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我們準備好了嗎?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有兩則與老人有關的新聞引起我的注意1.搭電梯爆衝突 女控遭老翁持拐杖追打2.人妻斑馬線上遭小黃撞死!69歲聽障司機愧疚道歉 夫哀慟批:怎能讓這種人持續上路?我覺得這是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所要面對的問題,老人的心理是否為年輕人(社會中的其他人)所理解、高齡、甚至殘障者就業等等;高齡化社會不是僅僅只要解決長照問題就可以完勝的了。

我自己今年屆齡(65歲)退休,家有一位96歲高齡失智症的母親要照顧,同時我在職場的老闆是位85歲的老太太,對於老人家的想法有一些心得。我的母親大約在七年前被醫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患者,雖然經過這些年的罹病時光,但依然行動自如,大部分的時間可以明確表達她對事情的看法(剩下的時間則掉入自己的世界,有幻聽、幻想的狀況,需要照顧者從旁導引才能離開那個灰暗又偏執的世界)。我的老闆則非常獨立,自己一人與一個外勞住在大廈的單位中,對她的事業及社會局勢非常有想法,總是不斷想要學習新的知識。從我與這兩位女性長輩的交手經驗,她們都很不願意成為後輩的負擔,但是同時也因為年齡、體力的影響,使得她們無可避免的在最新知識、反應上落後於年輕人;但是同時她們又非常沒有耐心,似乎她們的時間很快就會用罄。這讓我想到上段那位在電梯追打年輕女生的老翁,可能因為是老翁急著關電梯門,年輕女生的態度也不甚好,造成這起糾紛,但這絕不代表老人家就該淪於社會的負擔,被年輕人所看不起。

我自己是嬰兒潮世代的台灣人,拜國內醫療產業的先進,我不論在生理或心理上都還充滿幹勁,我也很想效法我的老闆繼續工作直到撐不住為止。然而在此同時,我不僅需要持續充實我的專業知識讓我能夠跟上職場的要求,我也需要維持生理、心理的平衡、健康,讓我不致因為年輕人的不禮貌(或不經意的態度)而失掉我的風度。根據資料,台灣的老人人口在民國107年時已超過14%,如何讓健康老人仍能持續發揮價值,支持這個社會不會因為少子化而失掉勞動力,並且老人還能因為自己的經驗,成為穩定社會的力量。讓這個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得到適當的發展,更是邁向福利國家的重大一步。

    Junhun Loo
    Junhun Loo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