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骸書】受難記憶的矇騙與復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陳列的「獄中書」可上溯至1980年,獲得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的〈無怨〉,此後是很長一段時期的空白。2013年出版「大散文」《躊躇之歌》,共分五個章節,首章〈歧路〉寫入獄前的偵訊與忐忑,第二章〈藏身〉寫出獄後的心境,其後的篇章寫「作夥」參與選舉,政治路上的浮雲與假面。繫獄七年的經歷本可大書特書,卻意外地在這本重量級著作中缺席。又過十年,2023年出版《殘骸書》,是陳列擔任國家人權館駐館作家期間的創作,才將「獄中書」補全,此時距離「永遠的一天」,陳列1972年4月22日入獄已超過五十年。

 

政治犯坐牢的經驗本應刻骨銘心,但並非如此,人在面臨極端處境時,生物的自保本能,讓記憶不再以線性邏輯的方式前進,而是篩落、截斷、解離、明暗藏閃。記憶的模糊也與監獄空間迷宮般的設計有關,「這些門,不成一直線,而是一再轉彎,變換方向」,曲折繞行、視線遮蔽,陳列對「永遠的一天」的記憶可說鉅細靡遺,直到監獄的鐵柵門重重扣上,此後的記憶就成了油畫的團塊,朦朧渾沌,邊界模糊。記憶也具欺騙性,會對大剌剌近在眼前「顯擺」的物事視而不見,例如漆成紅色以「介壽」為名的涼亭,在獄中有兩年陳列天天要經過它,多年後自由人重返舊地,全然不記得這個威權物,「這無關遺忘,而是自始它就被我排斥在意識之外。」

 

在破碎的殘骸中立起骨架,重建半世紀前的記憶,陳列所依賴的支點,是在法庭裡被潦草訊問過後,到真正入監之前,一小塊留白的時光。「深覺孤單、無助,所以被擊垮了似的,我就在法庭外屋簷下的一張長板凳上躺了幾分鐘。」短暫躺臥的狹窄視角,納入斜屋簷、椰子樹與外面的樓房,「是我曾經對這個世界最後留戀的印象」。如今的軍事法庭是平頂的水泥建築,何來斜屋頂?陳列為了這個微不足道的記憶,問過許多同期難友,也大費周章查看六○、七○年代不同年份的空照圖,仍無法得到確定的答案。直到問了坐牢十年的陳中統,因其醫師身分,經常要幫官兵看病,有機會走出看守所觀察全景。從陳醫師口中得到木造建築斜屋頂的肯定答案,鐵蒺藜後的記憶才能著根,「看到我在時間之流裡當時曾有的一個微小的形跡。」

 

納粹在1945年即將戰敗前,首要之務不是撤退,而是毀滅罪證,把奧茲維辛比克瑙滅絕營的毒氣室、焚屍爐炸毀,將還沒殺完的猶太人往西邊趕,在冰天雪地中死亡行軍。沒有證物就沒有歷史,也沒有記憶。倖存者普利摩‧李維說,在集中營時囚犯會不約而同做一種惡夢,九死一生歷劫歸來,家人圍繞,依偎火爐喝著熱湯,當我要開始敘說集中營的經歷,家人卻依然開心地聊天,沒有人要安靜下來聽我訴說。惡夢的源頭來自於白天黨衛軍再三恫嚇:我們會消滅得一乾二淨,沒有人會知道你們「曾經」在這裡發生過的事。刑期七年的陳列確認斜屋簷,刑期十五年的陳孟和依記憶製作青島東路軍法處與綠島新生訓導處的全區模型,如煙蒸散的記憶必得沿著每個轉角,附著於苦難的空間重新塑形。陳列除了住進昔日的景美監禁地,也多次遠赴綠島,刻意分別在嚴冬和酷夏,從漁港獨自步行三公里到人權園區,揣度在白色恐怖更為酷烈的五、六○年代的前輩們,登島這一天的膚觸體感,受難者以肉身感官紀年。

 

記憶著根,順藤而下,摸到的卻不是猛烈的心跳,「無論我怎麼想,我卻察覺到,整個心境似乎總也是靜悄悄的,沒有什麼波動,沒有什麼特別的痛、苦,或哀傷。」壓抑情感也是入獄後必要的適應條件。在納粹集中營對於失去生存欲望的活死人有個專有名詞「Muzulman」,封凍所有感覺,不再有喜悅,當然也不會痛苦。陳列提到,在長久的漠然訓練下,會被人們認為是「平和溫順」之人。《殘骸書》聚攏飄散的記憶,鑿開冰封之心,以碎片書寫的方式呈現,迥異於與前作大散文的完整形式,這並非寫作技巧的缺陷,而是受難記憶的復返歸位,如斯艱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喔!這本看了真的會哭!
avatar-img
夜遊書之二:沒有用的人
369會員
46內容數
《沒有用的人》是2024年秋天開始的寫作計畫:班雅明、卡夫卡、石川啄木、維根斯坦、林芙美子、張岱、陶淵明、宋徽宗、佐野洋子、羅伯特‧瓦爾澤......這個看似毫無規律可循的流星群,是大至戰爭亂世,或者小至個人衰世最微小邊緣的抵抗。
2025/02/26
我不想讓任何人成為我 只有我有能力承受自己 懂得那麼多,見過那麼多,卻 不對任何事說任何話。 ​ ──羅伯特‧瓦爾澤 ​
Thumbnail
2025/02/26
我不想讓任何人成為我 只有我有能力承受自己 懂得那麼多,見過那麼多,卻 不對任何事說任何話。 ​ ──羅伯特‧瓦爾澤 ​
Thumbnail
2025/02/11
四十歲時,荷爾德林發現失去理智是明智之舉,甚至有些深諳世故。 ──羅伯特‧瓦爾澤
Thumbnail
2025/02/11
四十歲時,荷爾德林發現失去理智是明智之舉,甚至有些深諳世故。 ──羅伯特‧瓦爾澤
Thumbnail
2024/12/16
有人從關著的窗戶看出去,不能解釋一個過路人的奇怪舉動。他不知道外面是哪種風暴在肆虐,也不知道那人只是吃力地想站穩。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 ​
Thumbnail
2024/12/16
有人從關著的窗戶看出去,不能解釋一個過路人的奇怪舉動。他不知道外面是哪種風暴在肆虐,也不知道那人只是吃力地想站穩。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 ​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者用溫柔的文字,在述說著一段非常深刻且重要的故事,沒有過度激情或強調對立,就是以一種平靜且堅毅的感覺,在表達那些現在的我們所無法想像、卻又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在文字段落行走之間,一個不經意就會感到揪心,在書中,可以看到許多因「思想」而獲罪,而接二連三遭受迫害的事件,無力感周而復始的湧現,受難者如何在
Thumbnail
作者用溫柔的文字,在述說著一段非常深刻且重要的故事,沒有過度激情或強調對立,就是以一種平靜且堅毅的感覺,在表達那些現在的我們所無法想像、卻又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在文字段落行走之間,一個不經意就會感到揪心,在書中,可以看到許多因「思想」而獲罪,而接二連三遭受迫害的事件,無力感周而復始的湧現,受難者如何在
Thumbnail
政治犯坐牢的經驗本應刻骨銘心,但並非如此,人在面臨極端處境時,生物的自保本能,讓記憶不再以線性邏輯的方式前進,而是篩落、截斷、解離、明暗藏閃。
Thumbnail
政治犯坐牢的經驗本應刻骨銘心,但並非如此,人在面臨極端處境時,生物的自保本能,讓記憶不再以線性邏輯的方式前進,而是篩落、截斷、解離、明暗藏閃。
Thumbnail
二十年前的事,你還記得多少? 我們還可以再為這個問句設定多一點條件,比如,二十年前打擊大眾身心的重大事件,你還記得多少?你記得的,跟身邊人記得的,一樣嗎?
Thumbnail
二十年前的事,你還記得多少? 我們還可以再為這個問句設定多一點條件,比如,二十年前打擊大眾身心的重大事件,你還記得多少?你記得的,跟身邊人記得的,一樣嗎?
Thumbnail
有的書,你買了,卻遲遲無法打開,即使你知道它就在那裡。你望向書架上的它,總會像發現一顆石頭,可你知道這何止是一顆石頭,你擔心它其實是炸彈,會炸開淚水,炸開太過複雜難以面對的認知和情緒。 於是我就這麼將《無法送達的遺書》擱置在書架上,忘了幾年,直到現在……
Thumbnail
有的書,你買了,卻遲遲無法打開,即使你知道它就在那裡。你望向書架上的它,總會像發現一顆石頭,可你知道這何止是一顆石頭,你擔心它其實是炸彈,會炸開淚水,炸開太過複雜難以面對的認知和情緒。 於是我就這麼將《無法送達的遺書》擱置在書架上,忘了幾年,直到現在……
Thumbnail
2019年12月去聽了作家陳列的演講。陳列算是較為知名的白色恐怖受難者……
Thumbnail
2019年12月去聽了作家陳列的演講。陳列算是較為知名的白色恐怖受難者……
Thumbnail
4月底在線上參與了鄭南榕基金會的講座,在談白色恐怖時代的記憶與「後記憶」,找來兩位在文學領域深耕的學者兼作者黃崇凱和湯舒雯。中間湯舒雯講了一段她自己的體悟,我聽到的當下,被這段話著實地打通了某個思想上的通道,鑿開有光。
Thumbnail
4月底在線上參與了鄭南榕基金會的講座,在談白色恐怖時代的記憶與「後記憶」,找來兩位在文學領域深耕的學者兼作者黃崇凱和湯舒雯。中間湯舒雯講了一段她自己的體悟,我聽到的當下,被這段話著實地打通了某個思想上的通道,鑿開有光。
Thumbnail
若能為「記憶」賦予形體,例如山巒、房子、書、人或任何物品,人會選擇什麼物體?陳雨航在〈時光電廠〉直指,自己的記憶源頭是花蓮木瓜溪畔旁的清水電廠。除了他兒時曾住過那裡之外,那邊的山谷地貌,得費盡一番功夫才能抵達,途中溪流百變的樣貌,不斷地沖刷微弱的童年記憶。
Thumbnail
若能為「記憶」賦予形體,例如山巒、房子、書、人或任何物品,人會選擇什麼物體?陳雨航在〈時光電廠〉直指,自己的記憶源頭是花蓮木瓜溪畔旁的清水電廠。除了他兒時曾住過那裡之外,那邊的山谷地貌,得費盡一番功夫才能抵達,途中溪流百變的樣貌,不斷地沖刷微弱的童年記憶。
Thumbnail
白色恐怖的故事不都是這樣嗎? 從平靜無爭的生活開始寫起,再敘國民黨陰險的爪牙、黑暗的逼供,然後是渾渾噩噩又身心受創的,再也回不去的日常生活。或許結尾是退隱山林的修養,也或許是他依然在前線奮鬥,號召讀者心裡都存有的憤憤不平──我大概是個冷血的讀者,表面上給予同情,但私底下卻對白色恐怖的故事感到麻木了。
Thumbnail
白色恐怖的故事不都是這樣嗎? 從平靜無爭的生活開始寫起,再敘國民黨陰險的爪牙、黑暗的逼供,然後是渾渾噩噩又身心受創的,再也回不去的日常生活。或許結尾是退隱山林的修養,也或許是他依然在前線奮鬥,號召讀者心裡都存有的憤憤不平──我大概是個冷血的讀者,表面上給予同情,但私底下卻對白色恐怖的故事感到麻木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