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香港,與香港人——讀也斯《街巷人物》

2023/08/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街巷人物》收錄也斯於七十年代所寫的散文。書中不乏對地景的描寫,亦有對生活瑣事種種感概,更重要是觀察在此地生活的人,再以細膩又新穎的文字,娓娓道出感受。

本書文筆與想像無可挑剔,適合想學習描寫的年輕先進;也適合想回味七十年代生活情趣的哥哥姐姐,或者對現實不滿,想乘坐時光機窺視黃金十年,卻發現一切都沒有變過的我。

地的情感

書中有幾篇描寫地的文章,也斯寫的地景,都很安靜。「靜」,是無聲彷有聲;即使偶有人的對話,也不破壞「安」的雅趣。

〈大澳的夜〉,有看不清臉孔的乘涼的人,海浪成為安撫人入眠的節奏,在海堤上三五喝啤酒的少年沒有喧鬧,倒是接受海洋送來的和風,安然睡到天亮。〈吉澳的雲〉一如篇名,卻不只寫雲——雲沒有動,沒有想法,只是沉默地着地面發生的一切;吉澳人沒有做什麼,只是抬起頭看雲。人與雲互相呼應,一高一低,什麼事都沒有發生。

 絲縷的雲像崩塌的牆壁冒出的煙塵,無聲的碎屑散落歸向太空。

作者寫此篇時還是聽說大嶼山會興建機場。不知道幾十年後,飛機在雲之間升降穿梭,又是怎樣一番景緻?

 留神,進而欣賞

世上這麼多人,有不少令我欣賞的素質,我向自己謙卑地提出「留神」,從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留神,一個人對一條街道的留神開始。

也斯寫人,不只是為了看,而是想去欣賞。所以即使平凡的,路過的人,也斯亦會從中發現,想像,細緻地描畫出能說故事的文字。

例如〈影子〉用那麼多篇幅寫一個公園裏純真的孩子,因為擺脫不了影子而嚎哭;〈生活在馬路上的人們〉仿如捧着畫板,在街中一角定晴描繪看起來「不正常」的人,又速寫往來的人之反應,成為一幅生動的群象,眼光卻不失人文關懷。又如寫平凡的旋轉門,人們不只普通地出出入入,當加入了作者對人生的想像,或時間流逝的慨嘆, 就是「小孩子走進這時間之門,出來時變了個辛苦地抱持着大桶的中年人。」

也斯教會讀者的不僅是硬梆梆的描寫技巧,還有在留神之際情之所在,愛之所在,觸摸人類深處最柔軟的部分。

陌生感,才是50年不變

讀這本七十年代的散文集,本來想尋回那遺失的美好。沒想到也斯眼中的香港,跟現在我們埋怨的,是那麼相似。

香港青年接受的是不完美的教育… …社會的風氣對文學藝術不提倡亦不關懷。
香港人也應該更好好地正視自己所住的地方,周圍的人物、這兒所生長出來的事物了。過去的自卑、封閉、小器、排斥、推諉的風氣也應該改變了吧。

 讀到這兩段,只能在心中戚然,只能愧疚。

回望我們過去十分熟悉的這個地方,好似變得不熟悉了。 

我覺得,香港人從未對這個地方熟悉過,接近一個甲子,再看也斯的文字,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疏離的處境。

 在還未有移民潮,甚至連中英談判都未有的年代,也斯問獨居月亮的嫦娥:「到了現在,你後悔你的選擇麼?」

 當嫦娥為了如藝術一般長生,付出了孤獨的代價,身邊再「沒有親切的話語、沒有安慰的笑容」,也斯再問:「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是否值得?」

 是的,這樣做值得嗎?離散的人每天都問自己。

 作者最後想像,嫦娥用滿臉笑容回答着:「我就是這樣的,彷彿沒有一點不應該。」

 無論在哪個年代,是這樣就是這樣,沒有一點不應該。

歡迎追蹤:
陳星晴Facebook
陳星晴Instagram

由小一教到中六,由精英班教到特殊需要,由實習教師做到教師培訓。離開前線卻從未放棄教育體制,紀錄一下多年來的觀察與反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