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師觀點】從「MeToo運動」談「受害者為自己發聲」的重要性

更新於 2023/07/10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前陣子,臺灣終於開始了MeToo運動的浪潮。
對於早在三十年前就曾經經歷〈八、九歲的時候,被父親壓在床上、咬了胸口和大腿內側,並且被「在專門防治家庭暴力社工單位就職的母親」置之不理〉事件的我來說,雖然有一股「啊!社會終於能讓這樣的事浮上檯面了!」的舒心感;但是,我也想好好地抱抱自己,因為創傷發生~為自己發聲之間,我在這些時間裡所承受的,真的非常沈重。
在此,我將這篇文章的結論寫在這裡:為自己發聲,是受害者跳脫受害者心態、邁向痊癒和成為倖存者的起點;因為在發聲前,受害者會因為自己的逃避、沈默和否認而成為加害者的一員⋯⋯而這也會加劇創傷的重量。
談完之後,我又加碼寫了「面對創傷之後的事情」。
在發聲之後,受害者若是能獲得加害者的承認、誠摯的道歉、「不會再犯!」的保證⋯⋯,以及能幫得上忙的人們、不相關的旁觀者也主動站在受害者身旁⋯⋯都是很好的事情。
但是,創傷本身仍然會讓受到傷害的人跌入「只能獨自面對」的孤獨感中;而且受害者在開始修復創傷的路之後,也有需要學習的功課、應負的責任。

我的MeToo事件

三、四年級時,因為星期三只有半天課,生理女性的我和把家當成辦公室的父親單獨在家。那日,父親一如往常地打開搬到主臥房的電視、播放相撲節目,而我也聞聲而來地坐在主臥房的床上(主臥房沒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坐)。
突如其來的,四十歲的父親將我壓制在床上,咬了我的胸口。
當晚,我告知了母親,也相信她說出來的「好!我會告訴爸爸,請他不要再這樣做。」的承諾;然後,我們繼續像往常那樣生活⋯⋯然後,父親在另一個下午,再次將我壓在床上、咬了大腿內側。
只是,第二次的時候,母親的回應是「為什麼妳沒有保護自己?」。
在那之後,時間絲毫不受影響地繼續前進,而我因著升上高年級、國中、高中和大學,在學校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於是終於可以理所當然地離開「應該被稱為避風港」的家。
在那之後,我從來沒有將此事告知他人,直到約十三年之後⋯⋯。

第一次的述說

二十一歲的時候,我第一次讓別人知道這件事,對象是當時的女朋友。她是很有同理心的人,在別人出現窘境時,她不僅不會落井下石,還會主動地提供協助;告訴她的時候,我獲得了溫暖的擁抱。

第二次、第三次⋯⋯

就讀研究所期間,被母親要求去看心理師;那時的我很開心,因為我認為:母親一定是因為有了「小時候的事情,會帶給我創傷」的想法,所以在想辦法!
來到心理師的診間,第一次的時間全部花在做問卷,然後在沒有任何對話的情況下就離開;第二次,心理師在簡單和我對話後,就說出「妳不會得憂鬱症啦!」和「之後的時間,我和媽媽通電話就好。」就讓我離開⋯⋯然後,後來大概還有去個一、二次,記憶已經很模糊。
備註:很久之後,在某次母親自己脫口而出的情況下,我才知道:母親要我去看心理師的動機,其實是「我是同志,以及她認為這是不正常的」;而且,那花了許多自己都捨不得花的血汗錢。
二十五歲、出社會工作後,我跟著一位牧師開拓新的教會,並且有幸參與培訓;在其中一門課裡,我跟著課程進度,在作業裡爬梳了童年經驗,也向課程的成員(老師、牧師、牧師的伴侶)袒露了這道創傷。而擁有豐富諮商經驗的老師,也專業地邀請我在離開課堂之後,繼續看照這道創傷⋯⋯而我也預約了這位老師的諮商;只是,在幾次諮商之後,老師說出「將這個(免費的)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吧!」的話,就中斷了。
而課程進行期間,母親擅自翻閱了我的作業,並且在我打開房間門的時候,突襲式地向我下跪;當時的我,除了認為這道創傷的加害者只有父親以外,對於母親的想法都是對於養育之恩的感激,便連忙攙扶母親起身。
但是,我也因此無法再繼續住在家裡面;即便耳邊縈繞著母親曾說過的「要搬離這個家,除非結婚。」的話,我還是開始尋找租屋處,並且在某個父親和母親都上教會的星期日上午,匆忙地收拾、搬到外面⋯⋯然後,在每次回家、可能會與父親和母親互動的時候,我都感到非常地恐懼,需要他人陪同。
那幾年之間,唯一的姐姐也結婚了!而一定要與家人在一起的年夜飯,我只敢在小年夜、姐姐會提前返家與父母團圓的時候,回來家裡;除夕的那一晚,我反而跑到其他願意收留我的教友家裡⋯⋯只是,這樣也讓親友往我身上貼「不孝順」的標籤。
幾年之後,我在牧師和牧師的伴侶的陪同下,向獲邀前來為我禱告的教友們分享此事;其中一位姐姐聽了之後,用「這沒什麼吧?」的語氣給出「小時候,我也遇過類似的事情啊!」的回應,讓我奪門而出地跑到另一個房間放聲大哭。最後,我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回到原本的地方,接受牧師和教友們的禱告。

述說=我是有創傷的人?

經過那幾次的經驗之後,我發現:雖然,那些讓我願意說出這道創傷的人,都是我信任的人。但是,我與他們沒有因為分享了最私密的事情而更靠近,也沒有在述說後體會到「創傷得痊癒」的感覺⋯⋯相反的,我在與他們的互動裡會感受到一股「妳是有創傷的人」的氛圍,那反而是在述說這道創傷之前沒有的壓迫感。
揹著這樣的重量,時間又過去了幾年⋯⋯直到我的心理狀態再也撐不住;而大學時期就開始交往的女朋友,也在陪伴了一年左右之後,選擇結束近八年的關係。
後來,我離開教會(當時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支持社群),轉而進到身心靈領域;最後,在某個激勵課程的畢業日(那一天更是父親節的前幾天),我邀請父親和母親前來,並在深受感動的情況下擁抱父親、說出「我愛你!」,而父親也回應我的擁抱,並且淚流滿面地說著「我都知道。」。
這個擁抱,讓我獲得了滿滿的感動;但是,效果卻只短短維持了幾天。很快地,我投入下一個進階的激勵課程,期待這道創傷可以被修復;更在課程裡向近百位學員述說這道創傷⋯⋯而我得到的是再次被貼上的、「妳是有創傷的人」標籤。

我真正的感覺是什麼?

但是,我還是好想要痊癒,也在輾轉之下得到【療癒】的資訊。
第一次的療癒,療癒師在傾聽我的敘述之後,給出「妳真正的感覺是什麼?」的提問。而總是侃侃而談的我,因為從來沒有被問過這個問題,瞬間出現腦袋打結到說不出話來的狀態;心裡面除了漾著「這個問題好新鮮、好有趣喔!」的新奇感受,也同時漫著「我知道母親的定義:父親有亂倫的意圖。這是她的想法,但我也跟著這樣認定?我可以有自己的感覺?」的困惑和窘迫。
順著提問,我的大腦首度開始找尋答案。
在一陣靜默裡不知道過了多久之後,我眼神放空地說出「我覺得:爸爸只是在跟我玩!然後玩過頭了!」和「跟媽媽說,只是希望她可以將『不要這樣跟我玩!這樣玩,不舒服!』的想法轉告爸爸」;然後,我定睛看向療癒師,帶著理性地補充「當時的我,只有八、九歲,根本不懂什麼是『性』,根本不可能會去認定爸爸有性侵的意圖啊!」。
療癒師微笑點了點頭,而不經意被撇見的時鐘,顯示【療癒】才進行了大約二十分鐘而已⋯⋯這讓我感到驚嘆: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我就卸下了背負超過二十年的「受害者」重擔?哇嗚~~~

與加害者對話

這次的【療癒】,讓我因為與內在真實感受整合而有了扎實的痊癒感。
甚至,在「沒有恐懼感,於是不需要鼓起勇氣」的前提之下,我滿懷興奮之情地獨自回家、與父親針對此事進行對話。在表達「我真正的想法與感受是『你只是在跟我玩!』,所以我沒有責怪你的意思」之後,父親不敢看著我的眼睛地給出「我也對外孫做了一樣的事情!」和「妳的母親一直用這件事情對我提離婚。」的回應。
在這之後,我陸陸續續發現這道創傷帶來的影響遠不止於此,加害者也不僅只是父親一人⋯⋯旁觀的母親,也是。
再次【療癒】過後,我帶著「我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是『父親只是在跟我玩!』,所以我並沒有怪他;雖然妳在傳遞訊息的時候,讓父親因為有了『這個孩子毀謗我!那這個孩子我不要了!』的想法,於是讓我們的關係就此破裂⋯⋯但是,我能理解這應該是出於你的專業判斷。」的想法,開啟與母親的對話。
但是,母親只用「不要再提起這件事了!」就重重地關上彼此理解的大門。
去年,母親和父親分別在年頭和年尾離世。
而身邊的親友,在得知此事後,大部分的人都用「媽媽是很愛妳的啊⋯⋯妳看,她還是為妳付出很多啊!」、「媽媽大學的時候不是念社工的嘛⋯⋯」的反應來「站在加害者的那一側」。相對的,有幾個非常緊密的親人,卻是給出「這件事已經過去這麼多年了⋯⋯不要張揚出去,媽媽那麼有名。」和「爸爸只是在跟妳玩鬧!」的回饋,反應出:在這之前,她們早就已經用「知情,但卻袖手旁觀」來加入了加害者的之中了。
而我也在閱讀《房間裡的大象》後,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

不再當自己的加害者

創傷,會在主要加害者在施加暴力的時候產生;然後,又因著加害者沒有在第一時間就不迴避地承認錯誤、給予誠摯的道歉、承擔修復關係的責任、給出「不會再犯!」的保證,創傷就會隨著時間的拉長而持續發酵,無法預期地發生變化。
然後,創傷也會因為身旁知情人士的反應,走向更為加劇/緩減的方向。以我的創傷為例,母親的置之不理也帶給我非常大的傷害,不僅僅是因為她是我所依賴的主要照顧者,更因為她是知道這種行為已經屬於家庭暴力範疇的社工。
在這樣的過程中,受害者會因為承受創傷所帶來的痛苦,出現「太痛苦了!只能選擇關閉感受。」的模式,或是進入「所以,是我應該要為這件事、為這道創傷負責?」的自我懷疑,或是「都是我的錯!是我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的!」的自我責備;這樣的內耗狀態,讓受害者會遲遲無法與自己靠近的,更無法與內在真實感受整合。
走過這條路,我發現:雖然一開始的述說經驗不盡如人意,但是當我開始為自己發聲的時候,我就不再因為沈默和忽視而被歸類為加害者了!
這是很重要!因為,我不再像主要加害者/父親一樣忽視這道創傷,也不像次要加害者/母親那樣不處理、不談論。
然而,在第一次【療癒】過後而有的「無論如何,都要與內在真實感受整合」的堅定信念,還是讓我在被創傷絞進情緒漩渦的時候,感受與外界分離的、無盡的孤獨感⋯⋯即使,我已經加入太太和女兒們的家、被她們的愛團團包圍著。
面對創傷,那代表的是:我需要完全進入這道創傷所帶來的苦楚之中,深沈地去感受自己在十歲之前就被父親侵犯、被母親拋棄的分離焦慮裡面;甚至,需要去面對「過去的自己,為了生存而封存、斷開身心連結」所造成的損傷⋯⋯在一次又一次被絞進創傷地獄的時候,又再次地因著與內在真實感受連結而獲得力量;而那些因著力量越來越強壯,於是一層一層地被更深挖開的創傷,也曾讓我冒出「有完沒完啊?」想法、感到洩氣(當然,最後還是有提起勁來繼續面對)。

創傷,沒那麼簡單。

踏上修復創傷的旅程,已經超過十年;我仍持續發現創傷所帶來的影響,例如:讓我在新的關係中無意識地成為加害者、讓我光是因為害怕被碰到舊傷口就警鈴大作⋯⋯等等。
但是,我還是想說: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為,我領悟了❶關係裡的誤解和傷害,有其不可避免的狀態,作為一個人,都需要學習「傷害了別人之後,要如何真實面對自己的錯誤,不只是為了給予對方不會再次受到傷害的承諾,也讓自己再次回到愛中,以及承擔修復關係的責任」的生命功課。
以及❷受害者也有需要承擔的責任。這裡要談的責任,不是要檢討受害者,不是要將事情的發生歸咎於受害者(例如:妳怎麼沒有保護自己?妳怎麼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而是受害者需要承受創傷所帶來的影響,並且讓自己儘量減少在沒有面對的情況下,無意識地將創傷轉嫁到其他人身上。

以上,是我整理自己的脈絡;感謝你的閱讀。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文章,歡迎追縱、訂閱本專欄喔!:)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建構與女兒們之間的親子關係」的過程中,我漸漸整理出一些重點,也在太太和女兒們的認可之下,在【療癒師的癒兒日誌】粉絲專頁裡,以「親職療癒職人」自居。 但是,不得不承認,我也還是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第一次,對女兒們做出身體層面的傷害行為,是在⋯⋯
最近,#MeToo在社群裡沸沸揚揚。 而我的思緒也跟著翻攪了起來,因為無論是受害者(在八、九歲時,被父親咬了胸口和大腿內側,並且被「在專門防治家庭暴力社工單位任職主任的母親」置之不理),或是加害者(在前一段親密關係中,曾經向對方做出肢體語言與暴力)的角色,我全部都扮演過。
從前陣子開始,我的臉書版面就被「台大經濟系系學會會長的選舉政見」的圖片蠻大幅度地佔據。 因為我的身份,我感覺到被攻擊,並且無意識地想要反擊;但是,那會進入「講出更難聽的話來傷害對方」的角色,然後陷入無止盡迴圈⋯⋯於是,我離開戰場,開啟另一個提問。 為什麼他們會公開歧視他人,並且不覺得這有什麼?
這陣子,台中市居仁國中的黃老師性侵案,在社群媒體上沸沸揚揚地蔓延著。 而這件事情,也同樣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為「身為生理女性,在八、九歲的時候,我曾經發生過〈父親咬了我的胸口和大腿內側〉的事情」,所以我總是對於類似事件的相關人等的反應和處理模式,感到好奇。
被看見,是一種被感知到的狀態,是「我是存在的」的直接證據。 而「存在」之於個體,更是一個重要且根本性的議題。因為在我長達十年的療癒師職涯裡可以發現:會讓人產生創傷的經驗,共同的核心都來自於「存在的抹煞」。
奶奶總是讓她覺得:「我應該要一次就學會、一次就做好;不然的話,我就是笨蛋,永遠學不會、永遠做不好⋯⋯」。而這個創傷,不但讓她無法專注地學習,會需要分心去擔心、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不足,更讓她錯失了許多成長的機會。
在「建構與女兒們之間的親子關係」的過程中,我漸漸整理出一些重點,也在太太和女兒們的認可之下,在【療癒師的癒兒日誌】粉絲專頁裡,以「親職療癒職人」自居。 但是,不得不承認,我也還是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第一次,對女兒們做出身體層面的傷害行為,是在⋯⋯
最近,#MeToo在社群裡沸沸揚揚。 而我的思緒也跟著翻攪了起來,因為無論是受害者(在八、九歲時,被父親咬了胸口和大腿內側,並且被「在專門防治家庭暴力社工單位任職主任的母親」置之不理),或是加害者(在前一段親密關係中,曾經向對方做出肢體語言與暴力)的角色,我全部都扮演過。
從前陣子開始,我的臉書版面就被「台大經濟系系學會會長的選舉政見」的圖片蠻大幅度地佔據。 因為我的身份,我感覺到被攻擊,並且無意識地想要反擊;但是,那會進入「講出更難聽的話來傷害對方」的角色,然後陷入無止盡迴圈⋯⋯於是,我離開戰場,開啟另一個提問。 為什麼他們會公開歧視他人,並且不覺得這有什麼?
這陣子,台中市居仁國中的黃老師性侵案,在社群媒體上沸沸揚揚地蔓延著。 而這件事情,也同樣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為「身為生理女性,在八、九歲的時候,我曾經發生過〈父親咬了我的胸口和大腿內側〉的事情」,所以我總是對於類似事件的相關人等的反應和處理模式,感到好奇。
被看見,是一種被感知到的狀態,是「我是存在的」的直接證據。 而「存在」之於個體,更是一個重要且根本性的議題。因為在我長達十年的療癒師職涯裡可以發現:會讓人產生創傷的經驗,共同的核心都來自於「存在的抹煞」。
奶奶總是讓她覺得:「我應該要一次就學會、一次就做好;不然的話,我就是笨蛋,永遠學不會、永遠做不好⋯⋯」。而這個創傷,不但讓她無法專注地學習,會需要分心去擔心、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不足,更讓她錯失了許多成長的機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在保險業務這一行,相對看到生病的案例比一般人多。 最近接連被問「類風濕性關節炎」,一位是才20幾歲的年輕妹妹,媽媽很傷心難過,我請朋友轉達務必相信安東尼飲食療法,因為在醫療靈媒的第一本書裡的第五章,就有振奮人心的療癒案例分享。 #類風濕關節炎 比較好的說法應該是「關節腫脹疾病」「關節疼痛症」或「無法
Thumbnail
🍀🍀🍀fumi老師:❤️❤️❤️ ✅一對一的技術指導是來參加復訓同學的福利,當然以新的學生為優先,剩下的機會即⚽️開放給復訓的同學🥰🥰🥰 🌸每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天賦不同,每個人也會因為自己的練習量都不同,所以,技術指導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對我而言,創辦【富美子靈氣美學】的初
Thumbnail
在經歷了幾個身份:台灣的小學老師,進出口貿易公司老闆,專欄作家,法國:餐廳owner,主廚,出版社社長,作家,和美國的餐廳顧問後,我將自己未來的數年定位在“食物療癒師”這個身份上。
Thumbnail
看起來駭人的書名確實吸引了我的目光,而原本誤以為是患者所寫下的文字,實則是一位精神科醫師曾經對患者說過的話。或許你也與我一樣感到不可置信,但連作者都很訝異當時怎麼會在諮商的時候對患者脫口而出如此刺激性的話語,但神奇的是這句看似絕對禁忌的話卻在絕望的患者身上起了作用,也讓患者卸下了心防而因此放下沈重的
Thumbnail
《醫生說我可以去死沒關係:日本王牌精神科醫師終極療癒秘訣,治好1000顆破碎的心!あなたが死にたいのは、死ぬほど頑張って生きているから》 📖 活著的人只要想著一件事就好,那就是活下去   一本充滿愛的書,一盞獻給所有「心苦人」的療癒明燈!   榮獲2021日本心理大獎「評選委員會MVP獎」!日本A
Thumbnail
當你們看見你們今生所帶來的任務、所要面對的課題,你將對你此刻所發生的一切,全然明白:「你知道為何在此,為何是這個人,為何是這件事」,都明明白白攤在眼前。肉身的你必須帶著靈魂的你前進,你們是一體的,不能有其中一個跟不上,你們會彼此等待,然後牽手,一起走向你們決定好的那個目標。
Thumbnail
摘自聖嚴法師開導108課/吳若權筆記 🌠 在靈氣的世界裡,療癒師是一個連結靈氣與個案療癒的管道。 連結的管道我們稱為「載體」,「載體」關係療癒時靈氣的能量層級,當我體驗不同的靈氣療癒師時,我發現「載體」應該是相當於電腦的容量,靈氣不會給予超乎「承載體」的能量這是確定的事實。 🐦🌈 這真的跟療癒
Thumbnail
Yoga Retreat @ Greece  I do not know who need to hear this, but here it goes When you are blessed with a responsibility as a leader, teacher, coach,
Thumbnail
以前都會覺得諮商師和療癒師都是聖人! 但是當自己走過人生的低谷,再走上療癒師這條路時,你會發現自己可以藉由過去的經驗,同理別人,自己不再會被情緒的漩渦捲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在保險業務這一行,相對看到生病的案例比一般人多。 最近接連被問「類風濕性關節炎」,一位是才20幾歲的年輕妹妹,媽媽很傷心難過,我請朋友轉達務必相信安東尼飲食療法,因為在醫療靈媒的第一本書裡的第五章,就有振奮人心的療癒案例分享。 #類風濕關節炎 比較好的說法應該是「關節腫脹疾病」「關節疼痛症」或「無法
Thumbnail
🍀🍀🍀fumi老師:❤️❤️❤️ ✅一對一的技術指導是來參加復訓同學的福利,當然以新的學生為優先,剩下的機會即⚽️開放給復訓的同學🥰🥰🥰 🌸每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天賦不同,每個人也會因為自己的練習量都不同,所以,技術指導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對我而言,創辦【富美子靈氣美學】的初
Thumbnail
在經歷了幾個身份:台灣的小學老師,進出口貿易公司老闆,專欄作家,法國:餐廳owner,主廚,出版社社長,作家,和美國的餐廳顧問後,我將自己未來的數年定位在“食物療癒師”這個身份上。
Thumbnail
看起來駭人的書名確實吸引了我的目光,而原本誤以為是患者所寫下的文字,實則是一位精神科醫師曾經對患者說過的話。或許你也與我一樣感到不可置信,但連作者都很訝異當時怎麼會在諮商的時候對患者脫口而出如此刺激性的話語,但神奇的是這句看似絕對禁忌的話卻在絕望的患者身上起了作用,也讓患者卸下了心防而因此放下沈重的
Thumbnail
《醫生說我可以去死沒關係:日本王牌精神科醫師終極療癒秘訣,治好1000顆破碎的心!あなたが死にたいのは、死ぬほど頑張って生きているから》 📖 活著的人只要想著一件事就好,那就是活下去   一本充滿愛的書,一盞獻給所有「心苦人」的療癒明燈!   榮獲2021日本心理大獎「評選委員會MVP獎」!日本A
Thumbnail
當你們看見你們今生所帶來的任務、所要面對的課題,你將對你此刻所發生的一切,全然明白:「你知道為何在此,為何是這個人,為何是這件事」,都明明白白攤在眼前。肉身的你必須帶著靈魂的你前進,你們是一體的,不能有其中一個跟不上,你們會彼此等待,然後牽手,一起走向你們決定好的那個目標。
Thumbnail
摘自聖嚴法師開導108課/吳若權筆記 🌠 在靈氣的世界裡,療癒師是一個連結靈氣與個案療癒的管道。 連結的管道我們稱為「載體」,「載體」關係療癒時靈氣的能量層級,當我體驗不同的靈氣療癒師時,我發現「載體」應該是相當於電腦的容量,靈氣不會給予超乎「承載體」的能量這是確定的事實。 🐦🌈 這真的跟療癒
Thumbnail
Yoga Retreat @ Greece  I do not know who need to hear this, but here it goes When you are blessed with a responsibility as a leader, teacher, coach,
Thumbnail
以前都會覺得諮商師和療癒師都是聖人! 但是當自己走過人生的低谷,再走上療癒師這條路時,你會發現自己可以藉由過去的經驗,同理別人,自己不再會被情緒的漩渦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