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適其性/機,各取所需/法(象山慶'23.8.14)
佛所說經,諸家共依,但論師之解說不同,而不盡合於經之本義;於是有種種判教,乃至依所判之小大淺深偏圓,而成立各自宗派。在中國有八宗、十宗之細分,某宗之下又可能有家派之別。若就大體二分法,除了「小/大」乘,已成了普遍的共識之外,更有「顯/密」教,及「聖道/淨土」門之說,則至今未必為教界全體所認同。
《安樂集》:「譬如二人,俱見父母眷屬,沒在深淵;一人直往,盡力救之,力所不及,相與俱沒。一人遙走,趣一舟船,乘來濟接,並得出難。菩薩亦爾,若未發心時,生死流轉,與眾生無別。但已發菩提心時,先願往生淨土,取大悲船,乘無礙辯才,入生死海,濟運眾生。」
這是淨土門(捨萬行,但念佛;厭娑婆,求極樂的)心行,面對聖道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的質疑之時,最標準的回答;至於能否說服(發長遠心、住濁惡世,度盡眾生乃成佛)的「丈夫志幹」者,則在所不計。
問:淨土門人於念佛之餘,何須另外讀誦大乘(聖道門經論)? 尤其唯心、實相、唯識?答:這類大乘經論一般念佛人雖用不上,甚至與「指方立相、住心取境」自相矛盾,但經論中所說,乃諸佛共同的證境(智),讀之雖今時不懂,卻可依此瞻仰、讚嘆佛之修證成就與慈悲心境,並預想個人往生淨土之後的果報與存在。如此對大乘經論的多聞、薰習,可越來越熟悉阿彌陀佛(正報)及極樂世界(依報)的功德莊嚴,有助於捨離「娑婆」的迷惑與貪愛、嚮往「淨土」的清淨與自在。
有人說:人的能量是有階層的--1、微弱級--抱怨、牢騷、糾結、忌妒/2、常人級--利已、無所謂、羨慕、忌妒、仇恨/3、強人級--勇敢、挑戰、改變、精氣/4、英雄級--主動、創造、成就、正面/5、領導級--賞識、包容、貢獻、格局、利他/6、領袖級--大愛、奉獻、遠見、無私、極度自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