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裡的醍醐味》品嚐食物與人生的況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時光裡的醍醐味》水上勉

什麼是醍醐味?

看完試讀章節,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麼是醍醐味呢?反覆咀嚼水上勉的文字後,我想,是蘊藏在當令揀選的食材中、燉煮於料理人的用心裡、完熟在記憶細摺處的那些,或溫潤或刻骨或想起來會潸然淚下卻又嘴角上揚的韻味吧。一種必須嚐/嘗到,才知其一二的滋味。食物,不僅僅是食物,更體現了我們對土地的認識與愛惜、對人與物的正視。一如水上勉於文中所述,透過食物,他更了解他居住的土地;透過食物,他彷彿回到故里,也看見父親工作時吃食的模樣。透過食物,他感受到對人的珍視,並且在還俗後,持續在廚房裡修行。

與時序共食、與時光共生

水上勉的文字令我想起好幾年前的日本電影《小森食光》,電影以春、夏、秋、冬為序,講述從都市返鄉的女子,如何藉由當食當令的故土食材,獲得療癒與滋養,恰如《時光裡的醍醐味》為一年十二個月份述說一則飲食篇章,食物有滋有味,日子更是酸、甜、苦、辣、鮮,各種餘韻悠長的醍醐味,值得細細品味。
期待新書上市!

#大樹林出版社 #時光裡的醍醐味
avatar-img
4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發聲練習 的其他內容
社群媒體上曬著連假期間柚子、肉與糕餅的沙龍照,一個白白胖胖、裡面的餡淡黃綠香甜、有時還包滷肉的傳統糕餅忽然拔山倒樹而來,聲聲喚我來玩。
即使天氣熱,有時就是會想喝一碗熱湯。
作者不單單分享自己成功的心法,還告訴我們他也曾不停試錯,只為尋找自己想做的事;下班後回到家,他也會偷懶不想去做規劃好的行程;有時候,他也想放棄自己從事了一陣子的習慣。 但這些都沒關係。
社群媒體上曬著連假期間柚子、肉與糕餅的沙龍照,一個白白胖胖、裡面的餡淡黃綠香甜、有時還包滷肉的傳統糕餅忽然拔山倒樹而來,聲聲喚我來玩。
即使天氣熱,有時就是會想喝一碗熱湯。
作者不單單分享自己成功的心法,還告訴我們他也曾不停試錯,只為尋找自己想做的事;下班後回到家,他也會偷懶不想去做規劃好的行程;有時候,他也想放棄自己從事了一陣子的習慣。 但這些都沒關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探討日本文學大師水上勉的飲食手記《時光裡的醍醐味》,與電影《小森林》的共鳴。作者透過精進料理的理念,表達食材與季節交替帶來的生命力,進而觸動讀者對於簡單生活與自我實踐的渴望。文章深入描述了書中與梅子相關的篇章,傳遞食物在時間累積下的多樣風味,並鼓勵人們在繁忙的生活中尋找內心的平靜與滿足。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用四季的節氣料理,所描繪人生之味的電影,改編自日本文學大師~水上勉的料理散文《今天吃什麼呢?去地里看看》,記錄作者十二個月的山居生活隨筆。水上勉因小時候家貧,曾被父親送去寺廟當和尚,所以很擅於利用寺廟周遭田園之自然食物,烹煮出三餐料理。山林中的果實、蘑菇、野草、竹筍皆可上桌。
Thumbnail
我們可以從一個地方的居民吃什麼,推敲該地的特色,例如靠海的地方漁產興盛,所以我們不會到山裡找好吃的海鮮;碼頭邊常有重口味又富含澱粉的美食,因為那是過去勞力階層補充能量的重要餐食。在外地討生活的遊子,時常說著想念「家鄉味」,其實想念的不僅僅是那道料理,而是那個飲食符碼背後所代表的地方風情與鄉土情懷。
現在,我越來越強烈感受到,觀看電影長片是需要體力和耐性的,而且還必須是與你的興趣相關,或者符合自己工作的需求,少了這些條件的支撐,大概就沒有觀後的成就感了。   今天,我完成了一項工作,看完電影長片《飢餓海峽》(3小時),再次對改拍自水上勉推理小說中的社會性給予強烈的關注。於是,我趕緊找出原著小
Thumbnail
最近因為下載了 Hyread 於是瘋狂的開始讀起書來,繼前幾天讀完曾寶儀的《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後,今天又讀完了這本由吳念真所筆的《念念時光真味》。 趁著記憶還熱騰騰,就想來分享這本書的讀後感,也想推薦給每個喜歡閱讀的你!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蔣勳的《五行九宮—母親的料理時代》,帶出了食物的五行與人生哲學的感悟。大自然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以及對季節當季蔬果的感受。蔣勳通過與母親的生活點滴,表達了對生活的感悟和回憶。文章充滿了對童年的懷念和家庭生活的珍惜。
Thumbnail
取自囫圇吞棗,願讀有所得。這是在2022年陸陸續續寫下的東西。 《帝國與料理》 Cuisine and Empire:cooking in world history,瑞秋.勞丹(Rachel Laudan)著;馮奕達譯,初版,八旗文化,遠足文化,2017.02 摘:好的食物、可以自由選擇的食物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探討日本文學大師水上勉的飲食手記《時光裡的醍醐味》,與電影《小森林》的共鳴。作者透過精進料理的理念,表達食材與季節交替帶來的生命力,進而觸動讀者對於簡單生活與自我實踐的渴望。文章深入描述了書中與梅子相關的篇章,傳遞食物在時間累積下的多樣風味,並鼓勵人們在繁忙的生活中尋找內心的平靜與滿足。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用四季的節氣料理,所描繪人生之味的電影,改編自日本文學大師~水上勉的料理散文《今天吃什麼呢?去地里看看》,記錄作者十二個月的山居生活隨筆。水上勉因小時候家貧,曾被父親送去寺廟當和尚,所以很擅於利用寺廟周遭田園之自然食物,烹煮出三餐料理。山林中的果實、蘑菇、野草、竹筍皆可上桌。
Thumbnail
我們可以從一個地方的居民吃什麼,推敲該地的特色,例如靠海的地方漁產興盛,所以我們不會到山裡找好吃的海鮮;碼頭邊常有重口味又富含澱粉的美食,因為那是過去勞力階層補充能量的重要餐食。在外地討生活的遊子,時常說著想念「家鄉味」,其實想念的不僅僅是那道料理,而是那個飲食符碼背後所代表的地方風情與鄉土情懷。
現在,我越來越強烈感受到,觀看電影長片是需要體力和耐性的,而且還必須是與你的興趣相關,或者符合自己工作的需求,少了這些條件的支撐,大概就沒有觀後的成就感了。   今天,我完成了一項工作,看完電影長片《飢餓海峽》(3小時),再次對改拍自水上勉推理小說中的社會性給予強烈的關注。於是,我趕緊找出原著小
Thumbnail
最近因為下載了 Hyread 於是瘋狂的開始讀起書來,繼前幾天讀完曾寶儀的《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後,今天又讀完了這本由吳念真所筆的《念念時光真味》。 趁著記憶還熱騰騰,就想來分享這本書的讀後感,也想推薦給每個喜歡閱讀的你!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蔣勳的《五行九宮—母親的料理時代》,帶出了食物的五行與人生哲學的感悟。大自然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以及對季節當季蔬果的感受。蔣勳通過與母親的生活點滴,表達了對生活的感悟和回憶。文章充滿了對童年的懷念和家庭生活的珍惜。
Thumbnail
取自囫圇吞棗,願讀有所得。這是在2022年陸陸續續寫下的東西。 《帝國與料理》 Cuisine and Empire:cooking in world history,瑞秋.勞丹(Rachel Laudan)著;馮奕達譯,初版,八旗文化,遠足文化,2017.02 摘:好的食物、可以自由選擇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