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筆記|尼采的生命哲學-太陽神阿波羅的生命智慧

上課筆記|尼采的生命哲學-太陽神阿波羅的生命智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些人無法解開它們本身的枷鎖,然而卻可以救贖他們的朋友」—《查特圖斯特拉如是說》

尼采的生命哲學八堂課

尼采的生命哲學八堂課

偉大的思想家都在為這個世界作診斷



古典理性 vs 現代理性 : 柏拉圖、馬克思.韋伯、尼采

20世紀以前,2千年來的歐陸哲學以理性為依歸,發展到尼采 (1844-1900)成為斷點。此後, 歐陸哲學開始研究非理性的哲學觀,尼采批判傳統理性發展到現代社會中的虛偽性,在思想上更著重生命哲學及藝術。

古典理性的起點為柏拉圖(ca. 427-347 B.C.),認為人有兩種能力:感官及理性。感官為形而下(Physical),類似佛家的眼、耳、鼻、舌、身,是現實,無客觀標準,故具不穩定性;理性,為社會帶來秩序,規範,如同數學的直角三角形,內角總共180度,標準客觀。然而,這個世界不存在完美的圓、平行線、直角三角形,故數學是形而上(metaphyscial)且抽象的,現實中無法完成,卻必須存在的虛幻。

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1864-1920)所質疑的理性,在於古典理性與現代理性之間的斷裂。自科學革命(15-17世紀的天才世紀,啟蒙運動興起),接著迎來第一次工業革命(1760年-1870年),西方開始自許理性與科學可以宰制世界,成為最具優勢的文明系統。直到1920年世界大戰爆發,哲學家才開始思考,理性的結構到底出了甚麼錯?

與尼采處於同一時代的韋伯,對現代社會的基本形式作了分析,工業革命伴隨來的是經濟分工,資本家快速累計財富,這是工具理性造成的現代化,等同「窄化後的現代理性無法涵蓋人性的深層需求」*〔註1〕,強調效益、利潤的資本主義,使個人成為巨大體制下的螺絲釘,再也沒有獨特性,人人可取代,「回顧現代社會發展的歷史軌跡,我們就不難以明白何以今天任何現代化的國家都重視技術人才的培養,而削減人文教育的預算,同時也就不難明白何以現代化國家的政府運作如此受制於資本家的力量。」k7〔註2〕

韋伯預測,時間推移到21世紀,人類會走向富裕的生活,屆時,資本主義帶來的精神蕭條,使得未來人只會關心生存問題,再也不追問生命的意義。

這是韋伯的憂鬱。

*註1 & 2. 《偽理性》P46-P47,紀金慶 著

尼采看到了韋伯的憂慮,為此,他對社會提出來的批判更猛烈,認為現代理性一脈相承自古典理性,整個西方文化都錯了!

承自柏拉圖兩千年以來的哲學思想認為,理性幫人生找到意義跟永恆價值,相對於主觀、不確定性、膚淺的感性與悸動,予以否定。他看到的是,理性變成一種控制,現代社會在理性的變質中,趨向極端。

尼采不要控制,他要擁抱生命。尼采認為,會想去控制人的,通常力量較小;反之有力量的人,則是有彈性的。

這是屬於尼采的狂。


我們要如何用藝術家的眼睛來看待思想問題,並進一步地從生命的高度來看藝術的問題」—《悲劇的誕生》


《悲劇的誕生》是尼采在28歲的博士論文,以希臘神話的太陽神阿波羅及酒神戴奧尼索斯作為一體兩面的精神觀,該著作思想顛覆兩千年來的西洋哲學以理性為依歸的傳統,在成書後,尼采的人生一落千丈,從此退出學界。

西藍儂 (Silenus)

書中引用希臘神話捕獵到半獸之神 西藍儂(Silenus),人類問神 : 真正的幸福是甚麼?

「真正的幸福是從未出生,次要的幸福則是立即去死。」

這段史詩級的厭世宣言,恰好說明希臘人同時洞悉生命的虛無,各方神祉也總在各種慾望中歡快奔騰。對尼采來說,神話展現了如青春期般豐盛的生命力,如同他知道人生的苦澀,仍堅韌活著。

太陽神阿波羅

賜予人最高理性力量的希臘象徵神諭: 太陽神阿波羅,其武器弓箭象徵距離、分寸、尺度、控制,隱喻為對自身生命的自制,也就是理性。太陽神一眼望穿生命本質,俯視人間, 洞察這個世間的慾望如萬蛇鑽動,你有你的企圖, 我有我的慾望。人類為了利益,互相撕咬,甚至互相合作, 殲滅他人。

人的內心慾望是一綑蛇,於是太陽神阿波羅灑下金色羅網。荷馬史詩將這金色羅網比喻為文字語言,生命的苦難, 透過文字語言變成甘美的故事。

於是,阿波羅唯一給人的安慰是文字, 有了文字, 便可以將此與苦難隔開,藉此獲得到救贖。以美的眼睛看人生, 殘破的事物變成淒美, 領悟後變成明朗。這是一種神經質的美感,是希臘人眼中屬於太陽神的獨特美學。

尼采認為,當雅典生命力還旺盛時, 神話裡的生命哲學與藝術是密不可分的。故理性與感性是不可分割,太陽神為世界帶來文字與語言,帶來整合與恆定,也帶來第一個幻象,象徵理性的太陽神,同時也意味天地間最大的虛幻。

生命是一道深淵,一片黑暗,人不是睡著才作夢,而是醒來才開始作夢,醒的時候,我們使用語言與文字,為世界編織最大的虛幻,這是尼采透過太陽神阿波蘿的神話,頓悟生命的本質。

知道自己在作夢,並且繼續作夢

尼采認為希臘人知道,當我們每天睜開眼睛,就開始說謊,編一個意義的框架讓我們活下去,這是理性的行為,也是最大的謊言與虛幻。

問題是,虛幻之外的真理是甚麼呢? 當知道生命終將走向虛無,人們要為了甚麼而活下去呢?

這個段落的答案,可能是美,是藝術,是不被主流價值所肯定的感性,是明知自己在作夢,並且選擇繼續作夢。




avatar-img
養一盆青苔
10會員
17內容數
鍛字練句是種禮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養一盆青苔 的其他內容
「我在迷宮的絲綢般潮濕黑暗中快樂無比, 毫無頭緒」—法國作家 愛蓮.西蘇 (Helene Cixous) 2023/2/10 完成一幅枯葉後的讀書雜感 作者以感激之心將此書 獻給他所師法的真菌 一種收穫是 熟悉且容易探索(馴化)的,更有可能偏頗性地形成中心主義。 生活在擁擠的人類社會 容易產生人類
「起先他自己唸著,品味著文字,然後大聲唸給我聽:「『勿以長壽為念:當思每日都是最後一天,活著勿斤斤計較。常常一再活著比預期還久的人,等同擁有數世人生,不會怨嘆生時的短缺。時光逝去如影,且將時間化為當下』」」—《不眠之城,奧利佛.薩克斯與我的紐約歲月》 那天跟澳洲人聊到命運 如他人生的多項重大決定
拜Lydia老師之賜,前陣子敗入包含35種複方的ANANDA無限喜悅精油,直接地開啟我大膽調油的勇氣。有個性的貓奴K回購了第二瓶精油,對於半吊子業餘芳療人的我來說,總是鼓舞,故順著直覺調了松科調按摩油。
「普魯斯特現象」源自於普魯斯特的著作《追憶似水年華》,作者在成年後,偶然間用瑪德蓮小蛋糕沾了熱紅茶,吃了一口後,瞬間召喚出童年的記憶。記憶心理學家用這個名詞表示喚起早年記憶的嗅覺能力。 帶著困惑,終於在《記憶的風景》一書中生動的詮釋中得到救贖 (笑)。 乾脆、溫柔、不打擾。
蕨類日常 趁著下午休假回診的空檔 跑去南港三重世貿公園看蕨類 這幾天狂啃郭城孟教授的蕨類圖資 朋友說看時代力量有種進入心流的體驗 接近蕨類的經驗,則是維多利亞時期蕨狂熱 研究蕨類40年的老師說,環遊世界後 才發現原來自己始終在追尋的 是一種對自己土地的認同 最後,在研究中,找到文化上的最佳詮釋
「我們是不是天生就得服用微小劑量的死亡,否則無法應付活著這件大事?那麼究竟是甚麼奇特的力量,未經我們的許可,竟然穿透我們最秘密的路徑,改變我們最珍貴的東西?」-《歐蘭多:一部穿越三百年的性別流動史詩》 把學過的玩具當成遊戲雜耍一番的午後 瑜珈墊與手指所觸及,形成結界 時常活動關節,以破除僵化 註:
「我在迷宮的絲綢般潮濕黑暗中快樂無比, 毫無頭緒」—法國作家 愛蓮.西蘇 (Helene Cixous) 2023/2/10 完成一幅枯葉後的讀書雜感 作者以感激之心將此書 獻給他所師法的真菌 一種收穫是 熟悉且容易探索(馴化)的,更有可能偏頗性地形成中心主義。 生活在擁擠的人類社會 容易產生人類
「起先他自己唸著,品味著文字,然後大聲唸給我聽:「『勿以長壽為念:當思每日都是最後一天,活著勿斤斤計較。常常一再活著比預期還久的人,等同擁有數世人生,不會怨嘆生時的短缺。時光逝去如影,且將時間化為當下』」」—《不眠之城,奧利佛.薩克斯與我的紐約歲月》 那天跟澳洲人聊到命運 如他人生的多項重大決定
拜Lydia老師之賜,前陣子敗入包含35種複方的ANANDA無限喜悅精油,直接地開啟我大膽調油的勇氣。有個性的貓奴K回購了第二瓶精油,對於半吊子業餘芳療人的我來說,總是鼓舞,故順著直覺調了松科調按摩油。
「普魯斯特現象」源自於普魯斯特的著作《追憶似水年華》,作者在成年後,偶然間用瑪德蓮小蛋糕沾了熱紅茶,吃了一口後,瞬間召喚出童年的記憶。記憶心理學家用這個名詞表示喚起早年記憶的嗅覺能力。 帶著困惑,終於在《記憶的風景》一書中生動的詮釋中得到救贖 (笑)。 乾脆、溫柔、不打擾。
蕨類日常 趁著下午休假回診的空檔 跑去南港三重世貿公園看蕨類 這幾天狂啃郭城孟教授的蕨類圖資 朋友說看時代力量有種進入心流的體驗 接近蕨類的經驗,則是維多利亞時期蕨狂熱 研究蕨類40年的老師說,環遊世界後 才發現原來自己始終在追尋的 是一種對自己土地的認同 最後,在研究中,找到文化上的最佳詮釋
「我們是不是天生就得服用微小劑量的死亡,否則無法應付活著這件大事?那麼究竟是甚麼奇特的力量,未經我們的許可,竟然穿透我們最秘密的路徑,改變我們最珍貴的東西?」-《歐蘭多:一部穿越三百年的性別流動史詩》 把學過的玩具當成遊戲雜耍一番的午後 瑜珈墊與手指所觸及,形成結界 時常活動關節,以破除僵化 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