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必修零學分體育課之個人淺見

2023/08/0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目前大學主要開設的零學分必修課,有體育課、服務學習等,體育課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從小學到大學,幾乎每一個學制都存在這樣的課程。「必修」和「零學分」代表了不同的意義,必修代表學校認為很重要,一定要修過才能畢業,零學分則是為了不影響科系原有學分規劃以及學生的總成績。以下將分別討論體育課必修和零學分的合理性。

將體育課列為必修的合理性

2011年起,教育部規定各校的體育課需達到「兩年必修」規定,並列為校務評鑑項目(李憶璇,2010);然吾未見此政策之法源依據,要求大學以兩年的體育課作為畢業門檻,似乎有違大學自治之虞。(本人非法律專業,如有錯誤歡迎指正)教育部為了學生的健康著想,規定學校去要求大學生至少要修兩年的體育課才能畢業,然問題在於,要達到讓學生多運動的效果,並非只有「強迫學生上體育課」才能達成,甚至也不是好方法,因為這雖然可以讓學生在修課當下達到運動效果,但對於學生養成離開校園後的運動習慣,並不一定有幫助。且體育課程著重於技術性的練習,而非「身體活動」本身,如果目的只是要讓學生多運動,真的需要教他網球怎麼發球、籃球怎麼防守等等的這些技能嗎?就算教育部認為,應該讓學生在體育方面拓展眼界,所以必須「至少挑四種運動技能來學」,但真的有重要到需要每個人必修嗎?跑步、爬樓梯、爬山、騎腳踏車等等這些最沒有技術門檻的運動,才是真正能融入我們日常生活,而不需要刻意為之的運動,卻也因為沒有技術門檻,學校不太可能開課教授。打籃球需要場地、需要球、需要一定的技術,而且還需要專門花時間去做;但爬樓梯,只要把原本搭電梯的習慣改成爬樓梯就好;騎腳踏車,只要把原本開車或騎車的交通方式改成大眾運輸+騎YouBike就好。不是說技術類的運動不好,而是這些運動因為是日常「本來就要做的」,更有機會落實在生活中而成為習慣。

體育課。圖片來源:freepik.com

體育課。圖片來源:freepik.com

體育零學分的合理性

關於零學分的設計用意,有兩種說法。如前所述,其一是為了讓學生不要有成績的壓力,所以不算學分;另一說法則是,如果要算學分,在總學分不變的情況下,會壓縮其他課程的學分數,若提高總學分,會因為學分負擔或部分學生學分費增加而影響招生。關於第一種說法,確實不算學分可以減輕學生的成績負擔,但也造成明明已經排了16小時的課(實驗、實習課等學分數小於授課時數的課,另當別論),卻因為體育不算學分,而達不到16學分下限的問題;第二種說法更奇怪,假設每學期的體育課從0學分改為1學分,總共必修4學期,原本128學分調整為132學分,只是真實反映實際修課時數罷了,總修課時數並沒有增加,追求表面數字不應該是不採計學分的理由;如果會造成學分費增加,直接規定體育課不收學分費不就好了?(或許事情沒那麼簡單,如果有額外資訊歡迎留言告訴我)

總結

綜上,我認為體育課應該改成選修(最好歸類為通識課的不分類選修/共同選修),而且有學分,如此既可以使那些對運動技術沒興趣的學生不必勉強修課,也能讓真正想修課的學生獲得更高的學習效率,因為選課的同學多數是有心想學習的,通常也已具備一定程度,老師會更有心教學,也可以花更多時間教授更進階的技巧。以比例原則審視現行的體育課,在目標為培養學生運動習慣的前提下,因為還是有運動效果,至少「對達成目標有助益」,勉強符合適合性原則;但在必要性上,明明可以用鼓勵的方式,卻要用畢業門檻來綁住學生,強迫學生運動也就算了,還要他去練那些課程結束後可能就再也用不到的體育技術,並非對人民最小侵害的手段。我想到的方式,是設計一個闖關遊戲,讓學生在闖關的同時也達成運動效果;當然這也比較偏向短期的運動,如果要養成長期的運動習慣,就要讓學生深刻體會運動的好處、不運動的壞處,讓學生能夠自發性的運動。如此,才是讓學生養成運動習慣的根本之道。

參考資料:

l   戴伯芬(2019)。戴伯芬觀點:別鬧了,大學生真的要必修體育?
https://www.storm.mg/article/1000744

l   李憶璇(2010)。體育兩年必修 百年起擴大全國。
https://www.peopo.org/news/47854

l   黃若欣(2023)。運動與教育 必修體育要不要學分。
https://enews.ccu.edu.tw/p/405-1089-38026,c175.php?Lang=zh-tw

l   體育課插圖來源:https://reurl.cc/zY9jW0

Cheny
Cheny
一個對社會有想法的大學生。不定期發表社會評論、書評以及各類議題資訊,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