徵文活動,於是乎...有點手癢的想來寫一下,跟療癒相關的主題,跟過去的自己和解。
Thumbnail
想謝謝自己的勇敢,作為這篇文章的起點。因為,整理自己童年的經歷、接觸自己童年的傷口,對每個人來說,都很不容易,這需要很大的勇氣。當你閱讀這篇文章時,如果與你有所連結,也邀請你拍拍自己,擁抱很不容易的自己,辛苦了。
Thumbnail
想謝謝自己的勇敢,作為這篇文章的起點。因為,整理自己童年的經歷、接觸自己童年的傷口,對每個人來說,都很不容易,這需要很大的勇氣。當你閱讀這篇文章時,如果與你有所連結,也邀請你拍拍自己,擁抱很不容易的自己,辛苦了。
Thumbnail
人要先有「我」,才可能真的做到捨「我」。如果你的自我發展是空洞的、缺少成就、發展和培育,那麼你說要捨「我」,那個「我」究竟是什麼? 從小到大,我們大多數人活在不被允許有「我」的狀態,把「自我」當成是「自私」,以致我們的個體自我發展支離破碎,人格難以統整,情感和思想難以自我認同...
Thumbnail
人要先有「我」,才可能真的做到捨「我」。如果你的自我發展是空洞的、缺少成就、發展和培育,那麼你說要捨「我」,那個「我」究竟是什麼? 從小到大,我們大多數人活在不被允許有「我」的狀態,把「自我」當成是「自私」,以致我們的個體自我發展支離破碎,人格難以統整,情感和思想難以自我認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