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 讀書會:科學哲學的典範轉移,科學真的既客觀又中立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大家好,我是菜編。Sky 讀書會再度登場,以《Science Communication | An Introduction》為參考書籍,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科學的定義」。國中課本上寫道科學研究有七步驟,順序由觀察開始,接著產生問題、文獻探討、形成假說、實驗、結果分析,最後提出結論,雖然教科書上這樣寫,但照著這個順序所產生的「結果」,就會是「科學」嗎?除此之外,大家或許都覺得科學該實事求是,既客觀又中立,但這是科學的真實樣貌嗎?

對各位來說何謂科學呢?

關於科學的哲學思辨,從實證主義開始

  在Sky 讀書會:科學傳播和科普差在哪?大眾為什麼需要懂科學?這篇文章中,我提到科學傳播分為單向 (Transmission Model),與雙向 (Transaction Model & Public Engagement) 兩種,傳播方式的不同,與人們如何定義科學有關。單向傳播致力於傳授客觀又中立的「科學事實」,真理就算換個腦袋也不會改變,科學起源於眼見為憑,實證主義 (Positivism) 和經驗主義 (Empiricism) 強調以觀察-歸納法做學問,看不到的東西不是科學,沒有累積的理論也不是。然而,被這個定義排除掉的學問,真的不是科學嗎?

1859年,法國天文學家勒維耶發現水星軌道偏移古典力學預期,面對此觀察結果,他認為可能有其他行星在水星附近,還將其命名為火神星,但時過境遷,沒有人找到勒維耶所說的火神星,反倒驗證了廣義相對論,原來沒有火神星沒關係,軌道偏離是太陽造成的。

  在上述故事中,比起古典力學丟顆蘋果就能看到重力造成的影響,廣義相對論看得讓人好怕怕,非常抽象又無法實際體驗,甚至打破以往累積的力學常識,從這個角度來看,以實證主義跟經驗主義來定義科學好像沒那麼受用。

科學的定義與科學傳播的關係 / 共演化研究隊UJ的簡報

科學的定義與科學傳播的關係 / 共演化研究隊UJ的簡報

  因此,反對經驗基礎論的批判理性主義 (Critical Rationalism) 出現,「能不能被檢驗為錯」成為科學與非科學的界線,不能接受證偽的理念稱為信仰,在有人推翻前,就暫時相信好了,是這個批判理性主義的基本信條。然而,就算可受公評,到這時世界依舊視科學客觀又中立,科學傳播還是走在單行道上。

科學駛入雙向道,理解蘊含其中的非客觀因素

  社會何時才走出科學中立的烏托邦呢?科學家也是人,作為處於社會大染缸中的人類,科學家也會受外在因素影響,例如名聲,有名氣的人說的話可信度較高,持續發表完美研究才能鞏固名氣,循環膨脹的過程,使得科學家逐漸走偏。1942年美國社會學家莫頓提出了莫頓規範,試圖以公有性、普遍性、無私利性和有條件的懷疑論維持科學的絕對客觀性:科學成果應是可共享的資源,不該被任何外在因素,包含個人私利所影響,研究者應以批判態度進行分析,也無法阻止人性的自然發展,大眾也逐漸發現科學家好像沒那麼「客觀」

2011年名聲響亮的荷蘭心理學家 Diederik Stapel,所做研究有非常獨到的假設與漂亮的實驗結果支持,卻被發現有55篇論文涉及造假,並有10本指導的學位論文使用假的研究數據。

  終於在1970年,美國科學哲學家孔恩出版了《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以兩個概念:常態科學 (Normal Science) 及典範(Paradigms) 開啟了科學革命,世界看待科學的角度將變得更為彈性。

  1. 常態科學意指那些被當作「常識」的知識,譬如早成為教科書內容的古典力學,對研究相關領域的人來說,是他們研究的地基。
  2. 典範則是立基於常態科學運行的「內容」,界定該領域合理的問題與方法,相同科學社群會採用相同的典範進行活動。

  在這個架構下,常態科學與典範皆由身處其中的人們共同建立,只要有人發現「唉!這個理解不對吧?」科學革命就要開始了!天文學家勒維耶的故事大家還記得嗎?那個年代古典力學是天文學界的常態科學,遵循奠基其上的典範,勒維耶假設水星附近應該要有顆行星,而愛因斯坦卻開始murmur,最後相對論被發表,並且成為以相對論為基礎進行研究的科學家們的「常態科學」,從此產生新的「典範」,這樣的過程被稱為典範轉移。

典範轉移並不是累積的過程,而是在變更常態的過程中,創建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新舊典範從地基就不一樣。

科學並非絕對客觀,需要大眾的參與和驗證

  既然典範轉移是科學社群共同活動的結果,那在科學進展的路上,個人重不重要?典範界定出合理的問題與方法,研究題目的成功機率與研究價值,是否也有一個評判標準,標準又是怎麼被決定的?法國哲學家拉圖爾批評當今「知識的⽣產受到脈絡與情境影響」,例如藥廠會最優先研發藥品抵抗的疾病,可能不是最致命的,而是最輕微的,使成功率與經濟因素主導了科學的發展方向,導致權威宰制科技研發,多樣性減低,人類最後可能會作繭自縛。

看奧本海默的時候,很能理解何謂科學不只是科學 / Yahoo奇摩電影戲劇

看奧本海默的時候,很能理解何謂科學不只是科學 / Yahoo奇摩電影戲劇

  會被外在因素影響的科學,解釋研究成果到底會從什麼角度?足夠客觀嗎?科學家會不會收錢亂說話?種種疑問,難免讓民眾對學者失去信心。面對這個情況,鮑爾提出了知識濾網 (Knowledge filter) 的概念,他說科學是一個會自我檢驗的系統,如同演化會篩選掉不適生存的基因,通過層層檢視留下來的知識,就會比較能夠被信任。

然而,篩選的過程太久了!

  社會厚實型科學 (Socially Robust Science) 說科學的不確定性普遍存在,發展的層次不同,會引發的爭議層次與領域也不同,整體風險評估應包含除了科學外的社會、倫理等因素,科學不再單純只是科學,而是一個更複雜、更多元的系統,以上稱為後常態科學 (Postnormal science)。從科學革命開始,人們知道科學可能會有不累積的驟變,也會受到許多外在因素的影響,這大概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乘著這個趨勢,讓觀看科學的觀點變得更加多元,科學傳播也從單向變為雙向,更強調全民參與,討論相信會越來越豐富。

科學需要大眾的一同參與

以上是本次讀書會的紀錄
這個章節有大量的科學哲學史內容,我自己唸的時候根本沒有理出一個時間線,感謝共演化研究隊的UJ,不只擔任讀書會主持人,還將複雜的歷史資訊整理得如此清楚,本文也是依照他的簡報才寫得出來,期待下次的讀書會!


其他資料來源:

  1. 勒維耶 - 把古典力學發揮到極致又為相對論提供證據的天文學家: https://foundation.nmns.edu.tw/writing/hotnews2_detail.php?gid=8&id=629


追蹤我個人的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rainhavemouth
追蹤Sky in the wall→https://www.facebook.com/skyinthewall

喜歡我的文章按讚追蹤加分享!或是斗內起來!

也能在留言處提出你的看法喔!

avatar-img
2.6K會員
182內容數
寶可夢可能是許多人的兒時回憶,但它不僅是一部卡通,裡面其實蘊含相當多的生物知識,讓我們一起從演化生物學、生態學、發育學、比較解剖學……,一起從頭到腳認識寶可夢,成為寶可夢大師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政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科學為何需要被普及?不是只有科學家需要懂科學嗎?Sky in the wall自詡為一個科學傳播平臺,科學傳播跟科普一樣嗎?Sky成員間的首次讀書會,以《Science Communication | An Introduction》為參考書籍,針對科學傳播的由來及事例進行討論!
我之前提到自己去中研院黃國華老師實驗室實習的過程,暑假過後,我以大專實習生的身分,繼續新竹臺北兩頭跑待了一年,後來我直接由實習生成為正職,當上「學士級研究助理」,成為中研院的學術社畜。究竟這一年做了些什麼?
大家好,我是菜編。許多動物會成群結隊,包含你我這些人類,為了在多人移動時保持順暢,我們會跟著「周遭」人的動作改變自己的行動,但人潮洶湧,哪些人影響我們最多?不久前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依照你能看得多清楚!
這篇文章主軸會在描述我的背景,還有簡述申請的歷程,讀者可以對看看自己的背景和我是否相似,如此這篇文章對你的幫助會加乘許多,但如果不太一樣,還是能參考申請過程的心得和資源,有些細項後續會再寫成文章,並於相關語句處建立超連結,可以收藏這篇文章,留待未來點進來看看有什麼更新。
大家好,我是菜編。前幾天剛從美國回來,此行是為了參加明尼蘇達大學生醫工程博士班的 Recruitment weekend,總計約16小時的飛行,加上等待登機的時間,從美國到韓國再回臺灣,幾乎耗了整天,雖然曠日廢時,卻無疑是收穫滿滿的旅程!
大家好,我是菜編。新冠疫情開始爆發已經是2019的事,剎那間全世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才將疫情控制下來,各國重新通航,旅客們紛紛出境,最近在臺北街頭常聽到字正腔圓的日語、韓語,每次都嚇我好大一跳。能達到如此成果,有賴於防疫措施,以及發揮效用的疫苗跟藥物,還有絕不可忘的,是那些在人體試驗前受試的實驗動物
科學為何需要被普及?不是只有科學家需要懂科學嗎?Sky in the wall自詡為一個科學傳播平臺,科學傳播跟科普一樣嗎?Sky成員間的首次讀書會,以《Science Communication | An Introduction》為參考書籍,針對科學傳播的由來及事例進行討論!
我之前提到自己去中研院黃國華老師實驗室實習的過程,暑假過後,我以大專實習生的身分,繼續新竹臺北兩頭跑待了一年,後來我直接由實習生成為正職,當上「學士級研究助理」,成為中研院的學術社畜。究竟這一年做了些什麼?
大家好,我是菜編。許多動物會成群結隊,包含你我這些人類,為了在多人移動時保持順暢,我們會跟著「周遭」人的動作改變自己的行動,但人潮洶湧,哪些人影響我們最多?不久前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依照你能看得多清楚!
這篇文章主軸會在描述我的背景,還有簡述申請的歷程,讀者可以對看看自己的背景和我是否相似,如此這篇文章對你的幫助會加乘許多,但如果不太一樣,還是能參考申請過程的心得和資源,有些細項後續會再寫成文章,並於相關語句處建立超連結,可以收藏這篇文章,留待未來點進來看看有什麼更新。
大家好,我是菜編。前幾天剛從美國回來,此行是為了參加明尼蘇達大學生醫工程博士班的 Recruitment weekend,總計約16小時的飛行,加上等待登機的時間,從美國到韓國再回臺灣,幾乎耗了整天,雖然曠日廢時,卻無疑是收穫滿滿的旅程!
大家好,我是菜編。新冠疫情開始爆發已經是2019的事,剎那間全世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才將疫情控制下來,各國重新通航,旅客們紛紛出境,最近在臺北街頭常聽到字正腔圓的日語、韓語,每次都嚇我好大一跳。能達到如此成果,有賴於防疫措施,以及發揮效用的疫苗跟藥物,還有絕不可忘的,是那些在人體試驗前受試的實驗動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綜觀歷史,在每個時代,都有當代認為理所當然,世人也深信不疑的科學理論。 我們現在看起來可笑的地心說,或是物體燃燒的燃素說。我們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愛因斯坦,也無法解釋很多現象。 所以科學是什麼?科學就是當代人類認為理所當然,然後會被未來推翻的東西。 就像非洲的巫術,中國的中醫。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Thumbnail
讓我們繼續討論。 科學 上面提到要知道如何分辨真假,這時科學就很重要了,因為科學是很好的思考工具。 對,科學是「工具」一點要先搞清楚,科學原本就是教會「為了更加理解上帝真理」而專科化的學問,所以不要以為科學與宗教敵對,實際上科學根本就是研究神學的工具。 還是說一點歷史故事,雖然很多人會說科學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每次說起我這個傳教工作者大學讀的是地球科學系,都會有人傻眼。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科學與宗教難道不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綜觀歷史,在每個時代,都有當代認為理所當然,世人也深信不疑的科學理論。 我們現在看起來可笑的地心說,或是物體燃燒的燃素說。我們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愛因斯坦,也無法解釋很多現象。 所以科學是什麼?科學就是當代人類認為理所當然,然後會被未來推翻的東西。 就像非洲的巫術,中國的中醫。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Thumbnail
讓我們繼續討論。 科學 上面提到要知道如何分辨真假,這時科學就很重要了,因為科學是很好的思考工具。 對,科學是「工具」一點要先搞清楚,科學原本就是教會「為了更加理解上帝真理」而專科化的學問,所以不要以為科學與宗教敵對,實際上科學根本就是研究神學的工具。 還是說一點歷史故事,雖然很多人會說科學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每次說起我這個傳教工作者大學讀的是地球科學系,都會有人傻眼。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科學與宗教難道不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