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多人、養成」日本偶像年產值千億的秘密

2023/08/0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大家好我是萊丘
今天我們來聊聊日本的偶像產業
看看究竟這個4000億日圓年產值的行業厲害在哪裡
觀眾的眼球又是如何被吸引


泡沫經濟後的明燈

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後,民間消費趨於保守。再加上高齡少子化的雙重夾擊,80年代精彩浮誇的生活模式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簡約生活以及節約消費的觀念,甚至連綜藝節目都常常製作「1萬日圓過一個月」、「超市求生指南」等等的專題內容。

曾經在70-80年代初期大為流行的「山口百惠」、「松田聖子」模式,也就是「甜美清純型的歌手」藉由歌唱比賽或出單曲的形式出道>積極上電視節目>出演電影或廣告的方式,在日本社會的消費型態以及集體嗜好改變後,效果也慢慢疲乏。

但就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期,有個堪稱鬼才的製作人,準備為日本的偶像產業注射強心針,藥效直到今天都還有效,他就是秋元康。

秋元康

秋元康

秋元康的「創舉」

或許你比較少在follow日本偶像,但你一定多少聽過AKB48還有像是乃木板46等偶像團體,那麼究竟這些頂級偶像團體的幕後推手是誰?沒錯,就是秋元康。

早在推出AKB48之前,1985年,秋元康就擔任過女子偶像團體「小貓俱樂部」的製作人,像是知名歌手「工藤靜香」aka 木村拓哉太太,就是從小貓俱樂部出道的。小貓俱樂部的推出可以說是日本偶像文化劃時代的創舉。為了擺脫傳統明星高不可攀的形象,拉近觀眾與偶像們的距離,秋元康提供了觀眾們耳目一新的選擇,他首創:

  1. 以純素人的方式,讓具備鄰家女孩特質的女生們上節目,只要通過一個「找尋偶像」企劃的關卡,就可以成為小貓的成員,不同以往想要出道的藝人需要經過嚴格訓練與包裝,以「完美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
  2. 年輕&多人:除了具備清秀特質之外,小貓俱樂部當時成員大部分都是現役女高中生,而且跟一般的偶像團體人數不一樣,在成團的選拔賽就錄取了十一人,後來團員人數直線上升到五十位,可以組兩支職棒隊了XD
  3. 見證偶像的「養成」:因為「素人」以及「年輕」的關係,節目與觀眾一開始不會太苛求團員們在舞台上表現要十全十美,反而是在表演過程中的怯場、犯錯,更可以讓觀眾體驗更加真實與親切的感覺,並發自內心為了年輕的偶像們加油、應援。
小貓俱樂部合影

小貓俱樂部合影

所以這種新型態的偶像,重點就在於「養成」

當你關注的偶像從默默無名的練習生慢慢成長,在歷經了淚水與挫折後,最後站上大舞台發光發熱,這種勵志鼓舞的能量也會讓身為觀眾的我們對生活重燃希望,同時也會覺得我們對偶像的「付出與關注」有了回報。

最後雖然在成團兩年半後,小貓俱樂部就因為人員頻繁更換還有一些新聞事件宣告解散,但此時偶像團體的運作雛形卻也已經確立下來。

偶像模式的成功因素

讓我們試著用科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套偶像生產模式為何會成功

  1. 新鮮與真實帶入感:

當時主流的電視節目是以精緻包裝的方式呈現,竟然會有節目讓一群女學生在台上唱唱跳跳,完全刷新了觀眾的三觀。
除此之外,觀眾還能夠在節目上看到偶像的悲歡喜樂的各種情緒,這種真實的感受對當時的觀眾來說也是前所未有的。

  1. 訴諸情感的陪伴與親切感:

"鄰家女孩"或"素人"的形象,讓偶像變得更為親近和真實。
這種形象容易喚起觀眾的保護和愛護之情,同時也提供了一種參與感,使觀眾覺得他們的投入和支持能夠對偶像產生直接的影響。

  1. 精神的付出與回饋:

當我們每個禮拜在電視前關心舞台上的偶像,其實在內心之中我們也覺得自己在「付出」關心。
而每當偶像有了進步跟表現,我們的大腦就會感知到正向回饋的訊息,就在此時,完整的多巴胺正回饋也跟著完成,所以素人選秀節目厲害的地方就在於,節目組會利用這種付出回饋的機制,讓觀眾的大腦沈醉在跟偶像一起成長的美好感覺中。

偶像生產流水線

時間快轉來到21世紀的現在,當年創新的偶像模式已經發展為成熟的偶像產業鏈。根據Statista的報告,日本偶像經濟的年產值在2017年就超過了3000億日圓,而今年(2023年)預計將突破4000億。

這個在經濟不景氣的時代,如何逆流而上,創造出如此驚人的經濟效益?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1. CD「貨幣化」:
    如果想要直接支持心愛的偶像,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透過購買CD的方式來進行。但CD除了本身的收聽跟收藏性質外,還扮演了貨幣的功能。
    舉例來說,偶像事務所舉辦的握手會,除了買門票之外,有時候也是要透過買CD才換得到。甚至就連團體內應該推派誰錄製新單曲的粉絲票選活動,粉絲也可以透過買CD的方式來取得投票權,買越多CD票數就越多。
    這種將CD貨幣化的行為不僅可以為事務所帶來超量的營收,也可以幫助偶像團體在音樂排行榜上有更好的成績,可以說是一箭雙鵰。
  2. 「限量」和「隨機性」產品:
    限量總是殘酷的,有些偶像周邊或限定版CD只能在表演現場,以及所謂的劇場live house才能買到,因此就會增加粉絲前往現場朝聖的動力。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隨機性」的商品,例如像附在專輯當中的偶像拍立得照片,又叫做生寫真,每一張CD裡面出現的會是不同的偶像照片,如果想要成套的生寫真,就會像轉扭蛋一樣,轉到許多重複的獎品後才有機會收集完成。
  3. 偶像的「早期生命週期」變現
    這是秋元康的養成模式在21世紀的延伸。不同於傳統藝人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培訓才能夠登台亮相,偶像們在青澀時期就有機會站上舞台,早期就開始關注偶像的粉絲們,可以看到他們一點一滴的進步,就像看自己的孩子成長一樣。
    而這種方式,可以讓偶像們在的早期階段就可以推出大量商品提供粉絲消費,比如購買演唱會門票、CD和周邊等,不用等到偶像的歌唱技巧爐火純青後,才能夠開始賣錢。
  4. 「畢業」制度:
    這是另一種縮短偶像生命週期的策略。當一個偶像達到一定的年紀或者經歷一段時間後,他們就會「畢業」,讓位給新的偶像。這種策略不僅保證了偶像團體的新鮮感,而且也讓粉絲總是有新的偶像可以期待和支持。

爭議

但這樣子的商業策略與操作手法,在日本社會也引起了不少爭議,

爭議一:剝削粉絲的商業行為

偶像產業為了最大化旗下藝人的收益,部分的商業策略被批評為過度極端,甚至踩了法律的紅線。

以AKB48為例,他們曾於2008年2月發行的第八張CD單曲附帶44張不同的海報,只有將所有版本的海報全部收集齊全,粉絲才有機會參加一個與該團體見面的特殊活動。海報的版本眾多,而且是隨機附贈在CD內,因此為了收集齊所有版本的海報,粉絲可能需要購買遠超過44張的CD。這種營銷策略受到了許多批評,因為人們認為這遠超過了一般的商業操作,甚至有剝削粉絲的嫌疑。特別是在媒體報導事務所可能違反日本的反壟斷法後,有關的活動被迫中止。

爭議二:權力不對等,事務所對偶像的控制

許多偶像在還沒成年時就簽約加入事務所,而他們的未成熟和缺乏經驗,使他們在簽約時,往往難以保護自己的權益。同時,為了維護偶像的形象,事務所往往對偶像的私人生活和公眾形象進行嚴格控制。這不僅包括他們的公開活動,還包括他們的私人交往、外貌、甚至飲食。而偶像們在面對這些困難時,往往因為缺乏獨自謀生的能力只能忍氣吞聲,畢竟不配合的話,後面還有一票人可以取代自己的位子,就像便利商店的飲料櫃一樣,永遠都有新口味可以滿足觀眾的需求。長久下來,來自內外在的壓力無從反應,最終導致有些偶像就burn out甚至是退團了。

結尾

關於偶像產業的內容,實在有太多可以聊,今天只是稍微分析偶像產業的部分商業行為與策略,如果你喜歡類似的主題,歡迎按下愛心或是在底下留言告訴我你的看法。

最後也感謝政治大學日文研究所林同學的論文,以及Patrick W. Galbraith, Jason G. Karlin,出版的書《Idols and Celebrity in Japanese Media Culture》,有興趣深入研究的朋友,我把參考資料放在資訊欄。

感謝你的收看,我是萊丘,我們下次見。

我是萊丘 Laichu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鼓勵。
也可以按下小愛心、訂閱我的文章。
Facebook:萊丘 Laichu4Goi
YouTube頻道:萊丘

參考資料:

日本偶像經濟現象之研究-以AKB48為例
Idols and Celebrity in Japanese Media Culture

55會員
35內容數
Hi 我是萊丘 這個專題主要發布創作相關軟體、硬體的「新聞、開箱、使用心得」影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