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求同存異的鎮魂歌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二十年前的事,你還記得多少?

我們還可以再為這個問句設定多一點條件,比如,二十年前打擊大眾身心的重大事件,你還記得多少?你記得的,跟身邊人記得的,一樣嗎?

raw-image

無論是訪談或文章也好,可以見得朱宥勳的《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出發點頗務實——以總結的方式來說,他寫這部短篇小說連作是意圖從人性的觀照去探索戰爭的代價,畢竟即使是勝利,過程也會有很多種,同一個事件結果也可能造就不同命運。

書中的五個故事分別代表不受承認的五種記憶。其中固然有一部分是戰後政府操作的痕跡,但我懷疑更大一部分是想映襯大眾的忘性。也許有人會說影響這麼大的事件,大家怎麼會忘記?可是想想九二一地震,就不難發現集體記憶沒那麼牢靠和全面。而這其實也是人性,如茱蒂絲‧赫曼在《創傷與復原》提及的:「心靈裝置(psychic apparatus)以耗費最少精力在最短時間內恢復系統內平衡狀態為目標。」

那麼為什麼這五組故事裡的人不情願被遺忘?我認為可以這麼說:無論戰爭的結果讓多少人滿意,為一個國家帶來多少希望,都不能掩飾其本質是一種會使人身心受創的暴行:

支持戰爭發動者的人可能會因誤判和糟糕的戰果而失望氣結(〈台灣人民解放陣線備忘錄〉)。

身份特殊的新移民可能心懷倖存者特有的愧疚(〈何日君再來〉)。

本來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人可能會因為生活處境不見改善而失落(〈私人美術館的最後一日〉)。

改變歷史的人看似得到好結果,心中仍有遺憾(〈南方的消息〉)。

戰事告終後,犧牲的人還是會以不存在的方式提醒人們戰爭的存在(〈是陰廟,還是英靈殿:鎮安宮的前世今生〉)。

容我再度引用《創傷與復原》:

雖然人們有強烈的欲望想否認暴行存在,但也同樣深信,否認於事無補。民間流傳的說法是,冤鬼絕不安息,會始終陰魂不散直到沉冤昭雪;而紙是包不住火的,惡事終必敗露。想要重建社會秩序,讓受害者得到撫慰,首要之務就是記住暴行,並揭露真相。

讀者可以不必認同書中每一個角色,比如〈台灣人民解放陣線備忘錄〉一講到「我軍」就讓我卡頓。讀者甚至也可以不必認同作者的處理手法,例如〈私人美術館的最後一日〉有時也會讓我出戲想起蔡素芬的《藍屋子》。

〈私人美術館的最後一日〉的主角李心妤卻也說:

我說這些,也不是在求取你的認同。我能夠感受到你的同理心,但動用同理心的時刻,正好也就鮮明地展現了你的不同意。

而不論是從現在或未來的眼光來看,臺灣若要維持民主,「不同意但可以同理」是必要的,緃使社會總因此嘈雜不堪。全書收束的鎮安宮,彷彿是臺灣這塊土地的時空縮影——集結了各種差異。讀完書也看完作者解說影片的彩蛋篇,我想,用歷史講未來,也用未來講歷史,可能是作者最務實的浪漫。

書名 | 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

作者 | 朱宥勳

出版 | 大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左串串字的沙龍
7會員
16內容數
寫讀書心得或筆記就是自己跟自己開讀書會、寫會議記錄,公開內容則是因為覺得,如果有其他人能用這種延遲的方式交流想法,那就太好了。閱讀類型有點雜,會寫閱讀心得的書應該以小說和歷史人文書為主,但可能也會出現科普書、心理學相關或是商管書。
2023/06/12
「貧窮是什麼?」 當一位高中老師對考生們抛出這個問題,考生可能會覺得莫名奇妙,書都讀不完了還思考什麼哲學或社會問題。然而,當人們在生活與工作載浮載沉,偶爾得以用全知觀點回顧那個時期的自己和老師的問題,可能會抓到此時與彼時的連結。其中一個抓到連結的人可能就會成為作家,寫出《若你傾聽》這部小說。
Thumbnail
2023/06/12
「貧窮是什麼?」 當一位高中老師對考生們抛出這個問題,考生可能會覺得莫名奇妙,書都讀不完了還思考什麼哲學或社會問題。然而,當人們在生活與工作載浮載沉,偶爾得以用全知觀點回顧那個時期的自己和老師的問題,可能會抓到此時與彼時的連結。其中一個抓到連結的人可能就會成為作家,寫出《若你傾聽》這部小說。
Thumbnail
2023/05/29
有時候失去不只是失去,還是對過往努力掙扎的詰問。 由此看來,蕭瑋萱的《成為怪物以前》似乎頗成功刻畫了一個受創的人經過再次打擊,在追尋正義的路上崩潰的樣貌。
Thumbnail
2023/05/29
有時候失去不只是失去,還是對過往努力掙扎的詰問。 由此看來,蕭瑋萱的《成為怪物以前》似乎頗成功刻畫了一個受創的人經過再次打擊,在追尋正義的路上崩潰的樣貌。
Thumbnail
2023/05/22
距今約五百年後,有一個新世界,人們分成五種階級,不同階級的人們在瓶子裡就被打造成具有不同生理條件的胚胎,出生後更接受各種不同的洗腦和心理條件制約,成年後他們會成為政府期望他們成為的人,真心喜歡自己所在的階級,對性交與麻醉藥品無所節制。不過在這個人們都具高度一制性的世界,偶爾還是會出現異數……
Thumbnail
2023/05/22
距今約五百年後,有一個新世界,人們分成五種階級,不同階級的人們在瓶子裡就被打造成具有不同生理條件的胚胎,出生後更接受各種不同的洗腦和心理條件制約,成年後他們會成為政府期望他們成為的人,真心喜歡自己所在的階級,對性交與麻醉藥品無所節制。不過在這個人們都具高度一制性的世界,偶爾還是會出現異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者用溫柔的文字,在述說著一段非常深刻且重要的故事,沒有過度激情或強調對立,就是以一種平靜且堅毅的感覺,在表達那些現在的我們所無法想像、卻又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在文字段落行走之間,一個不經意就會感到揪心,在書中,可以看到許多因「思想」而獲罪,而接二連三遭受迫害的事件,無力感周而復始的湧現,受難者如何在
Thumbnail
作者用溫柔的文字,在述說著一段非常深刻且重要的故事,沒有過度激情或強調對立,就是以一種平靜且堅毅的感覺,在表達那些現在的我們所無法想像、卻又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在文字段落行走之間,一個不經意就會感到揪心,在書中,可以看到許多因「思想」而獲罪,而接二連三遭受迫害的事件,無力感周而復始的湧現,受難者如何在
Thumbnail
二十年前的事,你還記得多少? 我們還可以再為這個問句設定多一點條件,比如,二十年前打擊大眾身心的重大事件,你還記得多少?你記得的,跟身邊人記得的,一樣嗎?
Thumbnail
二十年前的事,你還記得多少? 我們還可以再為這個問句設定多一點條件,比如,二十年前打擊大眾身心的重大事件,你還記得多少?你記得的,跟身邊人記得的,一樣嗎?
Thumbnail
有人說,只有「遺忘」,才能為自己和身邊的人們建立新的未來;但我說:只有傾聽、耐心、和誠懇,才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新的、同時也是延續自過往的未來。
Thumbnail
有人說,只有「遺忘」,才能為自己和身邊的人們建立新的未來;但我說:只有傾聽、耐心、和誠懇,才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新的、同時也是延續自過往的未來。
Thumbnail
4月底在線上參與了鄭南榕基金會的講座,在談白色恐怖時代的記憶與「後記憶」,找來兩位在文學領域深耕的學者兼作者黃崇凱和湯舒雯。中間湯舒雯講了一段她自己的體悟,我聽到的當下,被這段話著實地打通了某個思想上的通道,鑿開有光。
Thumbnail
4月底在線上參與了鄭南榕基金會的講座,在談白色恐怖時代的記憶與「後記憶」,找來兩位在文學領域深耕的學者兼作者黃崇凱和湯舒雯。中間湯舒雯講了一段她自己的體悟,我聽到的當下,被這段話著實地打通了某個思想上的通道,鑿開有光。
Thumbnail
「文化被販賣,人權被鎖進資料館,真相棄置角落」。在「文創產業」日趨發達的今天,文化被當成一件有利可圖的商品,文化變成有價碼的東西被陳列於架上觀賞,人流來來去去,民眾看到的卻是今日社會一再強調的「創造力」,而非歷史事實,人們口口聲聲說的文化,也不過是包裝過後的象徵經濟。
Thumbnail
「文化被販賣,人權被鎖進資料館,真相棄置角落」。在「文創產業」日趨發達的今天,文化被當成一件有利可圖的商品,文化變成有價碼的東西被陳列於架上觀賞,人流來來去去,民眾看到的卻是今日社會一再強調的「創造力」,而非歷史事實,人們口口聲聲說的文化,也不過是包裝過後的象徵經濟。
Thumbnail
就算只隔著台灣海峽,我對中國從不自認稱得上真正理解了什麼,論文化論政治論歷史,閱讀許多敘述中國的書籍,我漸漸開始懷疑,倘若書中內容為真,政府該做到怎麼樣的程度,去捏造一段粗糙的「官方歷史」,使人民願意繼續被蒙蔽真相,時至今日,政權絲毫未見被挑戰的可能?
Thumbnail
就算只隔著台灣海峽,我對中國從不自認稱得上真正理解了什麼,論文化論政治論歷史,閱讀許多敘述中國的書籍,我漸漸開始懷疑,倘若書中內容為真,政府該做到怎麼樣的程度,去捏造一段粗糙的「官方歷史」,使人民願意繼續被蒙蔽真相,時至今日,政權絲毫未見被挑戰的可能?
Thumbnail
隨著臺灣民主奇蹟地越發成熟,歷史的探究挖掘也變得越明朗;就好比說,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便是旨在還原歷史真相、平復司法不公、開放歷史檔案以及追究不當黨產等問題;或許在許多人眼裡,促轉會或者像共生音樂節這樣公開談論白色恐怖的作為好像很沒必要、認為過去的東西就是過去了,有什麼好談的? 但其實,它確實該談。
Thumbnail
隨著臺灣民主奇蹟地越發成熟,歷史的探究挖掘也變得越明朗;就好比說,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便是旨在還原歷史真相、平復司法不公、開放歷史檔案以及追究不當黨產等問題;或許在許多人眼裡,促轉會或者像共生音樂節這樣公開談論白色恐怖的作為好像很沒必要、認為過去的東西就是過去了,有什麼好談的? 但其實,它確實該談。
Thumbnail
閱讀其他國家的抗爭史,總讓我有種既疏離又親密的感覺。疏離源於時空的差異,使我可以一時脫離現實的沉痛;親密也源於相近的苦痛與掙扎,使我得以從理解中得到些許慰藉。閱讀《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時,我抄下了不少段落,有的是抗爭者、政治犯寫的遺書,有的是受難者家屬的感想,有的是整理者的思考
Thumbnail
閱讀其他國家的抗爭史,總讓我有種既疏離又親密的感覺。疏離源於時空的差異,使我可以一時脫離現實的沉痛;親密也源於相近的苦痛與掙扎,使我得以從理解中得到些許慰藉。閱讀《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時,我抄下了不少段落,有的是抗爭者、政治犯寫的遺書,有的是受難者家屬的感想,有的是整理者的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