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 讀書會:科學傳播的組成要素,你我都參與其中?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大家好,我是菜編。Sky 讀書會再度登場,以《Science Communication | An Introduction》為參考書籍,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科學傳播的過程」,作為一個相對新的學門,科學傳播融合各式傳播學理論,不同理論有不同的傳播模型,發展這些模型的目的在於:釐清科學傳播的過程。重要的傳播學相關理論如Lasswell提出的5W (Who, What, Whom, What Channel, What Effect) 傳播模式,傳播者所用的方法及素材都會影響傳播成效,也依此延伸出不同的研究標的,依序為傳播者、訊息、接收者、媒介與效果,其中效果研究最為困難(畢竟人心不好懂)。不過,前述理論雖為經典,但因其視傳播為一個單向行為,有學者便提出修正意見,畢竟我們知道雙向溝通不可或缺,Oomkes 提出跨文化溝通的概念,強調個人理解和當地文化對傳播成效的影響不容忽視,傳播者與接收者要互動才會構成有效的溝通,想像若要問某個語言中沒數字的民族:「你幾歲呢?30?40?」他根本無從答起,畢竟30跟40對他來說都沒有任何意義。

怎麼樣的溝通才是有效的溝通呢?

解構科學傳播的第一步:誰參與其中?

       所以,我們要如何解構科學傳播的過程?第一個步驟,要先釐清誰是傳播者,誰是接收者,狹義來說,放送資訊的人有科學傳播者、該領域從業人員,或是科學家,而資訊接收者,則包含觀眾、顧客等,雖然二元分類聽起來很簡單,但其實超級困難,再說一次「雙向溝通很重要。」當科學進到社會,所有人其實都同時扮演著放送與接收的角色,雖然並非所有人都能真的落實,但這還是科學傳播的主要願景,因此實際上互動的關係其實複雜許多。

解構科學傳播的第二步:動機與目標

           釐清關係線後,接下來要問:傳播的動機與目標是什麼?針對這個議題,作者羅列了三個理論:規範論 (Normative view)、功能/利益論 (Instrumental View) 跟本質論(Substantive view)。規範論強調公眾參與的重要性,環境必須確保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權利獲取科學知識,並能參與科學與科技發展相關的公眾討論,利益論著眼於構築對科學社群的信任與支持,並期望依此創造經濟利益,而本質論,則認為科學應以改善人類的生活為重,且將常民專家的經驗納入公眾決議的過程,內容廣包醫療照護、食安及氣候變遷等,不管是學者,或是民眾,都有機會在科學傳播的過程中影響政策走向。

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跟影響未來

解構科學傳播的第三步:被傳播的內容

          最後一步,在傳播過程中,當然最重要的還有那些「被傳播」的科學與科技內容,在讀書會中,我們提到:科學或是現代形上學的基礎,我們相信科學,科學也同時塑造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在學術社群中,使用數字來進行描述相當日常且直觀,但試想若有天醫生跟你說,痊癒的可能性高達95%,你會不會心生疑惑:「醫生你幹嘛不說100% ?」除此之外,判斷哪些內容值得被傳播,也受到文化、個人價值觀等因素影響。因此在傳播科學成果與知識時,我們需要調整詞彙,讓大眾理解所見的資訊可信,並且對生活與未來發展有益,但同時也要讓他們知道,科學有其不確定性,如果有其他證據,未來的某天可以進行修改,同理,依照目前研究成果所制定的政策未來也可以修改,他們也能依照個人價值觀的選擇,主動參與傳播的過程,這便是科學傳播的要務。

一起來參與討論吧!

我們都身處其中,共同討論也共同改變

          以上就是在科學傳播過程中,幾個重要的分項,各位覺得怎麼做才能有效得傳播科學呢?在這個學門出現前,傳播學發展歷史早已淵遠流長,其他理論諸如符號學、現象學、社會文化和批判理論等,太多我就不一一贅述,在不同狀況跟目的下,我們會需要不同的邏輯與媒材,就像參加酒局,跟追求醉意的人共飲,只需買高濃度的威士忌,無須在意品質與風味,但若是品酒的場合,攜帶講得出味道的酒,慢慢品嘗與討論,便是基本的禮貌。在第58屆金鐘獎中,新科視后蔡淑臻說:「演員是故事的載體。」在科學傳播中,載體可以是學者,也可以是受眾,我們互相拋丟資訊,發展出健全的資訊流通管道與討論環境,才能讓研究成果深入生活,進而影響生活。



追蹤我個人的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rainhavemouth
追蹤Sky in the wall→https://www.facebook.com/skyinthewall

喜歡我的文章按讚追蹤加分享!或是斗內起來!

也能在留言處提出你的看法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政佑的沙龍
2.6K會員
188內容數
寶可夢可能是許多人的兒時回憶,但它不僅是一部卡通,裡面其實蘊含相當多的生物知識,讓我們一起從演化生物學、生態學、發育學、比較解剖學……,一起從頭到腳認識寶可夢,成為寶可夢大師吧!
陳政佑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本文討論科學傳播中風險溝通的重要性,強調情緒、信任和媒體報導等因素對公眾風險認知的影響,並提倡回應性溝通模式,透過風險評估和管理,針對公眾的擔憂進行有效溝通。
Thumbnail
2025/04/21
本文討論科學傳播中風險溝通的重要性,強調情緒、信任和媒體報導等因素對公眾風險認知的影響,並提倡回應性溝通模式,透過風險評估和管理,針對公眾的擔憂進行有效溝通。
Thumbnail
2024/11/10
這篇文章探討了科學新聞的定義及其重要性,特別是科學記者在傳播科學知識中的角色。隨著自媒體的興起,科學家能直接與公眾溝通,削弱了科學記者的傳播獨特性。然而,科學記者除了傳遞新知,還能進行深入報導、檢視科學的可靠性。文章還強調科學新聞的批判性質,及其在面對假訊息的挑戰中所需的全新思考。
Thumbnail
2024/11/10
這篇文章探討了科學新聞的定義及其重要性,特別是科學記者在傳播科學知識中的角色。隨著自媒體的興起,科學家能直接與公眾溝通,削弱了科學記者的傳播獨特性。然而,科學記者除了傳遞新知,還能進行深入報導、檢視科學的可靠性。文章還強調科學新聞的批判性質,及其在面對假訊息的挑戰中所需的全新思考。
Thumbnail
2024/07/04
這篇文章介紹了杜鵑鳥與宿主之間的軍備競賽,探討了其蛋與雛鳥的辨識方式與共演化的過程。文章著重介紹了劍橋大學的研究、研究者的背景,並參考了原始論文及專家訪談。
Thumbnail
2024/07/04
這篇文章介紹了杜鵑鳥與宿主之間的軍備競賽,探討了其蛋與雛鳥的辨識方式與共演化的過程。文章著重介紹了劍橋大學的研究、研究者的背景,並參考了原始論文及專家訪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菜編。Sky 讀書會再度登場,以《Science Communication | An Introduction》為參考書籍,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科學傳播的過程」,作為一個相對新的學門,科學傳播融合各式傳播學理論,不同理論有不同的傳播模型,發展這些模型的目的在於:釐清科學傳播的過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菜編。Sky 讀書會再度登場,以《Science Communication | An Introduction》為參考書籍,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科學傳播的過程」,作為一個相對新的學門,科學傳播融合各式傳播學理論,不同理論有不同的傳播模型,發展這些模型的目的在於:釐清科學傳播的過程。
Thumbnail
Sky讀書會再度登場,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科學的定義」。國中課本上寫道科學研究有七步驟,順序由觀察開始,接著產生問題、文獻探討、形成假說、實驗、結果分析,最後提出結論,雖然教科書上這樣寫,但照著這個順序所產生的「結果」,就是「科學」嗎?除此之外,大家或許都覺得科學既客觀又中立,但這是科學的真實樣貌嗎?
Thumbnail
Sky讀書會再度登場,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科學的定義」。國中課本上寫道科學研究有七步驟,順序由觀察開始,接著產生問題、文獻探討、形成假說、實驗、結果分析,最後提出結論,雖然教科書上這樣寫,但照著這個順序所產生的「結果」,就是「科學」嗎?除此之外,大家或許都覺得科學既客觀又中立,但這是科學的真實樣貌嗎?
Thumbnail
科學為何需要被普及?不是只有科學家需要懂科學嗎?Sky in the wall自詡為一個科學傳播平臺,科學傳播跟科普一樣嗎?Sky成員間的首次讀書會,以《Science Communication | An Introduction》為參考書籍,針對科學傳播的由來及事例進行討論!
Thumbnail
科學為何需要被普及?不是只有科學家需要懂科學嗎?Sky in the wall自詡為一個科學傳播平臺,科學傳播跟科普一樣嗎?Sky成員間的首次讀書會,以《Science Communication | An Introduction》為參考書籍,針對科學傳播的由來及事例進行討論!
Thumbnail
7. 人一生當中會學會超過 5,000 個詞彙,但在日常生活中只會使用 500 個左右,所以除了擴充常用詞彙外,就是以語言的藝術,擅用有限詞彙。 8. 你腦袋中有一幅圖像。若你能透過語言、肢體、聲音的描繪與傳遞,讓對方腦袋中有一幅接近、相似的圖像,那就是溝通成功。而當對方具體理解你的圖像,你就有機會
Thumbnail
7. 人一生當中會學會超過 5,000 個詞彙,但在日常生活中只會使用 500 個左右,所以除了擴充常用詞彙外,就是以語言的藝術,擅用有限詞彙。 8. 你腦袋中有一幅圖像。若你能透過語言、肢體、聲音的描繪與傳遞,讓對方腦袋中有一幅接近、相似的圖像,那就是溝通成功。而當對方具體理解你的圖像,你就有機會
Thumbnail
日期:2022.07.27 作者:FAHAHA|翁順法 大部分情境的表達可以歸類成三種目的:溝通、說明、說服,而這三類又可以濃縮成文中這張表達核心模型。 表達核心模型分成兩階段、六步驟。首先,我們要先透過釐清目的、分析聽眾、發想組織內容來建立表達橋樑,接著依序破解聽眾不想聽、聽不懂、記不住的三大阻礙
Thumbnail
日期:2022.07.27 作者:FAHAHA|翁順法 大部分情境的表達可以歸類成三種目的:溝通、說明、說服,而這三類又可以濃縮成文中這張表達核心模型。 表達核心模型分成兩階段、六步驟。首先,我們要先透過釐清目的、分析聽眾、發想組織內容來建立表達橋樑,接著依序破解聽眾不想聽、聽不懂、記不住的三大阻礙
Thumbnail
知識工作者藉由內容輸出吸引認同的人、累積影響力,進而知識變現,相信一定希望將產出內容盡可能的傳播出去,最好要能成為經典、流傳越久越好。​ 這該如何做到呢?也許因伊隆.馬斯克而紅的「第一性原理」能夠給我們一些提示,也能解釋為何會有這麼多關於輸出、出書、教學的建議。​
Thumbnail
知識工作者藉由內容輸出吸引認同的人、累積影響力,進而知識變現,相信一定希望將產出內容盡可能的傳播出去,最好要能成為經典、流傳越久越好。​ 這該如何做到呢?也許因伊隆.馬斯克而紅的「第一性原理」能夠給我們一些提示,也能解釋為何會有這麼多關於輸出、出書、教學的建議。​
Thumbnail
利用語言與他人溝通似乎是我們認為再平常不過的行為,但從課堂上可以知道,每個人的腦區分布不同,而在維尼克區負責「理解」,布羅卡區負責「產生有文法的語言」,所以可以知道這兩個腦區讓我們可以用語言產生文化,並且與他人有來有往的溝通。
Thumbnail
利用語言與他人溝通似乎是我們認為再平常不過的行為,但從課堂上可以知道,每個人的腦區分布不同,而在維尼克區負責「理解」,布羅卡區負責「產生有文法的語言」,所以可以知道這兩個腦區讓我們可以用語言產生文化,並且與他人有來有往的溝通。
Thumbnail
當我們說到「科普」時,一般人會有哪些反應呢?說實話,大多的人是避而遠之。但這樣就很奇怪,畢竟我們做科普的目的就是希望一般人能夠理解這些知識,但我們所要接觸的一般人卻連碰也不碰。給予方與接受方之間產生了極大的斷層,科普書最終淪為泛科學圈之間的交流媒介,造成結果與原本的目標相矛盾的情形,到底該怎麼辦?
Thumbnail
當我們說到「科普」時,一般人會有哪些反應呢?說實話,大多的人是避而遠之。但這樣就很奇怪,畢竟我們做科普的目的就是希望一般人能夠理解這些知識,但我們所要接觸的一般人卻連碰也不碰。給予方與接受方之間產生了極大的斷層,科普書最終淪為泛科學圈之間的交流媒介,造成結果與原本的目標相矛盾的情形,到底該怎麼辦?
Thumbnail
美國的最初傳播學會是由一群修辭專家發起的,講者認為傳播是由修辭脫胎換骨而來的。   修辭傳播學簡單講-分析某個視野與評價跟公共領域的關係。   一、修辭學研究取向與主流研究取向的分歧  「怎樣」與「什麼」- how vs what : 預先框架了「什麼」才來探討。    「過程」與 「結
Thumbnail
美國的最初傳播學會是由一群修辭專家發起的,講者認為傳播是由修辭脫胎換骨而來的。   修辭傳播學簡單講-分析某個視野與評價跟公共領域的關係。   一、修辭學研究取向與主流研究取向的分歧  「怎樣」與「什麼」- how vs what : 預先框架了「什麼」才來探討。    「過程」與 「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