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底下,在閱讀學習裡那些超重要的事!(上)

2023/07/1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本文為喜閱樹Podcast節目
閱寫越快樂】EP.9 文字整理
|節目主持|
喜閱樹創辦人 梁虹瑩老師
|與談來賓|
台灣心智圖大賽創辦人 李忠峯老師




喜閱樹梁老師再次邀來心智圖大賽創辦人李忠峯老師,即將要來說說今年他們對於ChatGPT的研究與展望,討論AI的閱讀學習能力是否會超越人類,以及人類在驚人的AI發展底下,有哪些閱讀教育的訓練要點以及必須養成的能力,才能駕馭AI工具,而不被AI取代!

AI已經超越人類?

梁老師首先提及,日本在前幾年有關於AI系統的研究,當時發現AI的程度已能考上一般大學,但無法考上像東京大學這種程度的頂尖大學,也就是說,幾十年內還無法超越人類。——而現在呢?

忠峯老師回應,東大考題旨在考驗學生的思辨能力,電腦AI對這種測驗肯定很快就會超越人類,畢竟它們已經能在「下棋」這麼複雜的競賽中贏過人類。不僅如此,梁老師也分享美國讓系統去挑戰各種考題,結果在美國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GRE語言類考試中都有優異表現,甚至能考上法學院頂標!整體來說學習能力已等同於一般大學生至研究所的程度。

前陣子為了撰寫科技和閱讀的研究文章時蒐集了許多資料,梁老師發現閱讀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人類了!就像忠峯老師所說,現在許多人已經開始仰賴AI來掌握文本重點。

AI的中文閱讀理解能力大考驗!

AI的摘要能力好,代表它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不過也是有在不同語言上的表現落差,像英文表現會特別好。而讀者們是否感到好奇,AI目前在中文閱讀理解能力是在哪一個階段呢?梁老師拿了110-112年國中會考及高中學測的國文考題去做測試,現行國文科考題內容主要分成以下三類:

  • 語文常識(字音字形、標點符號、文化常識等)
  • 白話文閱讀
  • 文言文閱讀

梁老師從這三大類型中各抓取十題,測試AI的答對率,看看不同類型能力的表現。

首先,在國中會考的測驗結果中顯示,白話閱讀能力最好,而語文題型的表現則比文言文弱非常多,有點像是剛開始學中文的外國人,搞不清楚標點符號的邏輯。因為語感是中文使用者在平常生活中所累積,這是需要「環境」的,對AI來說就沒辦法克服。至於大學學測也差不多是這樣的結果,但呈現「平均弱」的狀態。就國語文科的表現,目前大約是國三-高一程度的能力。

日前也有商學院的教授拿大學程度題目去進行測驗,結果差不多有大學生程度,老師們認為這和相關領域的英文資料是否足夠有關。回應文章開頭提到幾年前的「日本研究」,現在應該已經完全被推翻了,和AI比較閱讀能力?人類肯定輸!兩位老師對這個結果有什麼看法呢?

人類無法被取代的能力

忠峯老師的工作就是教大家怎麼抓重點,他發現現在很多人沒時間去讀很多書,就可以仰賴工具去整理重點。但他還是希望學生在有工具可以輔助的狀態下,能自己做一份練習,再和AI的成果去比對,分析兩者差異及背後成因。他也認為,電腦再強,也強不過我們出生到現在的綜合學習資料,包含經驗、感受等等更深刻的經歷。

電腦在學習過程中的資訊廣度會高於人類,但生活中的經驗和實感電腦無法理解,這就是「它們」的限制。梁老師提到對於教育的兩種觀點,其一認為教育是一步步的訓練過程,有方式和SOP。有了明確步驟的確能達成學習成果,效果但可以應付所有的學習嗎?

另一種「文化觀點」則提出人在教育中有很多屬於沉浸式學習,學習來自學習者處在當地文化長期交融得來,不一定要依循步驟,而是自然而然產生學習。

人類天生擁有豐富的感官能力,資訊來源很豐富,這種感官性的資訊電腦無法取得。就像「閱讀」--限縮在文字閱讀的話,當然人類腦容量不可能贏過電腦;倘若把層次拉高,當閱讀包含我們的生活、乃至於整個大自然,這是電腦永遠無法觸及的。所以,重要的是要怎麼用AI來幫助我們進行學習,把他們當老師,那麽可以透過AI訓練我們的什麼能力?

好好生活與閱讀,累積背景知識資料庫

忠峯老師首先談到「背景知識」的重要性。他以自身經驗為例,現在的工作型態每天都需要整理1-2本書的內容,他發現,當他習慣整理同一類的書(AI/商業)後,速度會變快很多,這便是因為已經有背景知識的累積。

對小孩來說,腦中不像大人有那麼龐大的背景知識資料庫,現在可能沒辦法立刻「人機共處」去應用AI工具,因為他們不知道整理的過程是怎麼一回事,因此作為教育者,我們在教學中會不斷鼓勵小孩「思考」。

雖然沒有電腦一般龐大清晰的資料庫,但我們能夠隨時和新接收的資訊進行串聯,這樣的能力,才是能讓AI成為我們幫手的關鍵原因。反之,若對於AI給的資訊只能照單全收,獲取的也只是片面,對於真正的學習幫助並不大。

梁老師回應,孩子本身閱讀量必須大量累積,這正是目前體制內學習的問題,大家誤以為孩子一定要先「學會」閱讀理解,在學習知識時會比較快速。但很多時候,能快速抓到重點的人,可能是已經透過生活和閱讀累積不同層面的背景知識,進到學科知識的學習時,因此能迅速理解。

我們常常遇到中高年級的家長詢問,如果要讓孩子平時奠基學習力,是不是應該增加自修的閱讀和練習呢?其實,課本和自修屬於資訊堆疊的文本,沒有前因後果,如果要真的讓孩子了解某種知識,會推薦家長讓孩子閱讀《未來兒童》、《未來少年》等刊物,其中許多科普類文章,都以孩子能理解的語言來介紹。梁老師的小孩曾在《未來兒童》中閱讀一篇關於電學的文章,後來當學校自然課學到電學,女兒回家後開心地分享:「我之前在未來兒童看過這個!」學習起來因此更加容易。

raw-image

像這種兒少雜誌中主題式、約三四千字的完整介紹,比課本中的片段論述更清楚,又是孩子能吸收學習且比較活潑的語言,從梁老師女兒的例子,就能看出背景知識累積的重要。而許多孩子喜歡透過影片來學習,這也是很好的來源喔!因為部分知識會需要更多圖像輔助。

無論透過什麼方式,學科能力強的孩子背景知識一定比較充足,因為他們跳脫教科書,回到本質上的閱讀進行累積,而不是囿於教科書閱讀,每次都是囫圇吞棗的資訊吸收而已,考完就忘記了。總而言之,閱讀理解能力的掌握和背景知識的累積,兩者必須雙管齊下,才能真正幫助學科學習和寫作輸出。

忠峯老師進一步舉例說明,如果有個小生閱讀老師指定讀物,讀到一半腦袋打結,不懂作者寫法,可以丟進AI工具得到答案。也就是說,AI可以是讓孩子預習或複習的良好工具,但不會在短時間取代所有老師,因為老師教的是思考,或者能運用我們相較於孩子更多的生活經驗,舉出更多解讀路徑,引導孩子比對和體會。

小結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AI的閱讀理解能力確實可以遠超於人類,那就讓它成為我們的老師吧!這是未來我們可以運用的方式。最後,回到教育/學習的本質--我們要讓學生學習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先回過頭想:

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肯定的是,目的不是考試,重點是透過閱讀回到自己身上,解決生活和人生的大小事。因此,打開自己對於閱讀的想像,鼓勵孩子透過各種生活經驗和閱讀增加自己的背景知識,才能讓自己愈來愈厲害喔!



31會員
76內容數
喜閱樹希望能成為國文教育圈裡的世外桃源,以推廣孩子的讀寫教育、經典教育為終生志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