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如果內心是一個房間:決定誰能住進你心裡,就能形塑你最想要的人生樣貌》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在團體生活中,我們總很難避免和自己不那麼對頻率的人接觸,有時在學習環境和同學相處,或是走入職場與同事、甚至是主管不對盤,在大公司更容易出現暗潮洶湧的較勁,你不主動參與「戰爭」,只要你還在公司的一天,終究也無法逃離這個戰場,或許你會想,那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好,也不與其他人有交流,但要完全杜絕來往,在這樣的團體狀態下,幾乎不太可能實現,每天都是戰戰兢兢的踏入這個環境裡展開攻防。面對親近的家人或親戚朋友,也不一定每個人的性格都可以跟自己合拍。曾經我也會花大把的時間,把這些不舒服的狀況重複敘述,把這些抱怨額外的花時間不斷的重述,卻忘了把他們阻絕在「內心的房間」之外。

raw-image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封面時,想起了近期所追的日劇「重啟人生」裡的房間樣貌,那是一個空空如也的全白空間,在某個區域設置了一個櫃台,櫃台之中坐著一位接待員的場景。如果每個人的內心是一個房間,那我們想要讓什麼樣的人事物,被放進這個空間呢?這樣的畫面如同本書作者提到,當我門把內心想像成是一個房間,裡面會有櫃台與門房的設置,而他們的任務是用我們自己的價值觀來決定,誰可以進到這個空間來,決定要被放在空間的什麼位置,也可以選擇誰是拒絕往來戶,連進來房間的理由都沒有,把內心的房間視覺化之後,就會更清楚要讓什麼樣的人,來到你的空間裡,會讓這個空間達到最舒適的狀態。

我們選擇和什麼樣的人相處,都是一種在逐步形塑我們的人生樣貌的過程,「關係存摺」的品質都會照著我們經營的方式去維持,當然也要定期清理「人物清單」,才能夠有新的空間讓自己想要的人住進心裡來,了解到在各種關係之中設立界線的重要。循著這本書裡的步驟與觀念的建立,逐步打造出自己待著也覺得舒服的空間,一起來試著創造內心的房間,心的空間舒服了,現實的生活也會容易感覺到平靜,在紛亂的時代裡,這真的是一件平凡又好重要的事情。

無論現在的你擁有什麼樣的房間,不妨一起挽起袖子,是時候把這空間整理成自己現在想要的樣子了!來吧 : )

raw-image

中文書名
如果內心是一個房間:決定誰能住進你心裡,就能形塑你最想要的人生樣貌
原文書名
Who’s in Your Room?, Revised and Updated: The Question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

作者|
史都華‧艾默里, 伊凡‧米斯納, 道格‧哈迪
Stewart Emery, Ivan Misner, Doug Hardy

譯者| 陳冠吟
出版| 樂金文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字避風港
22會員
82內容數
– 關於文字和閱讀、生活的觀察與人生的故事 – 讓閱讀成為你生活中溫柔的力量,活躍我們的思考與想像。
文字避風港的其他內容
2025/04/10
每年臺北國際書展都吸引許多愛書人前往,本文作者分享了她在今年書展的體驗,包括如何避開人潮、在不同攤位間的驚喜發現,以及參與講座、與作者交流的收穫。作者認為書展不只是買書,更是一個與作者、出版社、甚至其他讀者交流互動的平臺,讓她感到心靈充實。閱讀對她來說,如同在黑暗中的一盞明燈,能溫暖人心、指引方向。
Thumbnail
2025/04/10
每年臺北國際書展都吸引許多愛書人前往,本文作者分享了她在今年書展的體驗,包括如何避開人潮、在不同攤位間的驚喜發現,以及參與講座、與作者交流的收穫。作者認為書展不只是買書,更是一個與作者、出版社、甚至其他讀者交流互動的平臺,讓她感到心靈充實。閱讀對她來說,如同在黑暗中的一盞明燈,能溫暖人心、指引方向。
Thumbnail
2025/02/16
在《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懂得花錢,是最好的投資——理想人生的9大財務思維》這本書中提到:「大家會想避免大膽行動,最明顯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討厭搬家和旅行。」回顧2024年的自己,就經歷了三次出差和兩次搬家的歷程。 年初因出差至中國,人生解鎖了國外遺失證件而滯留近一週的經驗,年中時房東又告知了不續租的
Thumbnail
2025/02/16
在《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懂得花錢,是最好的投資——理想人生的9大財務思維》這本書中提到:「大家會想避免大膽行動,最明顯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討厭搬家和旅行。」回顧2024年的自己,就經歷了三次出差和兩次搬家的歷程。 年初因出差至中國,人生解鎖了國外遺失證件而滯留近一週的經驗,年中時房東又告知了不續租的
Thumbnail
2024/07/25
書本中讓我覺得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碰觸時是否怦然心動?」作者要我們把東西一個拿在手上,以這樣的標準去感受與決斷,這項物品是否有需要跟隨著自己,去過接下來的人生,還是就感謝它的陪伴跟它告別,用了這個方式,讓做決定的游移不定減少了許多,整理過後果然有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呀!
Thumbnail
2024/07/25
書本中讓我覺得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碰觸時是否怦然心動?」作者要我們把東西一個拿在手上,以這樣的標準去感受與決斷,這項物品是否有需要跟隨著自己,去過接下來的人生,還是就感謝它的陪伴跟它告別,用了這個方式,讓做決定的游移不定減少了許多,整理過後果然有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選擇和什麼樣的人相處,都是一種在逐步形塑我們的人生樣貌的過程,「關係存摺」的品質都會照著我們經營的方式去維持,當然也要定期清理「人物清單」,才能夠有新的空間讓自己想要的人住進心裡來,了解到在各種關係之中設立界線的重要。循著這本書裡的步驟與觀念的建立,逐步打造出自己待著也覺得舒服的空間
Thumbnail
我們選擇和什麼樣的人相處,都是一種在逐步形塑我們的人生樣貌的過程,「關係存摺」的品質都會照著我們經營的方式去維持,當然也要定期清理「人物清單」,才能夠有新的空間讓自己想要的人住進心裡來,了解到在各種關係之中設立界線的重要。循著這本書裡的步驟與觀念的建立,逐步打造出自己待著也覺得舒服的空間
Thumbnail
曾經聽過有人把「打開一本書」形容為走進一個人的房間,亦曾閱讀過鄧九雲的《女兒房》散文把房子形容為生活的容器,在房子的各處住著生命中不同的人物,而《如果內心是一個房間》的概念則類似如此,只是作者設定的遊戲規則是這個房間「只進不出」,也就是說一旦進入我們內心的房間,就勢必要好好安排他們的所處位置,否則容
Thumbnail
曾經聽過有人把「打開一本書」形容為走進一個人的房間,亦曾閱讀過鄧九雲的《女兒房》散文把房子形容為生活的容器,在房子的各處住著生命中不同的人物,而《如果內心是一個房間》的概念則類似如此,只是作者設定的遊戲規則是這個房間「只進不出」,也就是說一旦進入我們內心的房間,就勢必要好好安排他們的所處位置,否則容
Thumbnail
本心永遠是希望你去探索更高的生命價值,所以是開放且充滿挑戰及指向改變的。內在室友則會希望你留在原地,並且看似好心的為你找一堆無法變動的藉口,企圖讓你不要冒險。
Thumbnail
本心永遠是希望你去探索更高的生命價值,所以是開放且充滿挑戰及指向改變的。內在室友則會希望你留在原地,並且看似好心的為你找一堆無法變動的藉口,企圖讓你不要冒險。
Thumbnail
你的居住空間藏著你的個人特質? 最常聽見別人是怎麼形容你的? 而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一個溫暖的人? 是一個熱情的人? 抑或是你是一個很冷靜的人?
Thumbnail
你的居住空間藏著你的個人特質? 最常聽見別人是怎麼形容你的? 而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一個溫暖的人? 是一個熱情的人? 抑或是你是一個很冷靜的人?
Thumbnail
其實我很推薦大家如果想要改造就先從自己的房間開始, 因為在這專屬於自己的空間裡會接受的外力與聲音是最少的, 也最容易調整與改變! 下面四個步驟也是幫助你改造前先釐清自己, 讓我們從心開始!
Thumbnail
其實我很推薦大家如果想要改造就先從自己的房間開始, 因為在這專屬於自己的空間裡會接受的外力與聲音是最少的, 也最容易調整與改變! 下面四個步驟也是幫助你改造前先釐清自己, 讓我們從心開始!
Thumbnail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這種情形?有時對家中的某個角落或房間不甚滿意,可能是堆置了雜物,或者鮮少使用。可能在其中生活久了,或者也沒有想太多,某個櫃子或抽屜總是堆放著一些很少取用的物品,簡直像是結界一樣,每個人都無視。
Thumbnail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這種情形?有時對家中的某個角落或房間不甚滿意,可能是堆置了雜物,或者鮮少使用。可能在其中生活久了,或者也沒有想太多,某個櫃子或抽屜總是堆放著一些很少取用的物品,簡直像是結界一樣,每個人都無視。
Thumbnail
你心裡的房間好幾間。 房間裡頭登記著過去的、現在的房客。
Thumbnail
你心裡的房間好幾間。 房間裡頭登記著過去的、現在的房客。
Thumbnail
讓家的狀態時時跟上自己的內在 曾經去幫一位朋友搬家 他的家是租來的套房 裡面空間很小 乍看之下也以為東西並不多 但臨時決定要搬家 因此當天開始急忙收拾 當真正的把櫥櫃都打開時 我才真正的驚了 滿滿的物品滿滿的衣服 每個能塞的地方 床板下 陽台的儲物空間 裡面全是滿的 他完全沒有任何的選擇與淘汰
Thumbnail
讓家的狀態時時跟上自己的內在 曾經去幫一位朋友搬家 他的家是租來的套房 裡面空間很小 乍看之下也以為東西並不多 但臨時決定要搬家 因此當天開始急忙收拾 當真正的把櫥櫃都打開時 我才真正的驚了 滿滿的物品滿滿的衣服 每個能塞的地方 床板下 陽台的儲物空間 裡面全是滿的 他完全沒有任何的選擇與淘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