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師觀點】從「白飯之亂」談「為他人著想」與「以自己為出發點」的世代差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陣子開始,社群媒體就充斥著與「白飯之亂」相關的影片和文章。

原本不是很在意的我,在看到「學生在社群媒體上直播、表達訴求」的影片後,開始對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感到不對勁。於是大概整理出脈絡:學生們因為標註免費的白飯沒有被供應到飽,於是在離開後齊刷一星負評;而熱炒店老闆找傳統媒體訴苦、平反。然後,老師又帶學生返回店家道歉⋯⋯但是,很顯然地,學生們在與老師溝通的過程中,沒有被充分地同理;所以才會在道歉之後,又在社群媒體上直播。

一開始,今年四十一歲的我,因著「熱炒店是吃菜喝酒的好所在,不是去吃白飯的地方」和「免費≠無限供應」而比較站老闆的那一邊;然後,我興沖沖地帶著「稍長幾歲的太太,有著從小跟著阿爸和阿娘經營傳統早餐店的經驗,一定也會認同吧!」的想法,將這起事件和我的觀點說給太太聽。

但是,同樣也是療癒師的太太,反倒認為:免費=無限供應。

理由是「商家用『免費白飯』來吸引消費者,就要做好準備;不能以任何理由來閃避。就算因為沒有算好成本、迎來出乎意料之外的大食客⋯⋯等等因素,覺得不想要再用這樣的方式來吸引客人,也應該要客人離開之後再做出調整,而不是當下就回絕客人的需求。」。

好吧!我有點被說服了⋯⋯。

幾天過後,白飯之亂繼續延燒,除了登上名嘴出沒的政論節目,傳統媒體更上街隨機訪問民眾⋯⋯我也花了一些時間沈澱自己的思緒,並且分別從熱炒店老闆和學生的視角來理解事件,也發覺:白飯之亂,折射出好多個世代間的認知落差,例如:道歉,是事件到此為止,或是被息事寧人;表達不滿的管道,是現場進行溝通,抑或是傳統/社群媒體⋯⋯等等。

其中,我也觀察到:會在FB上的白飯之亂相關影片和文章底下的留言的世代,多數認為「替他人著想、體諒他人的辛勞⋯⋯」是很正常的思考路徑;但是,在街訪影片裡面、訪問到一些年輕人的片段裡,可以聽到「學生只是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而已」的論點。

說實在的,我覺得:二者都是對的;但是,在白飯之亂裡卻形成了強烈的對立。


然而,就在以為白飯之亂已經離開我的關注範疇的時候,在我的生活裡,發生了一件事情。

今天早上,正在為早午餐備菜的太太,站在廚房的流理台前;而我在廚房門口的空間,一邊用滾輪按摩身體,一邊和太太聊天。因為切入重要話題而起身、跑到太太身邊的我,話才剛說了二句,廚房裡就多了小女兒。

剛起床的小女兒,因為早午餐要吃的肉品需要花四十分鐘醃漬,於是睡眼惺忪地進到了廚房;但是,她在擦拭牛排後,直接將沾著血水的廚房紙巾放置在流理台上,引來了我的驚呼。

「妳就這樣放在這裡?」我趕忙拿起沾著血水的廚房紙巾,同步丟進垃圾桶。

「我都是弄完之後,再全部一起整理啊!」小女兒平實地說明著自己的做法;這在我們家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因為只要大方向一致,作法不同是可以的。

「但是,沾著血水的廚房紙巾,或多或少還是會污染到檯面。我知道,妳一定會整理;但是,拿去擦拭檯面的抹布,也會沾到血水。除非妳會用清潔劑清洗,那其他不知情的人,會將殘留在抹布上的血水,帶到其他地方啊⋯⋯」我解釋道。

「喔!那我知道了!」小女兒接著把另一張沾著血水的廚房紙巾丟進垃圾桶。

語畢,小女兒繼續手邊的動作,然後便帶著惺忪的睡眼去浴室梳洗。而這段空白的時間,讓我驚覺:我的思考脈絡裡包含了「兼顧他人」,而小女兒的想法非常單純,就是「我會整理乾淨!」。

「妳有空嗎?我想問妳一件事情⋯⋯為什麼妳後來會採用我的作法(直接把沾有血水的廚房紙巾丟進垃圾桶)?」看到小女兒走出浴室,充滿好奇心的我,禮貌地提出對話的請求;在得到點頭得回應之後,我問道。

「因為妳有講背後的理由啊!」小女兒理所當然地回應。

「那⋯⋯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如果不知道背後的原因,你們就會不願意去做嗎?例如:第一個進到電梯的人,要幫忙後面進來的人按著開門鍵,詢問樓層;或是,坐別人開的車時,如果副駕駛座沒有人,除非駕駛表明『不要坐這裡』,那就要去坐副駕駛座,不然會有一種『把對方當成司機』的狀態⋯⋯等等。」我說出幾個我們家最近在討論的話題。

「在我們那個年代,對在『會這樣做的人』身上貼上『有教養』的標籤;但是,現在不只很多大人不會做,也沒有教自己的孩子要這樣做啊!就像我們現在住的這棟電梯大樓⋯⋯」太太聞聲,加入對話。

「這樣說吧!許多『要這樣做的事情』,如果沒有說明背後的原因,的確會因為『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而變成規定;有些人會去思考背後的原因,但是有些人就真的會不去做,為了反抗⋯⋯之類的。」小女兒解構年輕人的思路。

「但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有人告訴你背後的原因啊!」我接話。

「是啊!所以,重點在於『我是否知道自己這樣做的原因』;總之,就是要思考啦⋯⋯」小女兒一針見血地為這段對話劃下句點。

而我也發現:形成世代差異的核心在於思考的出發點(自己/他人)。

世代差異所帶來的失衡

與此同時,我也想到好幾個【療癒】的案例。

許多新時代的家長,因為在成長過程中養成了「為他人著想」的慣性,於是帶著掙脫束縛的心態,在養育下一代的時候,將自己期待的、「優先照顧自己」想法灌輸給孩子身上;但是,在不求回報的付出之下,逐漸長大的孩子反而沒有自動長出感謝與體諒。

但是,這些家長們,又不想要像老一輩對自己做的那樣、向孩子情緒勒索,於是卡在了「我還是要繼續為他人著想」和「對方就真的不會想到我」的縫隙裡面;那種受困的氛圍,會讓人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辦/怎麼做都不對」而有無能為力的沮喪⋯⋯有些人,為了突破重圍而想要徹底甩掉「為他人著想」的禁錮,但是卻又因為害怕失去關係而裹足不前。

「為他人著想」和「照顧自己」一定會衝突?

在他們和我自己身上,我能看到:當「自己」沒有被照顧好、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如果還要再給出去,是很辛苦的;如果長期處被這樣對待,甚至還會漫出一股「被剝奪感」,最後出現各種情緒勒索的言語和行為;相反的,當一個人處在充滿、充飽的狀態下,付出就是自然而然會有的行動。

然而,需求會因著年齡、經驗⋯⋯而出現增減。

就像對身體來說非常重要的食物那樣,食物的份量、種類⋯⋯會因為身體長大、吃過不同的食物而逐漸摸索出喜好;心理的需求,也會因為不一樣的互動經驗,於是感受到不同深度的傾聽和理解,然後可以分辨出溫度間的差異,進而為需要的陪伴繪出輪廓。

這些需求,是非常細膩的、對個體的認識,需要用許多時間和思索來醞釀。

於是,能夠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可以在擁有心理空間的狀態下去容納對方將需要敘述出來,並且和對方一起完成探知自身需求的任務⋯⋯這些,都是關係裡的雙方,在以「維持關係」為前提的狀態之下,需要一起努力的事情。

而這樣的攜手前進,絕對是以「雙方都可以說出需求,並且需求都會被滿足」為前提的,因為這樣才會創造出「沒有人會被捨棄」的安全感,後續的協調才能在彼此都放心的氛圍裡進行。


朝著「兼顧自己與他人」的方向前進

最後,我想說:無論出發點是哪一個,只有「為他人著想」,或是只有「為自己著想」,都無法讓我們在照顧好自己的同時兼顧他人;這二個點,應該要為社會提供進步的動力,就像人的兩隻腳共同支撐起身體那樣,讓人在不斷轉換支點的動態平衡裡前進。

透過「白飯之亂」,我看到:年輕世代的孩子,正在帶整個身為社會裡中堅份子的人們,在「為他人著想」的思路中,增加「同時也為自己著想」的路徑;邀請我們試著去發想出「可以兼顧他人與自己」的對話模式和行為。

當然,總是為他人著想的人們,同樣的也是透過「嘿!這是我們的想法,也需要你們的理解。」的方式在向孩子們招手⋯⋯只是,不見得那麼親切(物)。

總之,我們都在用更快的速度在翻攪和重新對焦想要共同持有的價值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琦琦/心秩序療癒師的沙龍
143會員
126內容數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2023/07/10
前陣子,臺灣終於開始了MeToo運動的浪潮。 我將這篇文章的結論寫在這裡:為自己發聲,是受害者跳脫受害者心態、邁向痊癒和成為倖存者的起點;因為在發聲前,受害者會因為自己的逃避、沈默和否認而成為加害者的一員⋯⋯而這也會加劇創傷的重量。 談完之後,我還加碼寫了「面對創傷之後的事情」喔!
Thumbnail
2023/07/10
前陣子,臺灣終於開始了MeToo運動的浪潮。 我將這篇文章的結論寫在這裡:為自己發聲,是受害者跳脫受害者心態、邁向痊癒和成為倖存者的起點;因為在發聲前,受害者會因為自己的逃避、沈默和否認而成為加害者的一員⋯⋯而這也會加劇創傷的重量。 談完之後,我還加碼寫了「面對創傷之後的事情」喔!
Thumbnail
2023/07/02
在「建構與女兒們之間的親子關係」的過程中,我漸漸整理出一些重點,也在太太和女兒們的認可之下,在【療癒師的癒兒日誌】粉絲專頁裡,以「親職療癒職人」自居。 但是,不得不承認,我也還是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第一次,對女兒們做出身體層面的傷害行為,是在⋯⋯
Thumbnail
2023/07/02
在「建構與女兒們之間的親子關係」的過程中,我漸漸整理出一些重點,也在太太和女兒們的認可之下,在【療癒師的癒兒日誌】粉絲專頁裡,以「親職療癒職人」自居。 但是,不得不承認,我也還是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第一次,對女兒們做出身體層面的傷害行為,是在⋯⋯
Thumbnail
2023/06/25
最近,#MeToo在社群裡沸沸揚揚。 而我的思緒也跟著翻攪了起來,因為無論是受害者(在八、九歲時,被父親咬了胸口和大腿內側,並且被「在專門防治家庭暴力社工單位任職主任的母親」置之不理),或是加害者(在前一段親密關係中,曾經向對方做出肢體語言與暴力)的角色,我全部都扮演過。
Thumbnail
2023/06/25
最近,#MeToo在社群裡沸沸揚揚。 而我的思緒也跟著翻攪了起來,因為無論是受害者(在八、九歲時,被父親咬了胸口和大腿內側,並且被「在專門防治家庭暴力社工單位任職主任的母親」置之不理),或是加害者(在前一段親密關係中,曾經向對方做出肢體語言與暴力)的角色,我全部都扮演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群變聲期青少年的尖叫聲此起彼落,湯灑了,肉沒熟,老師我們這組忘記買吐司,可是今天要做三明治耶?天啊第五組的咖哩直接灑太白粉進去勾芡!然後全班喜氣洋洋圍到第五組的鍋子邊上看,咖哩變成一條一條的。好吃嗎?聽說比正確做法還好吃。
Thumbnail
一群變聲期青少年的尖叫聲此起彼落,湯灑了,肉沒熟,老師我們這組忘記買吐司,可是今天要做三明治耶?天啊第五組的咖哩直接灑太白粉進去勾芡!然後全班喜氣洋洋圍到第五組的鍋子邊上看,咖哩變成一條一條的。好吃嗎?聽說比正確做法還好吃。
Thumbnail
最近某學校的學生聚會選了一家熱炒店,因為白飯吃完了沒補,兩邊不愉快,居然鬧成重大新聞,連學校都參戰,還真的是台灣太和平。 不過有些東西還滿有趣的,主要原因在於資訊的不完整,因此要說誰對誰錯其實相當程度受限於接受到的資訊內容,老實說最好保留一點,不用說得太武斷。 不過有些比較確定的資訊倒是可以談談
Thumbnail
最近某學校的學生聚會選了一家熱炒店,因為白飯吃完了沒補,兩邊不愉快,居然鬧成重大新聞,連學校都參戰,還真的是台灣太和平。 不過有些東西還滿有趣的,主要原因在於資訊的不完整,因此要說誰對誰錯其實相當程度受限於接受到的資訊內容,老實說最好保留一點,不用說得太武斷。 不過有些比較確定的資訊倒是可以談談
Thumbnail
聽說這次的白飯之亂 是執政黨為了掩蓋抗議大遊行 而利用媒體炒作起來的 你覺得呢? 熱炒店老闆和學生的糾紛 就在於一鍋飯煮與不煮延伸出來的 我也想對這件事說說自己的想法 第一 學生把網路當成攻擊人不用負責任的武器 一個不爽 先起哄大家刷一整排一星負評 再來被學校壓來心不甘情不願的道歉 隔天在利用自
Thumbnail
聽說這次的白飯之亂 是執政黨為了掩蓋抗議大遊行 而利用媒體炒作起來的 你覺得呢? 熱炒店老闆和學生的糾紛 就在於一鍋飯煮與不煮延伸出來的 我也想對這件事說說自己的想法 第一 學生把網路當成攻擊人不用負責任的武器 一個不爽 先起哄大家刷一整排一星負評 再來被學校壓來心不甘情不願的道歉 隔天在利用自
Thumbnail
最近台灣熱門的「白飯議題」總算告一段落,各方意見在話題熱燒的當下可說是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在不同的社群平台像是臉書、PTT、Dcard等展示出不同世代之間的觀念差異,更隨著後續更多延續話題,幾乎演變成世代間的對立,這種情況其實讓人看了有些遺憾。 不過,這件原本單純的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消費糾紛」,在
Thumbnail
最近台灣熱門的「白飯議題」總算告一段落,各方意見在話題熱燒的當下可說是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在不同的社群平台像是臉書、PTT、Dcard等展示出不同世代之間的觀念差異,更隨著後續更多延續話題,幾乎演變成世代間的對立,這種情況其實讓人看了有些遺憾。 不過,這件原本單純的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消費糾紛」,在
Thumbnail
前陣子開始,社群媒體就充斥著與「白飯之亂」相關的影片和文章。 我也觀察到:會在FB上的白飯之亂相關影片和文章底下的留言的世代,多數認為「替他人著想、體諒他人的辛勞⋯⋯」是很正常的思考路徑;但是,在街訪影片裡面、訪問到一些年輕人的片段裡,可以聽到「學生只是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而已」的論點。 說實在
Thumbnail
前陣子開始,社群媒體就充斥著與「白飯之亂」相關的影片和文章。 我也觀察到:會在FB上的白飯之亂相關影片和文章底下的留言的世代,多數認為「替他人著想、體諒他人的辛勞⋯⋯」是很正常的思考路徑;但是,在街訪影片裡面、訪問到一些年輕人的片段裡,可以聽到「學生只是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而已」的論點。 說實在
Thumbnail
最近的「白飯之亂」,我試著用教育的角度來理解。 教了那麼多年的書,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感恩惜福」這件事,很多學生畢業了,最終會回來探望老師的總是那個幾個,成績大部份都不突出,有些因為行為常規還被我電得很慘,他們最終出了社會開始了解到老師的苦口婆心。 女兒讀大學前很喜歡挑剔,常常會嫌那家餐廳吃什麼不
Thumbnail
最近的「白飯之亂」,我試著用教育的角度來理解。 教了那麼多年的書,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感恩惜福」這件事,很多學生畢業了,最終會回來探望老師的總是那個幾個,成績大部份都不突出,有些因為行為常規還被我電得很慘,他們最終出了社會開始了解到老師的苦口婆心。 女兒讀大學前很喜歡挑剔,常常會嫌那家餐廳吃什麼不
Thumbnail
這幾天真的被白飯之亂的新聞洗版許久,也引起我的好奇,到底是什麼可以爭論不休?我想就個人淺見,分享我的觀點。
Thumbnail
這幾天真的被白飯之亂的新聞洗版許久,也引起我的好奇,到底是什麼可以爭論不休?我想就個人淺見,分享我的觀點。
Thumbnail
昨天上午跟太太到中區辦點事,結束接近中午,下午各自有事,剛好路過一家熱炒店,想簡單吃點炒麵熱湯類的,也突然被招牌的烤鮮蚵吸引,想著像這樣的小店又沒啥客人應該可以很快解決中餐。 停好車走進店內,發現招牌旁加註「營業時間提早由中午開始」,跟太太意識到可能是一家傍晚營業的店家,為了增加營業額而提早開工。
Thumbnail
昨天上午跟太太到中區辦點事,結束接近中午,下午各自有事,剛好路過一家熱炒店,想簡單吃點炒麵熱湯類的,也突然被招牌的烤鮮蚵吸引,想著像這樣的小店又沒啥客人應該可以很快解決中餐。 停好車走進店內,發現招牌旁加註「營業時間提早由中午開始」,跟太太意識到可能是一家傍晚營業的店家,為了增加營業額而提早開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