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喜閱樹Podcast節目
【閱寫越快樂】EP.10 文字整理
|節目主持|
喜閱樹創辦人 梁虹瑩老師
|與談來賓|
台灣心智圖大賽創辦人 李忠峯老師
上回忠峯老師提到,AI並不會在短時間內取代所有老師,因為我們教的是深層思考,老師們運用自己較孩子更為深厚的生活經驗去引導情境。就像《大腦如何精準學習》(遠流出版,2020)這本書中內容提及,AI的確很厲害,但幾十年內都是輔助角色,因為「它們」沒有主體意識,不會取代人腦。
接下來,梁老師和忠峯老師繼續討論,AI科技正以怎樣的方式輔助或改變學習方式,而在AI時代底下,我們究竟該透過閱讀教育,培養出孩子哪些關鍵能力?兩位老師也將說明一些閱讀訓練裡頭的關鍵技法和思考工具,和聽眾/讀者一起思考,在未來AI時代底下的「教師定位」、「評量方式」和「教育方向」。
喜閱樹在教孩子閱讀理解時,有個重要的步驟:放聲思考。梁老師解釋道:
把自己思考的過程,透過聲音展現出來,例如怎麼詮釋這個句子?根據哪個詞?為什麼這樣詮釋?。
所以我們會使用問答題來訓練學生,讓學生在詮釋文本內容之後,再進一步解釋自己的詮釋。她在研究AI時,把這種類型的問答題放入CHAT GPT,發現AI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完整敘述,梁老師覺得這實在太好了!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透過AI的理解去學習,因為在閱讀理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確就是透過理解和模仿別人(老師/同儕)的思考來進行學習。
如果學生不知道這題為什麼這樣詮釋,就能閱讀電腦的思考歷程,回過頭用自己的方式來寫一次,就像在課堂練習問答題,確定自己不會寫時,可以參考同學答案,用自己的語言來詮釋。知道別人怎麼思考,再自己走一遍,這與日本佐藤學教授在提倡學習共同體時對於「有效學習」的詮釋不謀而合:意識到自己的「不會」,產生「想知道」的學習動機,透過主動問別人,達到確實的學習。而像AI能把自己的思考歷程說得很清楚,這就可能幫助更多孩子擁有可以參考的路徑。
忠峯老師也發現,在和AI對話時多問一些,例如問:「有沒有更好的答案?」AI便會給出更多可能性。所以,不只是把AI當老師,他認為AI更像是一個很棒的學伴。
許多人在使用ChatGPT等AI工具的過程中發現「提問力」的重要,良好的提問者具備以下能力:
好的提問力,其實就來自於理解力,梁老師這麼說。因為閱讀理解中「聚焦思考」的能力至關重要,閱讀理解的過程,就是抓出真正的關鍵詞句後,聚焦在那之上進行思考。閱讀理解力好的人,是因為他們能掌握關鍵詞。因此,一個人的閱讀理解力和提問力會形成正比。
而兩位老師不斷強調重要性的「累積背景知識」,也將因為AI工具的輔助更加容易,因為可以要求AI用小孩容易理解的語言來敘述,不過比起AI,老師還是更推薦孩子透過兒少雜誌來累積科普知識。忠峯老師補充,上次談到「教科書」的資訊呈現片段,這其實無可厚非,因為教科書的編纂邏輯不同於一般書籍,他建議可以和兒少雜誌相輔相成。總之,最重要的還是回歸閱讀本身以及生活實感的累積,這都是AI無法取代的資訊輸入
提問力之外,能夠掌握文本重點的「理解力」和「思考力」也很重要。
有時候,老師/家長會質疑:「小孩被問問題為什麼不講話?」其實他們可能正在思考,或者完全不知道怎麼啟動思考的過程。喜閱樹的閱讀與理解課程,以及忠峯老師的心智圖課程,都是帶孩子一次次走過思考歷程。忠峯老師認為自己的課程可能比較沒那麼適合能力超群、思考跳躍的優秀小孩,因為他們對這樣的思考方式習以為常。但一般孩子在思考時很需要教育者搭建鷹架來引導,為他們開路,讓他們熟悉路徑,走順了再形成自己的架構。
這正是老師不可取代的重要性--老師不是知識的填充者,而是教孩子學習的引導者,也不是填充之後硬逼吸收,用單一形式的考試來評量。天生會學習的孩子其實不會依賴AI,他們知道怎麼學習。人類天生具有想學的本能,人的學習胃口是受後天環境影響,於是我們的孩子在教育制度中喪失自信,在標準答案面前永遠學不會多元思考,畢竟只要等待標準答案,反正永遠也沒辦法比老師所提供的答案更加「標準」,如果AI可以提供標準答案,當然照抄就好!因此我們必須讓孩子認清:什麼才是真正的學習?
忠峯老師覺得未來知識會愈來愈廉價,他期許未來會有這樣的教育體制:基本常識學完後,就讓小孩去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專注在自己的領域。梁老師則回應,教育體制有很多討論空間,目前台灣的教育環境其實很不錯,給予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許多實驗教育的空間,而什麼對小孩最好的?現在雖然沒有定論,身為資深老師的梁老師認為,像「閱讀理解」這樣的基本學力對小孩而言最為重要,接下來則是學習動機,而這兩者就是108課綱所強調的。因此她認為學生基本學力的累積至少要到國中階段,回過頭來可以再想:
最關鍵的是,評量方式必須大變革!如同喜閱樹的課程從來沒有選擇題,因為選擇題的邏輯是要找出對錯並選出標準答案,可是我們在訓練孩子時,會使用更為直接的問答題,孩子必須直接提取文本關鍵訊息,只能根據關鍵詞句來回答,這就是提取重點的過程,用選擇題來評量,答題者必須刪去或者逐一判斷,對整個理解過程而言反而太多餘。
像喜閱樹的閱讀課程是高效訓練模式,用精細的過程來引導思考,並透過口語/文字詮釋表達,更能紮實訓練閱讀理解能力。這個方法看起來很好,但為什麼難執行?因為實在不容易呀!選擇題考試畢竟是最容易的評量方式。
然而,面臨少子化的社會,梁老師認為教育應該精緻化,例如現行教育中的多元評量,以及考卷中問答題比例的提升。她其實看好並期許AI發展能提升問答題評量的容易度,這樣也能讓孩子在學習上有更多透過問答題思考的機會。忠峯老師也認同如此發展,他直言:「選擇題是小孩獨立思考的殺手!」如果讓選擇題繼續成為評量中的核心,對小孩的詮釋和寫作能力都沒有幫助。而這也是梁老師未來的研究方向,希望能用更好的評量系統,幫助孩子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
聽到這裡,愛看科幻片的忠峯老師笑著回應,在科幻片中,人類未來世界有很多太空船,上面大多會有人工智慧系統,它們就會是成為艦長重要參考依據,但最終下決定的人仍然是艦長,把這個概念套用到人類來說,人工智慧系統就像是為大腦加裝的外掛,而行動的主體還是身體(人類)。如果都用問答/申論/報告來進行學習評量,讓AI成為強大的工具後盾,就不會失去評判標準。
他也提到自己推動心智圖的目的,是希望小孩從高年級就能開始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需要像心智圖和閱讀策略這些工具和方式的引導,但現在從小時候就被選擇題訓練,讓很多學生變成為了考試而學習。他提出沉重的思考:
為了應付選擇題衍生出來的能力,和真正的學習有關嗎?
長期推動閱讀教育的梁老師補充自己一直以來都習慣用「摘要重點」的方式來提取文本重點,當她看見許多老師教孩子「如何使用刪去法刪去不必要訊息」,其實一頭霧水--哪些是不必要?喔,重點之外就是不必要?--那麼,是不是直接提取關鍵訊息更容易?畢竟直接提取訊息,才是大腦運作的方式。
「人類要做的重要事情就是下決定。」AI可以給人類很多參考,最終下決策的人仍是我們,因此如何選取最佳方案?這就彰顯了決斷力和判斷力的重要性。人之所以能下決策,仰賴我們生活上的一切經歷,這些都是活生生的背景知識。就像老師的生活經驗夠,下的判斷會比孩子準確,對/錯決定的差別在於經驗,那就是生活實感的累積。因此,我們該協助孩子的不是知識堆疊,而是讓孩子有更多的生活體驗,所有的知識都來自於生活。還記得《小王子》那位學識淵博卻足不出戶的地理學家嗎?他的荒謬舉止,會不會是教育體制讓孩子不自覺陷入的現況?
於是又能回扣到108課綱的核心:素養。所謂的素養包含積極學習的態度,生活中看到問題,會想要了解並進一步解決,這種態度,才是素養的核心。過著相似的生活,有人渾渾噩噩沒有感,有人卻能從中學習,這樣就會造成很大的差別。
「智者最厲害的不只是從自己的錯誤學習,還可以從他人的錯誤學習。」梁老師分享她在書上讀過的話。
人腦不會遜於電腦,但學習方式和電腦不同,我們的侷限在於人腦能處理的資訊量有限,首先我們必須更加聚焦,只要抓得到重點,放對力氣,就能形成高效學習!其次,透過書籍或生活累積各種背景知識,愈有生活感的人,愈不容易被取代,要知道閱讀不只是平面,而是立體。
「不要小看生活!就像讀食譜和實作的不同……」忠峯老師分享自己做饅頭的經驗,他跟著食譜做了十幾次都失敗,最後卻是自己憑感覺抓比例和力道才得以成功。從這次經驗中,他獲得了深刻的啟發:食譜是基礎,但不能百分之百依賴,要靠經驗去調整,就像學習--當大人說不希望孩子死讀書,但我們有讓孩子好好體驗生活嗎?一個小孩對自己生活的好奇心和積極感,必須交給家長/老師去引發,我們不能怪孩子不積極主動學習,而要自問是否為孩子打造了這樣的環境。
如前面提到人天生有學習的欲望,如果小孩失去學習慾望,從學習逃跑,是不是因為太無聊呢?兩位老師呼籲,閱讀絕對不能僅只局限於教科書,不要只是讓孩子累積知識性的資訊,那些AI都可以直接告訴我們不是嗎?挑選重要資訊,如何下決斷,才是孩子要累積的基礎能力,也才能迎向未來的人機協作時代。
知識就是力量。忠峯老師接著提起這句經典名言,他認為人類擁有知識幫助我們做好選擇,首先必須有知識才能幫助我們做出好選擇。而知識應該如何累積呢?希望各位讀者心中已有清晰的答案。
最後,梁老師為這次深入又精彩的對談下結:沒有自主學習能力,如何駕馭能力比我們更強大的工具?人類的大腦可以演繹,可以觸類旁通,學習速度快,但要好好運用。
接下來,人類必須開始認真思考學習和教育的本質,那答案便是讓我們不被AI取代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