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瘋狂新聞轉載的熱炒店白飯之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幾天真的被白飯之亂的新聞洗版許久,也引起我的好奇,到底是什麼可以爭論不休?我想就個人淺見,分享我的觀點。

 

若以商品交易的觀點來看。這事件就是很直接的買賣、消費糾紛而已。消費者透過「金錢」,換取「商品」,這個商品包含了這家餐廳的服務、食物、餐具與空間使用;認為白飯所提供的量,及店家處理態度,與所自身消費不等值,造就後續消費者於網路上的餐廳評價系統上表達不滿。

 

其中,被吵得很兇的一件事,就是「免費是否等同吃到飽」。有些人會說就跟筷子、醬料、飲料免費一樣,不是讓你無限拿一樣的道理。好吧,關於免費和吃到飽這件事,我真的找了好久的資料,實際上發現根本沒有明確定義或說法。這讓我連結到公共財(public good)、私有財(Private Goods)的經濟學理論,其對哪些東西是屬於無競爭性(nonrivalrousness),而哪些應是屬無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具極大的討論,如:公共廁所、公海的魚、會員制健身房、共享汽機車、台北火車站廣場、教育。會有這些討論,意圖都是想解決公共性利益,來避免搭便車問題(Free Rider Problem)、與公地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那麼,回到熱炒店的免費白飯問題,因白飯提供是有限的前提下,某些人會表達:「吃那麼多是飯桶系嗎?別人還要不要吃啊,蝗蟲過境?原本是美德善舉,來分享給大家、大眾的優惠,以後誰敢這麼做?」。以經濟學的角度來說,NO,那群學生是有付錢的,用這樣方式獨享「商品」。和其他人並無任何關係,和公共利益無關,和你也沒有關係,就是學生為獲取私有財過程中的糾紛,所以就是與提供者間的「免費和吃到飽」定義不同罷了。

 

好的,那再來討論另外一個點,就是為何會分成兩個極化群體並進行爭論呢?

 

我們其實同屬「消費者」群體,理想上對於消費態度,應是常態分佈,就是無意見或佔在中性立場的人偏多。但開始要進行決策(YES or NO)時,群體人會往兩邊進行靠攏,所以就出現了支持學生派與支持老闆派,中間的聲音反而被消弭了。

 

這種「團體極化」的行為,為捍衛自身立場,會不斷地蒐集自身有利的證據,去對抗對方,試圖剷除異己;為了簡化腦力資源,為對方貼上標籤,而忽略個別差異。例如出現:「為現在大學生堪憂,整體品德教育出現問題、那所學店真的是可笑,丟盡臉了」,另一方「熱炒行業完全就是商人手法,為了賺錢、賺名聲胡說八道」。說真的,就學生和業者之間觀點不同罷了,學生並非如此道德淪喪,或老闆就真的那麼無良。

 

這些言論,引起了世代、行業、學歷……的激化對立之爭。我們往往都會對檯面上的公眾事務、公正人物進行個人投射,並且極端化的放大,這無可厚非。激化言論的結果,卻往往讓彼此雙方沒有「贏」,只有「輸」。

 

回到「同理」,這件事情是重要的。關於同理的概念,不是只有為他人找想,也包含對「自己」、「彼此」的想法態度、情緒反應及行為的理解與體認。

 

要反思的是,媒體做為第四權監督方,進行報導時需要審慎;還有,現在是自媒體時代,個人的發言及表態亦很重要。

 

------

好啦,就關於最近吃的新聞。我今天也有買到90元的虱目魚便當!以前在大學生時期去熱炒店也覺得菜很鹹,只想吃白飯;現在愛喝酒熱炒店應該很喜歡我。

 

文:吳景濱 心理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u心(吳景濱心理師)的沙龍
59會員
48內容數
2025/04/29
親愛的你: 「是否也曾在深夜握著手機,看著母親的來電顯示遲遲不敢接起?那些說不出口的委屈、甩不開的罪惡感,不是你不夠堅強。我們只是太早學會了懂事,卻忘了怎麼當個孩子...」   一、那些母親沒教會我們的事 1. 「透明玻璃缸」裡的愛 「妳媽也是為妳好」 多少人被這句話困
Thumbnail
2025/04/29
親愛的你: 「是否也曾在深夜握著手機,看著母親的來電顯示遲遲不敢接起?那些說不出口的委屈、甩不開的罪惡感,不是你不夠堅強。我們只是太早學會了懂事,卻忘了怎麼當個孩子...」   一、那些母親沒教會我們的事 1. 「透明玻璃缸」裡的愛 「妳媽也是為妳好」 多少人被這句話困
Thumbnail
2025/04/18
🌱 7個小練習,陪你照顧心裡的雨季 ——就像準備一把隨身小雨傘 練習1:把大願望切成小方糖 「好想快樂起來」就像對著整座山說要搬走,試試這樣做: ▸ 明天中午傳訊息給一位老朋友:「最近看到這首歌,覺得你會喜歡」 ▸ 週六下午擦完房間地板後,坐在窗邊喝熱牛奶看雲5分鐘
Thumbnail
2025/04/18
🌱 7個小練習,陪你照顧心裡的雨季 ——就像準備一把隨身小雨傘 練習1:把大願望切成小方糖 「好想快樂起來」就像對著整座山說要搬走,試試這樣做: ▸ 明天中午傳訊息給一位老朋友:「最近看到這首歌,覺得你會喜歡」 ▸ 週六下午擦完房間地板後,坐在窗邊喝熱牛奶看雲5分鐘
Thumbnail
2025/03/16
李薇(化名)發現老公出軌後,做了件奇怪的事——她開始天天穿白色連衣裙做早餐,就像老公初戀當年的打扮。這可不是什麼浪漫情懷,而是不自覺在玩「心理操控遊戲」: • 每天早上端咖啡時,她會輕聲說:「你最近臉色不好,要多休息呀」(其實在暗示:你做了虧心事)
Thumbnail
2025/03/16
李薇(化名)發現老公出軌後,做了件奇怪的事——她開始天天穿白色連衣裙做早餐,就像老公初戀當年的打扮。這可不是什麼浪漫情懷,而是不自覺在玩「心理操控遊戲」: • 每天早上端咖啡時,她會輕聲說:「你最近臉色不好,要多休息呀」(其實在暗示:你做了虧心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熱炒店內用免費白飯事件,顧客和店家對於白飯供應的認知存在重大差異,引發社會關注和討論。顧客認為可無限續碗,店家堅持免費不是無限供應,這矛盾可從心理契約角度分析。透過該事件可以理解消費者與商家之間未明確約定的默契,及其對消費行為的影響。本文從心理契約角度探討事件原因,以及行銷策略應如何調整以減少誤解。
Thumbnail
熱炒店內用免費白飯事件,顧客和店家對於白飯供應的認知存在重大差異,引發社會關注和討論。顧客認為可無限續碗,店家堅持免費不是無限供應,這矛盾可從心理契約角度分析。透過該事件可以理解消費者與商家之間未明確約定的默契,及其對消費行為的影響。本文從心理契約角度探討事件原因,以及行銷策略應如何調整以減少誤解。
Thumbnail
最近某學校的學生聚會選了一家熱炒店,因為白飯吃完了沒補,兩邊不愉快,居然鬧成重大新聞,連學校都參戰,還真的是台灣太和平。 不過有些東西還滿有趣的,主要原因在於資訊的不完整,因此要說誰對誰錯其實相當程度受限於接受到的資訊內容,老實說最好保留一點,不用說得太武斷。 不過有些比較確定的資訊倒是可以談談
Thumbnail
最近某學校的學生聚會選了一家熱炒店,因為白飯吃完了沒補,兩邊不愉快,居然鬧成重大新聞,連學校都參戰,還真的是台灣太和平。 不過有些東西還滿有趣的,主要原因在於資訊的不完整,因此要說誰對誰錯其實相當程度受限於接受到的資訊內容,老實說最好保留一點,不用說得太武斷。 不過有些比較確定的資訊倒是可以談談
Thumbnail
聽說這次的白飯之亂 是執政黨為了掩蓋抗議大遊行 而利用媒體炒作起來的 你覺得呢? 熱炒店老闆和學生的糾紛 就在於一鍋飯煮與不煮延伸出來的 我也想對這件事說說自己的想法 第一 學生把網路當成攻擊人不用負責任的武器 一個不爽 先起哄大家刷一整排一星負評 再來被學校壓來心不甘情不願的道歉 隔天在利用自
Thumbnail
聽說這次的白飯之亂 是執政黨為了掩蓋抗議大遊行 而利用媒體炒作起來的 你覺得呢? 熱炒店老闆和學生的糾紛 就在於一鍋飯煮與不煮延伸出來的 我也想對這件事說說自己的想法 第一 學生把網路當成攻擊人不用負責任的武器 一個不爽 先起哄大家刷一整排一星負評 再來被學校壓來心不甘情不願的道歉 隔天在利用自
Thumbnail
 「恁呷飽未?」原本是早年生活的人與人間親切問候語,近日卻成為網路釁戰的生氣導火線,造成最近大家遇到親友長輩時,都不好意思開口問候吃飯的事了!「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我們不是當事者,非現場目擊者,也非兩造的親友,更不想蹭熱飯或選邊站;而且篇文章的重點在公關危機的因應,無關吃飯問題,所以刻意延至議
Thumbnail
 「恁呷飽未?」原本是早年生活的人與人間親切問候語,近日卻成為網路釁戰的生氣導火線,造成最近大家遇到親友長輩時,都不好意思開口問候吃飯的事了!「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我們不是當事者,非現場目擊者,也非兩造的親友,更不想蹭熱飯或選邊站;而且篇文章的重點在公關危機的因應,無關吃飯問題,所以刻意延至議
Thumbnail
最近台灣熱門的「白飯議題」總算告一段落,各方意見在話題熱燒的當下可說是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在不同的社群平台像是臉書、PTT、Dcard等展示出不同世代之間的觀念差異,更隨著後續更多延續話題,幾乎演變成世代間的對立,這種情況其實讓人看了有些遺憾。 不過,這件原本單純的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消費糾紛」,在
Thumbnail
最近台灣熱門的「白飯議題」總算告一段落,各方意見在話題熱燒的當下可說是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在不同的社群平台像是臉書、PTT、Dcard等展示出不同世代之間的觀念差異,更隨著後續更多延續話題,幾乎演變成世代間的對立,這種情況其實讓人看了有些遺憾。 不過,這件原本單純的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消費糾紛」,在
Thumbnail
前陣子開始,社群媒體就充斥著與「白飯之亂」相關的影片和文章。 我也觀察到:會在FB上的白飯之亂相關影片和文章底下的留言的世代,多數認為「替他人著想、體諒他人的辛勞⋯⋯」是很正常的思考路徑;但是,在街訪影片裡面、訪問到一些年輕人的片段裡,可以聽到「學生只是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而已」的論點。 說實在
Thumbnail
前陣子開始,社群媒體就充斥著與「白飯之亂」相關的影片和文章。 我也觀察到:會在FB上的白飯之亂相關影片和文章底下的留言的世代,多數認為「替他人著想、體諒他人的辛勞⋯⋯」是很正常的思考路徑;但是,在街訪影片裡面、訪問到一些年輕人的片段裡,可以聽到「學生只是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而已」的論點。 說實在
Thumbnail
最近的「白飯之亂」,我試著用教育的角度來理解。 教了那麼多年的書,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感恩惜福」這件事,很多學生畢業了,最終會回來探望老師的總是那個幾個,成績大部份都不突出,有些因為行為常規還被我電得很慘,他們最終出了社會開始了解到老師的苦口婆心。 女兒讀大學前很喜歡挑剔,常常會嫌那家餐廳吃什麼不
Thumbnail
最近的「白飯之亂」,我試著用教育的角度來理解。 教了那麼多年的書,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感恩惜福」這件事,很多學生畢業了,最終會回來探望老師的總是那個幾個,成績大部份都不突出,有些因為行為常規還被我電得很慘,他們最終出了社會開始了解到老師的苦口婆心。 女兒讀大學前很喜歡挑剔,常常會嫌那家餐廳吃什麼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