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074】打造你的知識複利筆記術:卡片盒筆記法的數位應用實戰指南

2023/08/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提到「做筆記」你會想到什麼?

​如果說知識的消化可以分為「輸入、處理和輸出」三個階段,那麼你又認為筆記扮演的任務角色會落到哪一個階段?

我個人的理解是:將筆記視為「輸入」階段,像是抄錄內容或畫重點,隨著時間推進大多數內容都不會被記得,因為這些只存放在短期記憶中。如果想要讓這些內容轉變為長期記憶,甚至是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就得活用它。

​日本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是多產作家的樺澤紫苑,在《最高學以致用法》中提到如果在一周內使用三次,那麼資訊就能從短期記憶轉換到長期記憶。我自己的作法是,閱讀完一本書後,寫成文章並作成全息圖,幫助將內容整合到大腦的知識系統中。

​換言之,是將筆記視為「輸入」、「處理」到「輸出」的完整過程。

​在「處理」階段的筆記會開始進行思考。思考內容在說什麼、和既有知識和經驗如何連結、如何應用等等,並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寫下內容;在「輸出」階段的筆記,則是能說給別人懂的知識,用他人好理解的方式來組織與產出結構化的內容。

​有人曾問過我,一定要經過這三個階段嗎?

​能不能跳過「處理」階段,直接從輸入到輸出就好?當然可以,像是運用框架擷取對應的素材進行組裝,如果你只是為了產出內容;但這對於自身成長沒有太大幫助。

​不過,這項能力用來應付職場上的工作報告倒是挺好用的。所以,如果做筆記的目的是為了學習成長,我會建議別省略輸入、處理到輸出的過程。此外,我想多數人都可以認同「輸出」階段所帶來的價值與成效,遠高於作為「處理」或「輸入」階段的價值。因為輸出可以倒逼更好的輸入,能讓我們確認自己是否真的理解內容、檢視自己在思考上有無掉入盲點或偏誤中。

​但是,要一次走完輸入、處理和輸出的過程太耗時費力了。

​以我自己為例,在這三個階段的效率已經算快了,但也免不了會耗掉二到三小時的時間,甚至在閱讀理論或技術類的內容會花費更長時間,更別說一般人需要花費多少時間了。這也難怪願意持續輸出的人比你我想像的還要少,即便我們都知道這麼做的效益真的很高!

...

做筆記只是「輸入」成效不高,想要「輸出」又耗時費力,怎麼辦?

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卡片盒筆記法,就是目前最有效的解方,特別是在數位工具智能化之後,更顯得這套方法的強大。我們可以不必在同一時間完成輸入、處理與輸出的任務;事實上,有時候可以能無法做到,特別是新領域的知識,我們未必知道哪些有用、也缺乏過往經驗或知識可以連結。​

你可以隨時「輸入」內容在卡片中,有空時「處理」這些卡片並幫他們建立系統,需要時再找出卡片「輸出」內容。

換句話說,這三個階段可以是分開的,你可以專注的做完這些階段,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慢慢蒐集素材,聽起來很不賴吧!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卡片盒筆記法在世界上蔚為風潮,正是因為簡單好操作、成效又高。

可惜的是,關於結合數位工具與卡片盒筆記應用的文章或書籍並不多,我曾看過簡中版的書籍有提到,不過所使用的並非台灣常見的工具,因此在實踐上的助益不大。

朱騏的這本書《知識複利筆記術:卡片盒筆記法的數位應用實戰指南》,正是告訴我們如何活用數位工具來實踐卡片盒筆記術。特別的是,去工具化的脈絡,讓讀者可以使用自己熟悉的筆記工具來運用卡片盒筆記;以我為例,使用的工具相當簡單,就是Google Keep而已,但完全不影響我運用書中的技巧。

全書分為四個章節,告訴你如何寫卡片(輸入)、存卡片(處理)與用卡片(輸出),以及實務上該如何應用在寫報告、做簡報、備課與製作講義、自媒體創作等。

我自己也從中獲益良多,特別是數位工具的運用與協作。

延伸來說,也可以利用書中的技巧與方法,打造自己的第二大腦。在這個資訊超載的時代,如果避無可避,那就應該尋找一個高效、簡單的方法來提升自己的知識學習、管理與生產力。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mail protected])

不只給你知識,更給你贏得職場賽局的本事。 分享書選閱讀、全息圖解、職人觀點與萃取技術,讓你在知識變現的時代,獲得學習成長與高效產出的養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