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骸書】受難記憶的矇騙與復返

更新於 2023/08/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陳列的「獄中書」可上溯至1980年,獲得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的〈無怨〉,此後是很長一段時期的空白。2013年出版「大散文」《躊躇之歌》,共分五個章節,首章〈歧路〉寫入獄前的偵訊與忐忑,第二章〈藏身〉寫出獄後的心境,其後的篇章寫「作夥」參與選舉,政治路上的浮雲與假面。繫獄七年的經歷本可大書特書,卻意外地在這本重量級著作中缺席。又過十年,2023年出版《殘骸書》,是陳列擔任國家人權館駐館作家期間的創作,才將「獄中書」補全,此時距離「永遠的一天」,陳列1972年4月22日入獄已超過五十年。

 

政治犯坐牢的經驗本應刻骨銘心,但並非如此,人在面臨極端處境時,生物的自保本能,讓記憶不再以線性邏輯的方式前進,而是篩落、截斷、解離、明暗藏閃。記憶的模糊也與監獄空間迷宮般的設計有關,「這些門,不成一直線,而是一再轉彎,變換方向」,曲折繞行、視線遮蔽,陳列對「永遠的一天」的記憶可說鉅細靡遺,直到監獄的鐵柵門重重扣上,此後的記憶就成了油畫的團塊,朦朧渾沌,邊界模糊。記憶也具欺騙性,會對大剌剌近在眼前「顯擺」的物事視而不見,例如漆成紅色以「介壽」為名的涼亭,在獄中有兩年陳列天天要經過它,多年後自由人重返舊地,全然不記得這個威權物,「這無關遺忘,而是自始它就被我排斥在意識之外。」

 

在破碎的殘骸中立起骨架,重建半世紀前的記憶,陳列所依賴的支點,是在法庭裡被潦草訊問過後,到真正入監之前,一小塊留白的時光。「深覺孤單、無助,所以被擊垮了似的,我就在法庭外屋簷下的一張長板凳上躺了幾分鐘。」短暫躺臥的狹窄視角,納入斜屋簷、椰子樹與外面的樓房,「是我曾經對這個世界最後留戀的印象」。如今的軍事法庭是平頂的水泥建築,何來斜屋頂?陳列為了這個微不足道的記憶,問過許多同期難友,也大費周章查看六○、七○年代不同年份的空照圖,仍無法得到確定的答案。直到問了坐牢十年的陳中統,因其醫師身分,經常要幫官兵看病,有機會走出看守所觀察全景。從陳醫師口中得到木造建築斜屋頂的肯定答案,鐵蒺藜後的記憶才能著根,「看到我在時間之流裡當時曾有的一個微小的形跡。」

 

納粹在1945年即將戰敗前,首要之務不是撤退,而是毀滅罪證,把奧茲維辛比克瑙滅絕營的毒氣室、焚屍爐炸毀,將還沒殺完的猶太人往西邊趕,在冰天雪地中死亡行軍。沒有證物就沒有歷史,也沒有記憶。倖存者普利摩‧李維說,在集中營時囚犯會不約而同做一種惡夢,九死一生歷劫歸來,家人圍繞,依偎火爐喝著熱湯,當我要開始敘說集中營的經歷,家人卻依然開心地聊天,沒有人要安靜下來聽我訴說。惡夢的源頭來自於白天黨衛軍再三恫嚇:我們會消滅得一乾二淨,沒有人會知道你們「曾經」在這裡發生過的事。刑期七年的陳列確認斜屋簷,刑期十五年的陳孟和依記憶製作青島東路軍法處與綠島新生訓導處的全區模型,如煙蒸散的記憶必得沿著每個轉角,附著於苦難的空間重新塑形。陳列除了住進昔日的景美監禁地,也多次遠赴綠島,刻意分別在嚴冬和酷夏,從漁港獨自步行三公里到人權園區,揣度在白色恐怖更為酷烈的五、六○年代的前輩們,登島這一天的膚觸體感,受難者以肉身感官紀年。

 

記憶著根,順藤而下,摸到的卻不是猛烈的心跳,「無論我怎麼想,我卻察覺到,整個心境似乎總也是靜悄悄的,沒有什麼波動,沒有什麼特別的痛、苦,或哀傷。」壓抑情感也是入獄後必要的適應條件。在納粹集中營對於失去生存欲望的活死人有個專有名詞「Muzulman」,封凍所有感覺,不再有喜悅,當然也不會痛苦。陳列提到,在長久的漠然訓練下,會被人們認為是「平和溫順」之人。《殘骸書》聚攏飄散的記憶,鑿開冰封之心,以碎片書寫的方式呈現,迥異於與前作大散文的完整形式,這並非寫作技巧的缺陷,而是受難記憶的復返歸位,如斯艱難。


 



《沒有用的人》是2024年秋天開始的寫作計畫:班雅明、卡夫卡、石川啄木、維根斯坦、林芙美子、張岱、陶淵明、宋徽宗、佐野洋子、羅伯特‧瓦爾澤......這個看似毫無規律可循的流星群,是大至戰爭亂世,或者小至個人衰世最微小邊緣的抵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在任何國家裡,經歷過白色恐怖的人、受此迫害而坐牢的人,無辜的犧牲者,他們就是那個時代的見證者,他們所做的口述史和文字紀錄,就是活著的聲音,同時代人及其下個世代即依循這個歷史坐標,尋得恐怖政治體制的根源,並以此阻斷繼續受害和防範機制的基礎。   或許,有人不禁要問:不是白色恐怖的受難者,沒有經歷過
Thumbnail
最開始兩句記得是七、八年前寫就,一直未能補全,直到前幾日,不自覺吟誦起來,才終於賦予這首詩完整。 記得非常清楚,當時想的情景,是走進舊家後方的廢棄宅院,陽光從生鏽的鐵窗灑落,灰塵旋繞不已,雖然我從未在這房子住過,但從小便往這稱得上危樓的屋子裡跑,翻過許多祖父時代的物品,見過許多父輩留下的痕跡
林宜敬先生的新書《幸福的鬼島》裡,寫一篇【1945,一個殖民地青年的中國夢】,從歷史軌跡中,發現這一政策並非首次出現。1948年,陳君被保送到南京的國立政治大學讀書。1949年4月,中共解放軍南下,陳君聽到共軍電台廣播,宣稱對政治大學全體師生進行判刑,直接宣布各職級的刑期。陳君起初不以為意,翌日醒來
Thumbnail
人生第一次踏上綠島,不是為了潛水或觀光,而是為了走訪那曾囚禁無數靈魂和身軀,位於火燒島的監獄。 五月,參加了由陳文成基金會舉辦的人權之路之綠島人權走讀,前往位於綠島的白色恐怖園區,走訪當年關押政治犯的監獄,並由兩位曾在這被關過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分享親身經歷。一般是以25歲以下青年為主的營隊,我參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陳欽生從馬來西亞來到臺灣求學,卻意外捲入政治事件,被冤判入獄。如今,他積極參與人權教育,致力推動轉型正義。他的故事提醒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並且需要受難者與整個社會的共同合作來達成真正的「創傷療癒」。
曾經在紀念二二八事件的場合,我見過一位七旬老翁,瘦小且頭髮花白,他是政治受難者陳欽生先生。五十年前,他從馬來西亞前來台灣就學,卻沒想到後來牽扯進美國新聞處爆炸案。國家暴力不只向他施壓了十二年的冤獄生活,也剝奪了他獲得幸福的權利。 集體創傷的復原 國家人權委員會拍了一系列人權影片,將白色恐怖受
Thumbnail
李維:「當眾排便都是一種巨大的痛苦──這是文明並未為我們準備的創傷,在人類尊嚴上的深深傷口,一種下流而不祥的挑釁,同時也是蓄意而不必要的兇殘體現。」──《草莓與灰燼》〈牲口列車〉,263 頁。
Thumbnail
曾幾何時 思念變成了 逃不出的牢獄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在任何國家裡,經歷過白色恐怖的人、受此迫害而坐牢的人,無辜的犧牲者,他們就是那個時代的見證者,他們所做的口述史和文字紀錄,就是活著的聲音,同時代人及其下個世代即依循這個歷史坐標,尋得恐怖政治體制的根源,並以此阻斷繼續受害和防範機制的基礎。   或許,有人不禁要問:不是白色恐怖的受難者,沒有經歷過
Thumbnail
最開始兩句記得是七、八年前寫就,一直未能補全,直到前幾日,不自覺吟誦起來,才終於賦予這首詩完整。 記得非常清楚,當時想的情景,是走進舊家後方的廢棄宅院,陽光從生鏽的鐵窗灑落,灰塵旋繞不已,雖然我從未在這房子住過,但從小便往這稱得上危樓的屋子裡跑,翻過許多祖父時代的物品,見過許多父輩留下的痕跡
林宜敬先生的新書《幸福的鬼島》裡,寫一篇【1945,一個殖民地青年的中國夢】,從歷史軌跡中,發現這一政策並非首次出現。1948年,陳君被保送到南京的國立政治大學讀書。1949年4月,中共解放軍南下,陳君聽到共軍電台廣播,宣稱對政治大學全體師生進行判刑,直接宣布各職級的刑期。陳君起初不以為意,翌日醒來
Thumbnail
人生第一次踏上綠島,不是為了潛水或觀光,而是為了走訪那曾囚禁無數靈魂和身軀,位於火燒島的監獄。 五月,參加了由陳文成基金會舉辦的人權之路之綠島人權走讀,前往位於綠島的白色恐怖園區,走訪當年關押政治犯的監獄,並由兩位曾在這被關過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分享親身經歷。一般是以25歲以下青年為主的營隊,我參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陳欽生從馬來西亞來到臺灣求學,卻意外捲入政治事件,被冤判入獄。如今,他積極參與人權教育,致力推動轉型正義。他的故事提醒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並且需要受難者與整個社會的共同合作來達成真正的「創傷療癒」。
曾經在紀念二二八事件的場合,我見過一位七旬老翁,瘦小且頭髮花白,他是政治受難者陳欽生先生。五十年前,他從馬來西亞前來台灣就學,卻沒想到後來牽扯進美國新聞處爆炸案。國家暴力不只向他施壓了十二年的冤獄生活,也剝奪了他獲得幸福的權利。 集體創傷的復原 國家人權委員會拍了一系列人權影片,將白色恐怖受
Thumbnail
李維:「當眾排便都是一種巨大的痛苦──這是文明並未為我們準備的創傷,在人類尊嚴上的深深傷口,一種下流而不祥的挑釁,同時也是蓄意而不必要的兇殘體現。」──《草莓與灰燼》〈牲口列車〉,263 頁。
Thumbnail
曾幾何時 思念變成了 逃不出的牢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