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格納集團及虛擬資產發展宣言看香港的未來 (1)

2023/07/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引子

結論寫在前頭,香港在中期以內(3-10年),會成為世界級九龍城寨或像上海灘一樣的租界,即各路英雄匯聚(AKA 龍蛇混雜?),便利各種交流與交易(有機會是游走邊緣)的“超級連結人”。

(利申:本人愛国愛港,支持及擁護国安法及基本法,雖然作為一個市民,對於一般法律,我極其量只能選擇守法與及承擔違法的後果,而基本法作為確立權利及準憲法文件,約束的對像不是我這樣的蟻民,而是政府,縱然如此,我亦想盡辦法盡心盡意盡性盡力擁護以上法律)

九龍城寨或租界比喻可能引喻失義,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縱使淘寶不包郵。而文章言論只是基於某些觀點的進一步延伸,日後如有其他文章,還望讀者明白在下處境及心境及愛国情懷)

大背景:逆全球化

所謂逆全球化,在下的定義是首先是根據全球化來定義,是指狹義的經貿活動(不談文化),即是資金,信息,人, 貨物在全球的流動更少阻隔,生產消費及投資不用受地域限制,因而有更多跨國的消費者及生產者角色,例如日本的設計,德國的零件,中國的組裝最後成了美國消費者的商品。

而逆全球化,就是以上流動增添障礙,卡卡地,而消費,生產及投資的参與者可能更在地化及局限在一個更小範圍內,例如美墨加,中國東盟,東亞,歐盟等。

具體例子是有些地方會有更多法規,例如你看見歐盟多了政治非常正確法規,所謂保障私隱及環保,又例如你會看見更多扶植本土產業,及不計成本地回流,如美國的半導體及新能源法案,這些經濟活動不一定會局限於一個國家,更有機會中間過渡或最終的樣子是縮少至一個國家圈,例如美墨加。

以後或有機會進一步討論全球化及逆全球化,但這不是本文重點。但有些事情真的不吐不快 。

首先在華文圈子,有些人會把逆全球化歸因於中美對抗,或G2或其他類似的東西。我完全不認同所謂“中美對抗”。

無可否認,美國在二戰後成為一方霸主,而在蘇聯倒台後更是一方獨大,但因為核武的存在,止戈為武,幾千年來解決衝突的方法即暴力與大規模的暴力,即戰爭,大家也玩不起,因此獨大的美國雖依托軍事實力,但也只是霸主其中一個主要支柱,他們更多是依靠其他東西來維持領先地位(AKA霸權)。

而坐在霸主的位置上及難以發動大規模戰爭背景的,霸主或會因路徑倚賴,漸漸地更少生產,變成更多索取,由平等交換,變成收保護費,用提供秩序,制訂規則等無形東西,來換取有形物品,如商品資源。這裡不是反美仇美,而只是說出一種路徑倚賴或是一種觀察。

而所謂中美對抗為何不成立,其一,手淫不能強身,意淫不是愛國,現時中國離有資格坐G2那個位置上,還有一段很大很大的差距。任何鼓吹中國崛起,崛到g2的位置的自大狂小粉紅,反而成為中國進步的阻礙。車尾燈也看不見,談什麼對抗。

其二,有比中美之間與美國矛盾更深的國家或國家群,相比之下,反而中美有更多合作或互相需要(生產者與消費者)。
例如如果你認同美國其中一張皇牌是美元霸權,那威脅到美元地位的貨幣歐羅及背後的歐盟,與美國的矛盾會更大。又例如中東的產油國們,在美國成為石油出口國的那天起,石油美元的體系開始出現裂痕,在下層建築經貿合作基礎動搖下,上層的文化價值觀又存在鴻溝下,又比較難做friend子。而南美諸國如巴西及阿根庭,過去幾十年因匯率波動及外債以美元計價而遭到不止一次的洗劫,可謂苦大仇深。反之過去20年的chi-merica體制及我国精英的移民的去處看出,中美之間,其實相比以上提及的例子,矛盾反倒顯得更小。鄧小平說過,中美關係好也不會好到那裡去,壞也壞不到那裡去。

反而我認為逆全球化做成貧富差距更大,包括美國,是逆全球化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另外一個原因,也許是大家都不想被搵笨或感覺上感到吃虧,從而略盡棉力反抗一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逆全球化及樞紐

在逆全球化的基礎下,原本是樞紐的地方,中短期反而有可能樞紐角色得到強化。以下是其中兩個走向或原因。

第一,在逆全球化的過程中,不會一刀切,一夜變天,就反臉就反臉,脫勾就脫勾,中間需要時間及拉扯。一些微弱一點的樞紐,可能因此而收工。但因為關係仍然要保持(至少一段時間),在如此需求下,原本的樞紐從弱樞紐吸引到的抵銷了逆全球化大潮下所流失的。

第二,逆全球化因為做成區域化,反而有可能催生出更多地區性樞紐。
迷失中年
迷失中年
想法跳躍,興趣廣泛,希望透過寫作整理一下想法,也希望與其他人交流一下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