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的溝通才是有效的溝通呢?
釐清關係線後,接下來要問:傳播的動機與目標是什麼?針對這個議題,作者羅列了三個理論:規範論 (Normative view)、功能/利益論 (Instrumental View) 跟本質論(Substantive view)。規範論強調公眾參與的重要性,環境必須確保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權利獲取科學知識,並能參與科學與科技發展相關的公眾討論,利益論著眼於構築對科學社群的信任與支持,並期望依此創造經濟利益,而本質論,則認為科學應以改善人類的生活為重,且將常民專家的經驗納入公眾決議的過程,內容廣包醫療照護、食安及氣候變遷等,不管是學者,或是民眾,都有機會在科學傳播的過程中影響政策走向。
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跟影響未來
最後一步,在傳播過程中,當然最重要的還有那些「被傳播」的科學與科技內容,在讀書會中,我們提到:科學或是現代形上學的基礎,我們相信科學,科學也同時塑造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在學術社群中,使用數字來進行描述相當日常且直觀,但試想若有天醫生跟你說,痊癒的可能性高達95%,你會不會心生疑惑:「醫生你幹嘛不說100% ?」除此之外,判斷哪些內容值得被傳播,也受到文化、個人價值觀等因素影響。因此在傳播科學成果與知識時,我們需要調整詞彙,讓大眾理解所見的資訊可信,並且對生活與未來發展有益,但同時也要讓他們知道,科學有其不確定性,如果有其他證據,未來的某天可以進行修改,同理,依照目前研究成果所制定的政策未來也可以修改,他們也能依照個人價值觀的選擇,主動參與傳播的過程,這便是科學傳播的要務。
一起來參與討論吧!
以上就是在科學傳播過程中,幾個重要的分項,各位覺得怎麼做才能有效得傳播科學呢?在這個學門出現前,傳播學發展歷史早已淵遠流長,其他理論諸如符號學、現象學、社會文化和批判理論等,太多我就不一一贅述,在不同狀況跟目的下,我們會需要不同的邏輯與媒材,就像參加酒局,跟追求醉意的人共飲,只需買高濃度的威士忌,無須在意品質與風味,但若是品酒的場合,攜帶講得出味道的酒,慢慢品嘗與討論,便是基本的禮貌。在第58屆金鐘獎中,新科視后蔡淑臻說:「演員是故事的載體。」在科學傳播中,載體可以是學者,也可以是受眾,我們互相拋丟資訊,發展出健全的資訊流通管道與討論環境,才能讓研究成果深入生活,進而影響生活。
追蹤我個人的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rainhavemouth
追蹤Sky in the wall→https://www.facebook.com/skyinthewall
也能在留言處提出你的看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