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 讀書會:科學傳播和科普差在哪?大眾為什麼需要懂科學?

Sky 讀書會:科學傳播和科普差在哪?大眾為什麼需要懂科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大家好,我是菜編。「讓我們來跟大家科普一下。」近年來,這句話被用到爛掉,連非科學的說文解字,也錯誤挪用來個「科普」。然而,科學為何需要被普及?不是只有科學家需要懂科學嗎?Sky in the wall自詡為一個科學傳播平臺,科學傳播跟科普一樣嗎?Sky成員間的首次讀書會,以《Science Communication | An Introduction》為參考書籍,針對科學傳播的由來及事例進行討論!

科學傳播是什麼?為什麼重要?

  Science Communication 在臺灣被翻譯成科學傳播,到現在還是很新的概念,而雖然 Communication(溝通)是雙向的詞,但追溯到1960年代,最初讓知識從學界向外傳播的主旨,卻是想讓大眾認識科學(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PUS),以單向講述事實,雖然概念類似1825年法拉第先生在聖誕演說時草創的科學普及(Popular Science),都會將艱澀難懂的科學知識教授給大眾,但PUS不只會講科學好的一面,也會提到技術可能帶來的風險,例如瑞秋.卡森的著作《寂靜的春天》,即是一部向大眾描述殺蟲劑對生態環境危害的經典之作。從這之後,科學家是不是太好為人師?讓學術圈外的人理解科學,能對世界帶來什麼改變?以上的疑慮、學界與非學界間的關係便逐漸產生變化。

科學傳播中雙向溝通是重要的

科學傳播中雙向溝通是重要的

  隨著科學及科技發展,有些技術也逐漸影響到生活,例如基因編輯和近期興起的AI議題,因此從1990年代開始,社會開始重視強調雙向互動的公眾參與科學(Public Engagement of Science, PES),傳播過程中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要引導思考。由學界向大眾解釋原理,對有風險的部分,民眾可以提供自已的意見,變得更有批判性,也才有可能影響到政策制定的方向,舉例來說:隨著AI技術的發展,將來如何進行管制是個很重要的議題,但制定政策的人並非都有程式背景,因此從現在開始傳播相關知識,將可能的風險解釋清楚,培養出對社會的病識感,理解政策的改變並非只是條文的改變,影響範圍可能更大,將來需要的時候,才可能具備足夠的知識進行決斷。

科學傳播者的貢獻,英國有撿屍車?

  這場讀書會主持人是畢業於愛丁堡大學科學傳播學程的碩士,他分享科學傳播專業的學生畢業後,除了可以成為創作者,產出科學相關內容,也能做科學傳播研究,還有機會成為政府幕僚,轉譯最新的研究成果,參與擬定政策,如發展科學傳播較久的英國,政府為了減輕急診室跟健保負擔,會派「撿屍車」把路邊喝醉的人接上車休息,甚至打點滴,讓他們恢復意識後才能離開,這就是科學傳播者的貢獻,由此減少因酒醉而突發的緊急醫療問題,像跌倒撞破頭。

  除此之外,他也提到舉辦類似公聽會及工作坊等活動的重要性,配合實務專業者的參與,才有可能擬定出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法,以開闢新路為例,除了由交通專業學者參與,也需要收集在地民眾的體感經驗,哪裡多一條路對他們的生活有幫助,哪裡的路拓寬後,不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他們可能是最清楚的人。

關於科學傳播,臺灣走到哪裡?

  臺灣在雙向的科學傳播方面的發展還很少,目前主要發展的都在科普層面居多,但就算只做單向傳播,以對研究有利的角度來說,因為經費多來自國科會,讓社會大眾理解科學家到底在幹嘛,說服他們我們正在做有意義的事,我相信對經費取用的質疑會少許多。大學社會責任(USR)是一個強制大學教授要分享自己研究的工作項目,但對學者來說,研究工作已經讓人分身乏術,而且若是原意被媒體曲解,甚至可能打擊到自己信譽,以上的壓力及對傳播管道的不信任,可能導致他們對這件事興致缺缺,如果臺灣有更多科學傳播者就好了,能協助學者們對大眾進行發表!Sky會持續在這條路上努力,這邊也推薦給各位:SMC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他們做得非常好。最後,要期待下次的讀書會喔~

  文末幫自己做個廣告:如果你正因USR而苦惱,或是想分享自己的研究給社會大眾,卻不知如何下筆,我可以幫忙喔! 詳情請見粉專貼文:https://www.facebook.com/brainhavemouth/posts/pfbid0f64dUDAJBzyobwUBwhfEGrvutFV6CG5iArgR6FnUKKyFmnuxxuzQShjL3pw6YSJLl


追蹤我個人的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rainhavemouth
追蹤Sky in the wallhttps://www.facebook.com/skyinthewall

喜歡我的文章按讚追蹤加分享!或是斗內起來!

也能在留言處提出你的看法喔!

avatar-img
陳政佑的沙龍
2.6K會員
185內容數
寶可夢可能是許多人的兒時回憶,但它不僅是一部卡通,裡面其實蘊含相當多的生物知識,讓我們一起從演化生物學、生態學、發育學、比較解剖學……,一起從頭到腳認識寶可夢,成為寶可夢大師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陳政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之前提到自己去中研院黃國華老師實驗室實習的過程,暑假過後,我以大專實習生的身分,繼續新竹臺北兩頭跑待了一年,後來我直接由實習生成為正職,當上「學士級研究助理」,成為中研院的學術社畜。究竟這一年做了些什麼?
大家好,我是菜編。許多動物會成群結隊,包含你我這些人類,為了在多人移動時保持順暢,我們會跟著「周遭」人的動作改變自己的行動,但人潮洶湧,哪些人影響我們最多?不久前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依照你能看得多清楚!
這篇文章主軸會在描述我的背景,還有簡述申請的歷程,讀者可以對看看自己的背景和我是否相似,如此這篇文章對你的幫助會加乘許多,但如果不太一樣,還是能參考申請過程的心得和資源,有些細項後續會再寫成文章,並於相關語句處建立超連結,可以收藏這篇文章,留待未來點進來看看有什麼更新。
大家好,我是菜編。前幾天剛從美國回來,此行是為了參加明尼蘇達大學生醫工程博士班的 Recruitment weekend,總計約16小時的飛行,加上等待登機的時間,從美國到韓國再回臺灣,幾乎耗了整天,雖然曠日廢時,卻無疑是收穫滿滿的旅程!
大家好,我是菜編。新冠疫情開始爆發已經是2019的事,剎那間全世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才將疫情控制下來,各國重新通航,旅客們紛紛出境,最近在臺北街頭常聽到字正腔圓的日語、韓語,每次都嚇我好大一跳。能達到如此成果,有賴於防疫措施,以及發揮效用的疫苗跟藥物,還有絕不可忘的,是那些在人體試驗前受試的實驗動物
大家好,我是菜編。社交行為(Social behavior)指的是同種動物間的互動過程,想研究這種行為,科學家可以使用真實的動物夥伴、影片,抑或是模仿真實動物移動軌跡的虛擬黑點來進行實驗,然而真的動物無法控制,導致行為實驗執行困難,影片因為只能重複播放,動物很快就會失去興趣,而黑點,顯然缺乏真實的視
我之前提到自己去中研院黃國華老師實驗室實習的過程,暑假過後,我以大專實習生的身分,繼續新竹臺北兩頭跑待了一年,後來我直接由實習生成為正職,當上「學士級研究助理」,成為中研院的學術社畜。究竟這一年做了些什麼?
大家好,我是菜編。許多動物會成群結隊,包含你我這些人類,為了在多人移動時保持順暢,我們會跟著「周遭」人的動作改變自己的行動,但人潮洶湧,哪些人影響我們最多?不久前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依照你能看得多清楚!
這篇文章主軸會在描述我的背景,還有簡述申請的歷程,讀者可以對看看自己的背景和我是否相似,如此這篇文章對你的幫助會加乘許多,但如果不太一樣,還是能參考申請過程的心得和資源,有些細項後續會再寫成文章,並於相關語句處建立超連結,可以收藏這篇文章,留待未來點進來看看有什麼更新。
大家好,我是菜編。前幾天剛從美國回來,此行是為了參加明尼蘇達大學生醫工程博士班的 Recruitment weekend,總計約16小時的飛行,加上等待登機的時間,從美國到韓國再回臺灣,幾乎耗了整天,雖然曠日廢時,卻無疑是收穫滿滿的旅程!
大家好,我是菜編。新冠疫情開始爆發已經是2019的事,剎那間全世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才將疫情控制下來,各國重新通航,旅客們紛紛出境,最近在臺北街頭常聽到字正腔圓的日語、韓語,每次都嚇我好大一跳。能達到如此成果,有賴於防疫措施,以及發揮效用的疫苗跟藥物,還有絕不可忘的,是那些在人體試驗前受試的實驗動物
大家好,我是菜編。社交行為(Social behavior)指的是同種動物間的互動過程,想研究這種行為,科學家可以使用真實的動物夥伴、影片,抑或是模仿真實動物移動軌跡的虛擬黑點來進行實驗,然而真的動物無法控制,導致行為實驗執行困難,影片因為只能重複播放,動物很快就會失去興趣,而黑點,顯然缺乏真實的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