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 讀書會:科學哲學的典範轉移,科學真的既客觀又中立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大家好,我是菜編。Sky 讀書會再度登場,以《Science Communication | An Introduction》為參考書籍,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科學的定義」。國中課本上寫道科學研究有七步驟,順序由觀察開始,接著產生問題、文獻探討、形成假說、實驗、結果分析,最後提出結論,雖然教科書上這樣寫,但照著這個順序所產生的「結果」,就會是「科學」嗎?除此之外,大家或許都覺得科學該實事求是,既客觀又中立,但這是科學的真實樣貌嗎?

對各位來說何謂科學呢?

關於科學的哲學思辨,從實證主義開始

  在Sky 讀書會:科學傳播和科普差在哪?大眾為什麼需要懂科學?這篇文章中,我提到科學傳播分為單向 (Transmission Model),與雙向 (Transaction Model & Public Engagement) 兩種,傳播方式的不同,與人們如何定義科學有關。單向傳播致力於傳授客觀又中立的「科學事實」,真理就算換個腦袋也不會改變,科學起源於眼見為憑,實證主義 (Positivism) 和經驗主義 (Empiricism) 強調以觀察-歸納法做學問,看不到的東西不是科學,沒有累積的理論也不是。然而,被這個定義排除掉的學問,真的不是科學嗎?

1859年,法國天文學家勒維耶發現水星軌道偏移古典力學預期,面對此觀察結果,他認為可能有其他行星在水星附近,還將其命名為火神星,但時過境遷,沒有人找到勒維耶所說的火神星,反倒驗證了廣義相對論,原來沒有火神星沒關係,軌道偏離是太陽造成的。

  在上述故事中,比起古典力學丟顆蘋果就能看到重力造成的影響,廣義相對論看得讓人好怕怕,非常抽象又無法實際體驗,甚至打破以往累積的力學常識,從這個角度來看,以實證主義跟經驗主義來定義科學好像沒那麼受用。

科學的定義與科學傳播的關係 / 共演化研究隊UJ的簡報

科學的定義與科學傳播的關係 / 共演化研究隊UJ的簡報

  因此,反對經驗基礎論的批判理性主義 (Critical Rationalism) 出現,「能不能被檢驗為錯」成為科學與非科學的界線,不能接受證偽的理念稱為信仰,在有人推翻前,就暫時相信好了,是這個批判理性主義的基本信條。然而,就算可受公評,到這時世界依舊視科學客觀又中立,科學傳播還是走在單行道上。

科學駛入雙向道,理解蘊含其中的非客觀因素

  社會何時才走出科學中立的烏托邦呢?科學家也是人,作為處於社會大染缸中的人類,科學家也會受外在因素影響,例如名聲,有名氣的人說的話可信度較高,持續發表完美研究才能鞏固名氣,循環膨脹的過程,使得科學家逐漸走偏。1942年美國社會學家莫頓提出了莫頓規範,試圖以公有性、普遍性、無私利性和有條件的懷疑論維持科學的絕對客觀性:科學成果應是可共享的資源,不該被任何外在因素,包含個人私利所影響,研究者應以批判態度進行分析,也無法阻止人性的自然發展,大眾也逐漸發現科學家好像沒那麼「客觀」

2011年名聲響亮的荷蘭心理學家 Diederik Stapel,所做研究有非常獨到的假設與漂亮的實驗結果支持,卻被發現有55篇論文涉及造假,並有10本指導的學位論文使用假的研究數據。

  終於在1970年,美國科學哲學家孔恩出版了《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以兩個概念:常態科學 (Normal Science) 及典範(Paradigms) 開啟了科學革命,世界看待科學的角度將變得更為彈性。

  1. 常態科學意指那些被當作「常識」的知識,譬如早成為教科書內容的古典力學,對研究相關領域的人來說,是他們研究的地基。
  2. 典範則是立基於常態科學運行的「內容」,界定該領域合理的問題與方法,相同科學社群會採用相同的典範進行活動。

  在這個架構下,常態科學與典範皆由身處其中的人們共同建立,只要有人發現「唉!這個理解不對吧?」科學革命就要開始了!天文學家勒維耶的故事大家還記得嗎?那個年代古典力學是天文學界的常態科學,遵循奠基其上的典範,勒維耶假設水星附近應該要有顆行星,而愛因斯坦卻開始murmur,最後相對論被發表,並且成為以相對論為基礎進行研究的科學家們的「常態科學」,從此產生新的「典範」,這樣的過程被稱為典範轉移。

典範轉移並不是累積的過程,而是在變更常態的過程中,創建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新舊典範從地基就不一樣。

科學並非絕對客觀,需要大眾的參與和驗證

  既然典範轉移是科學社群共同活動的結果,那在科學進展的路上,個人重不重要?典範界定出合理的問題與方法,研究題目的成功機率與研究價值,是否也有一個評判標準,標準又是怎麼被決定的?法國哲學家拉圖爾批評當今「知識的⽣產受到脈絡與情境影響」,例如藥廠會最優先研發藥品抵抗的疾病,可能不是最致命的,而是最輕微的,使成功率與經濟因素主導了科學的發展方向,導致權威宰制科技研發,多樣性減低,人類最後可能會作繭自縛。

看奧本海默的時候,很能理解何謂科學不只是科學 / Yahoo奇摩電影戲劇

看奧本海默的時候,很能理解何謂科學不只是科學 / Yahoo奇摩電影戲劇

  會被外在因素影響的科學,解釋研究成果到底會從什麼角度?足夠客觀嗎?科學家會不會收錢亂說話?種種疑問,難免讓民眾對學者失去信心。面對這個情況,鮑爾提出了知識濾網 (Knowledge filter) 的概念,他說科學是一個會自我檢驗的系統,如同演化會篩選掉不適生存的基因,通過層層檢視留下來的知識,就會比較能夠被信任。

然而,篩選的過程太久了!

  社會厚實型科學 (Socially Robust Science) 說科學的不確定性普遍存在,發展的層次不同,會引發的爭議層次與領域也不同,整體風險評估應包含除了科學外的社會、倫理等因素,科學不再單純只是科學,而是一個更複雜、更多元的系統,以上稱為後常態科學 (Postnormal science)。從科學革命開始,人們知道科學可能會有不累積的驟變,也會受到許多外在因素的影響,這大概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乘著這個趨勢,讓觀看科學的觀點變得更加多元,科學傳播也從單向變為雙向,更強調全民參與,討論相信會越來越豐富。

科學需要大眾的一同參與

以上是本次讀書會的紀錄
這個章節有大量的科學哲學史內容,我自己唸的時候根本沒有理出一個時間線,感謝共演化研究隊的UJ,不只擔任讀書會主持人,還將複雜的歷史資訊整理得如此清楚,本文也是依照他的簡報才寫得出來,期待下次的讀書會!


其他資料來源:

  1. 勒維耶 - 把古典力學發揮到極致又為相對論提供證據的天文學家: https://foundation.nmns.edu.tw/writing/hotnews2_detail.php?gid=8&id=629


追蹤我個人的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rainhavemouth
追蹤Sky in the wall→https://www.facebook.com/skyinthewall

喜歡我的文章按讚追蹤加分享!或是斗內起來!

也能在留言處提出你的看法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政佑的沙龍
2.6K會員
188內容數
寶可夢可能是許多人的兒時回憶,但它不僅是一部卡通,裡面其實蘊含相當多的生物知識,讓我們一起從演化生物學、生態學、發育學、比較解剖學……,一起從頭到腳認識寶可夢,成為寶可夢大師吧!
陳政佑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本文討論科學傳播中風險溝通的重要性,強調情緒、信任和媒體報導等因素對公眾風險認知的影響,並提倡回應性溝通模式,透過風險評估和管理,針對公眾的擔憂進行有效溝通。
Thumbnail
2025/04/21
本文討論科學傳播中風險溝通的重要性,強調情緒、信任和媒體報導等因素對公眾風險認知的影響,並提倡回應性溝通模式,透過風險評估和管理,針對公眾的擔憂進行有效溝通。
Thumbnail
2024/11/10
這篇文章探討了科學新聞的定義及其重要性,特別是科學記者在傳播科學知識中的角色。隨著自媒體的興起,科學家能直接與公眾溝通,削弱了科學記者的傳播獨特性。然而,科學記者除了傳遞新知,還能進行深入報導、檢視科學的可靠性。文章還強調科學新聞的批判性質,及其在面對假訊息的挑戰中所需的全新思考。
Thumbnail
2024/11/10
這篇文章探討了科學新聞的定義及其重要性,特別是科學記者在傳播科學知識中的角色。隨著自媒體的興起,科學家能直接與公眾溝通,削弱了科學記者的傳播獨特性。然而,科學記者除了傳遞新知,還能進行深入報導、檢視科學的可靠性。文章還強調科學新聞的批判性質,及其在面對假訊息的挑戰中所需的全新思考。
Thumbnail
2024/07/04
這篇文章介紹了杜鵑鳥與宿主之間的軍備競賽,探討了其蛋與雛鳥的辨識方式與共演化的過程。文章著重介紹了劍橋大學的研究、研究者的背景,並參考了原始論文及專家訪談。
Thumbnail
2024/07/04
這篇文章介紹了杜鵑鳥與宿主之間的軍備競賽,探討了其蛋與雛鳥的辨識方式與共演化的過程。文章著重介紹了劍橋大學的研究、研究者的背景,並參考了原始論文及專家訪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菜編。Sky 讀書會再度登場,以《Science Communication | An Introduction》為參考書籍,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科學傳播的過程」,作為一個相對新的學門,科學傳播融合各式傳播學理論,不同理論有不同的傳播模型,發展這些模型的目的在於:釐清科學傳播的過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菜編。Sky 讀書會再度登場,以《Science Communication | An Introduction》為參考書籍,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科學傳播的過程」,作為一個相對新的學門,科學傳播融合各式傳播學理論,不同理論有不同的傳播模型,發展這些模型的目的在於:釐清科學傳播的過程。
Thumbnail
Sky讀書會再度登場,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科學的定義」。國中課本上寫道科學研究有七步驟,順序由觀察開始,接著產生問題、文獻探討、形成假說、實驗、結果分析,最後提出結論,雖然教科書上這樣寫,但照著這個順序所產生的「結果」,就是「科學」嗎?除此之外,大家或許都覺得科學既客觀又中立,但這是科學的真實樣貌嗎?
Thumbnail
Sky讀書會再度登場,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科學的定義」。國中課本上寫道科學研究有七步驟,順序由觀察開始,接著產生問題、文獻探討、形成假說、實驗、結果分析,最後提出結論,雖然教科書上這樣寫,但照著這個順序所產生的「結果」,就是「科學」嗎?除此之外,大家或許都覺得科學既客觀又中立,但這是科學的真實樣貌嗎?
Thumbnail
科學為何需要被普及?不是只有科學家需要懂科學嗎?Sky in the wall自詡為一個科學傳播平臺,科學傳播跟科普一樣嗎?Sky成員間的首次讀書會,以《Science Communication | An Introduction》為參考書籍,針對科學傳播的由來及事例進行討論!
Thumbnail
科學為何需要被普及?不是只有科學家需要懂科學嗎?Sky in the wall自詡為一個科學傳播平臺,科學傳播跟科普一樣嗎?Sky成員間的首次讀書會,以《Science Communication | An Introduction》為參考書籍,針對科學傳播的由來及事例進行討論!
Thumbnail
古典犯罪體系:眼見為憑;事出必有因;人的行為,指人的親力親為
Thumbnail
古典犯罪體系:眼見為憑;事出必有因;人的行為,指人的親力親為
Thumbnail
《這才是心理學》 「如何以科學方法理解人類行為?」作者說明研究者如何透過系統化的實徵研究、可公開重複驗證與評鑑的程序,逐步描繪出人類心智的真實面貌。
Thumbnail
《這才是心理學》 「如何以科學方法理解人類行為?」作者說明研究者如何透過系統化的實徵研究、可公開重複驗證與評鑑的程序,逐步描繪出人類心智的真實面貌。
Thumbnail
21世紀,我們早已知道科學不代表真理,科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科學研究過程中參雜太多人為影響,尤其是政治。不過科學仍是追求自然世界知識最好的工具;重點在於人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除了科學家的角色、權力的角色,也包括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該如何看待科學。
Thumbnail
21世紀,我們早已知道科學不代表真理,科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科學研究過程中參雜太多人為影響,尤其是政治。不過科學仍是追求自然世界知識最好的工具;重點在於人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除了科學家的角色、權力的角色,也包括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該如何看待科學。
Thumbnail
現代人對科學無比的信任與崇尚,甚至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已經有些偏離了科學原初的精神,成為一種迷信。 我們認為科學追求的是「事實」,也只關心事實,然而這樣只重視事實的信念,當它成為判斷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就造成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人不只會關心「事實」,也會在乎「意義」。 追尋意義可說是人深層的內在需
Thumbnail
現代人對科學無比的信任與崇尚,甚至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已經有些偏離了科學原初的精神,成為一種迷信。 我們認為科學追求的是「事實」,也只關心事實,然而這樣只重視事實的信念,當它成為判斷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就造成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人不只會關心「事實」,也會在乎「意義」。 追尋意義可說是人深層的內在需
Thumbnail
五、對科學的批判:從現象學與馬克思的角度 在這個以科學為基礎建立起的時代,常常有人會對於較無法以科學解釋的現象加以批判,中醫就是一個例子。中醫經常被批判並稱為一種「偽科學」,而批判的理由是:「西醫的體系完整且嚴謹,但中醫卻不是。」,若贊同這個理由,那我們就必須思考,神學也不是一種科學,但它卻統治與規
Thumbnail
五、對科學的批判:從現象學與馬克思的角度 在這個以科學為基礎建立起的時代,常常有人會對於較無法以科學解釋的現象加以批判,中醫就是一個例子。中醫經常被批判並稱為一種「偽科學」,而批判的理由是:「西醫的體系完整且嚴謹,但中醫卻不是。」,若贊同這個理由,那我們就必須思考,神學也不是一種科學,但它卻統治與規
Thumbnail
科學是一套工具。科學不是知識的集合,而是一套了解宇宙萬物運作的方法、程序。科學知識是暫定的,科學有可否證性、懷疑和批判精神、重複和品質控制、理論簡約、不確定性、集體性。
Thumbnail
科學是一套工具。科學不是知識的集合,而是一套了解宇宙萬物運作的方法、程序。科學知識是暫定的,科學有可否證性、懷疑和批判精神、重複和品質控制、理論簡約、不確定性、集體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