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菜編。Sky 讀書會再度登場,以《Science Communication | An Introduction》為參考書籍,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科學新聞」。對大家來說,什麼是科學新聞呢?是在不同粉專上看到的科普文章,是媒體轉載的科技創新,還是在學術期刊上架的訪談內容?科學新聞又是否有固定格式,是否有時效性跟必須完成的使命?
科學新聞起源於能廣泛分享知識的期望,希望由科學記者填補科學家與群眾疏離的空白,自1990年代開始,最初形式近似於現在的科普文章,內容旨在將新奇的科學發現翻譯給一般群眾,而隨著時間推進,支持科學美好前景,以及質疑科學家的動機與政治目標,成為在科學新聞內容走向上兩個互相交替的主軸,影響了當時人們能接收到內容的角度。直到近代,因為自媒體的興盛,科學家有辦法自行在網路上發布資訊,群眾獲取知識的能力與方便性也大幅提升,弱化了科學記者做為科學內容傳播者的獨特地位。
但科學記者還是重要的吧!
科學新聞能報導的領域範圍橫跨自然與人文科學,內容涵蓋科學成就、科學過程、科學探索與困難,秉持著「結論需基於證據,證據應公開,⼀切皆可質疑」的核心理念,是我認為與科普差異最大之處,也是科學新聞與科學記者最大的價值。一般的科普文章多側重於介紹科學成果,有些或許是熱騰騰的新發表,但並不會提醒讀者這個結果有機會被推翻,而具備此類內容的科學新聞,也才真正有科學傳播的能力。
當我們提及科學新聞,在腦中的第一個想像,應該是描述性的資訊型科學新聞,功能與其他類型的新聞相似,著重於讓大眾了解當前最新的資訊,而包含更多資訊的解釋型科學新聞和調查型科學新聞,則分別會對科學成果做更深入的解釋,或是具備檢視科學是否存在利益衝突,並質疑科學可靠程度的功能,後兩者我認為是現在臺灣科學新聞相對較缺乏的內容,但是相當重要。
除卻單純散播科學新知的功能外,科學記者在撰寫報導期間,所扮演的角色便會包含議題設定者、公民教育者、調查者、監察者,甚至是能連結科學家與公眾的召集人,諸如此類多樣化的工作內容,我想也是科學記者會成為一個特殊職位,需要特別訓練,也是有些大學會成立相關學程的原因(我最近也在想要不要來去修個相關的課哈哈)。
基於科學新聞的批判性質,產出的內容便會有別於傳統新聞所強調平衡報導,避免為平衡而平衡,以超越平衡報導?衛報的氣候變遷⽤語調整這篇文章為例,若為了平衡報導而將科學家拆成贊成與反對兩陣營,就無法呈現科學家對氣候變遷其實具有高度共識的事實,也因此面對這樣的題目,應採取由記者更深入詮釋的方式,才有助於呈現出真實的現況。另外,科學新聞也具有全文禁止上網期限的限制,減少記者們為了搶快而未深入撰寫報導的機會,得以產出較為完整的內容。
總而言之,科學新聞作為一個新聞種類,有它獨特的地方,在這個領域中,參與的不只有科學新聞記者,還有科學家與閱聽觀眾,不同國家間,因為文化差異,報導的方式與著重的內容會有所不同,在全民都可發布內容的現代,觀眾有更多管道可以分享自己的心得與意見,增加了雙向溝通的機會,不過在這個情況下,假訊息也變得更容易傳播,也成為一個科學傳播必須面對的巨大課題。
追蹤我個人的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rainhavemouth
追蹤Sky in the wall→https://www.facebook.com/skyinthewall
喜歡我的文章按讚追蹤加分享!或是斗內起來!
也能在留言處提出你的看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