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細品志怪🔷《山海經》是什麼樣的一本書?

raw-image

提到《山海經》,你覺得這是怎樣的一本書?——充滿荒誕不經的神話,記載很多獵奇的妖怪,好像很多玄幻小說中都有提到過這本書……除了這些,你對這本「上古奇書」還有更多的認識嗎?

如果曾經對這本書很好奇的話,不妨就繼續看下去吧。

促使我開始研究《山海經》,是源於我在學校開設的選修課(沒錯,現在高中已經有選修課了),實際上《山海經》並不是我的學術專業。

可怕的是,隨著我對《山海經》愈來愈了解,我也愈來愈肯定這絕對不是一本胡說八道的神話故事設定集,它確實是一部來自中國上古時期的著作,反映了先民對宇宙、對世界、對生活、對一切物的認知,它真正是一把解開上古文化的鑰匙。

身為一個古文獻研究者,生活在21世紀,我時常感覺到現代文明的傲慢。現代文明總是聲稱古代的先民蒙昧無知、迷信愚蠢、技術粗糙;但如果我們能先摒除成見,抱著同理心去研究古代文獻,往往會發現古人其實懂得比我們想像中來得多,而且比我們有智慧多了。


raw-image

現在進入正題:《山海經》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首先,書名就有問題——此書為何題為「山海經」?

第一個要釐清的是,書名之「經」並非「經典」或「經書」(classics/book)之意。書名之「經」其實是「經域」(boundary)之意,是表示丈量距離、劃定範圍的詞彙

如果要用白話翻譯「山海經」三個字,就是:「山的經域及海的經域」。此書的內容就是記載「山」的範圍到哪裡、「海」的範圍又到哪裡,簡言之,這本書要探討的就是——「世界到底有多大、而世界的盡頭又有些什麼呢?」

只要是人,就會有好奇心。我們的先民當然也不只過著工作吃飯睡覺的生活,他們對這個世界很有好奇心!他們很想知道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外面到底有些什麼?世界到底有多廣、有沒有其他的民族、各地物產又有哪些不同?——而《山海經》就是這一連串問題的解答。

或許你會想:《山海經》這本書的記載應該是胡說八道的吧!中國先民一直生活在黃土高原上,他們怎麼可能真的到海外遊歷過?至少他們不可能知道歐洲、印度、西伯利亞或美洲吧?

我認為,這真是我們現代人的思維迷障。我們一直以為人類習慣在某個地方定居,「安土重遷」,但這其實是農業文明發展前後才形成的生活形態,在此之前,人類其實是到處遷徙、四處尋找食物與水源的,人類總是善於旅行才能存活下來的。我們怎能連基本的求證精神都沒有,就認為先民絕不可能認知到全世界的全貌?(其實這也是我愈深入研究愈感到恐怖之處。)

其次,《山海經》很可能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張「世界地圖」呢!

根據傳說,《山海經》本來是一幅「世界地圖 」,而文字完全是用來解釋地圖方位及地點的,很可惜的是現在看不到這張圖了,所以也無法求證這個傳說是否屬實。

東晉時期的大詩人陶淵明獨愛《山海經》,他曾寫過〈讀山海經〉組詩,其中有言「流觀山海圖」——這真是一個絕佳的線索,很有可能在陶淵明的時代還是可以看到山海圖的。

而且,有可能是為了搭配地圖,所以此書總是先記錄某一座山,接著在下一座山出現之前,都會先冠上多少多少「里」數,好像是從上一座山到此山的距離,而行文也因此像是一種「遊記」。請看〈南山經〉開頭的記錄:

「南山經之首曰䧿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黃金。……
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腹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到,旅行者從「䧿山」出發,往東走了東三百里,抵達了「堂庭之山」;又往東走了三百八十里,抵達了「猨翼之山」。這不就像是一個旅行家真實的旅行記錄嗎?

所以我們可以推測,此書的作者群應該是「古代的探險家」們

此書作者的問題,我們就下一期接著往下講……

54會員
31內容數
厭世哲學家陪你喝茶看人生。沒有爾康也沒關係,我們一起看雪、看星星、看月亮,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