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適其性/機,各取所需/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各適其性/機,各取所需/法(象山慶'23.8.14)

    佛所說經,諸家共依,但論師之解說不同,而不盡合於經之本義;於是有種種判教,乃至依所判之小大淺深偏圓,而成立各自宗派。在中國有八宗、十宗之細分,某宗之下又可能有家派之別。若就大體二分法,除了「小/大」乘,已成了普遍的共識之外,更有「顯/密」教,及「聖道/淨土」門之說,則至今未必為教界全體所認同。

《安樂集》:「譬如二人,俱見父母眷屬,沒在深淵;一人直往,盡力救之,力所不及,相與俱沒。一人遙走,趣一舟船,乘來濟接,並得出難。菩薩亦爾,若未發心時,生死流轉,與眾生無別。但已發菩提心時,先願往生淨土,取大悲船,乘無礙辯才,入生死海,濟運眾生。」

這是淨土門(捨萬行,但念佛;厭娑婆,求極樂的)心行,面對聖道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的質疑之時,最標準的回答;至於能否說服(發長遠心、住濁惡世,度盡眾生乃成佛)的「丈夫志幹」者,則在所不計。

    問:淨土門人於念佛之餘,何須另外讀誦大乘(聖道門經論)? 尤其唯心、實相、唯識?

答:這類大乘經論一般念佛人雖用不上,甚至與「指方立相、住心取境」自相矛盾,但經論中所說,乃諸佛共同的證境(智),讀之雖今時不懂,卻可依此瞻仰、讚嘆佛之修證成就與慈悲心境,並預想個人往生淨土之後的果報與存在。如此對大乘經論的多聞、薰習,可越來越熟悉阿彌陀佛(正報)及極樂世界(依報)的功德莊嚴,有助於捨離「娑婆」的迷惑與貪愛、嚮往「淨土」的清淨與自在。 

     有人說:人的能量是有階層的--1、微弱--抱怨、牢騷、糾結、忌妒/2、常人--利已、無所謂、羨慕、忌妒、仇恨/3、強人--勇敢、挑戰、改變、精氣/4、英雄--主動、創造、成就、正面/5、領導--賞識、包容、貢獻、格局、利他/6、領袖--大愛、奉獻、遠見、無私、極度自律  “

象山慶續作:7、念佛--謙虛  柔軟  隨順  分享  自信教人信--念佛人的能量來自於阿彌陀佛的加持,及稱念佛名的薰習,因此,不同於上述六種階層,可說是 無樣為樣,不知所以然, 除了念佛被救之外,似乎沒甚麼不一樣的能力。

淨土宗人,既然「自覺愚惡,過於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那就選擇與己相應的法門,守愚安分的專修「本願」稱名,並遵依本宗祖師的判教,一門深入;此外對於他宗他流的教理,一概保留、尊重,存而不論;勿以一己之所(淺)學、所(偏)愛,而妄評他之所解、所行,較量彼此的是非、高下,乃至陷於「唯我獨尊」,或「此是餘非」的偏執,這就難免於宗派之諍,徒增無謂的困擾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才顯得念佛人的「謙卑與柔軟」,也較合乎「機、法二信」的事實。我只管依個人所信所解而老實念佛,至於他人所修何門(實相、觀想、諸行、要門……),能否往生,上品中品或下品,生在國中或邊地,含苞待放或花開見佛……,這些內容與細節,涉及當事人夙世至今極其複雜的因緣,非我「煩惱障眼」的凡夫所能思、能議,因此,不可就個人對佛法的淺知淺見,而愚妄高慢的代佛發言,乃至代佛決定 ?也就是說,誰能往生,何時往生,以何方式往生,往生的品位與花開的時節……,這一切只有阿彌陀佛能盡知、能成全;我輩也都是被啟信、被引導、被救度的愚癡人,又何資格「計度、較量」他人與阿彌陀佛的善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22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行苦—捨受(象山慶25.4.23) 佛法之「行」,乃無常遷流的「有為」法;依其範圍之廣狹為:「諸行無常」之行→「五蘊」之行蘊→「十二緣起」之行(業)→「五遍行」之思(心所) 1.「諸行無常」的「行」,總括一切法(現象、五蘊) 2.「五蘊」之行蘊:於《百法明門》中,乃(受、想之外)49個心所法+
2025/04/24
行苦—捨受(象山慶25.4.23) 佛法之「行」,乃無常遷流的「有為」法;依其範圍之廣狹為:「諸行無常」之行→「五蘊」之行蘊→「十二緣起」之行(業)→「五遍行」之思(心所) 1.「諸行無常」的「行」,總括一切法(現象、五蘊) 2.「五蘊」之行蘊:於《百法明門》中,乃(受、想之外)49個心所法+
2025/04/16
捨自歸他→非自非他(象山慶25.4.6)       他力之信,乃阿彌陀佛與諸佛之所加持,力大無窮;不能以聖道門之(弱小)自力的「信-解-行-證」相比擬;淨土門但憑「念佛」唯一正行,從始至終,皆由信之他力為根本與支撐,一行到底,一信徹入,無次第,無轉折。        信(聞/教)-->願(思/
2025/04/16
捨自歸他→非自非他(象山慶25.4.6)       他力之信,乃阿彌陀佛與諸佛之所加持,力大無窮;不能以聖道門之(弱小)自力的「信-解-行-證」相比擬;淨土門但憑「念佛」唯一正行,從始至終,皆由信之他力為根本與支撐,一行到底,一信徹入,無次第,無轉折。        信(聞/教)-->願(思/
2025/03/30
可加則加-天助自助?(象山慶25.3.29)    《十地論.義疏》卷一: 蒙佛加故己智增,智增由加所成,此他力義;自力者,今對佛宣辨,雖自力勘能,要須待加故,自力亦云加也。不闇加者,加必加於可加,加則己辨釋他力。 釋印順《淨土與禪》: 佛法中,如聲聞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歸依三
2025/03/30
可加則加-天助自助?(象山慶25.3.29)    《十地論.義疏》卷一: 蒙佛加故己智增,智增由加所成,此他力義;自力者,今對佛宣辨,雖自力勘能,要須待加故,自力亦云加也。不闇加者,加必加於可加,加則己辨釋他力。 釋印順《淨土與禪》: 佛法中,如聲聞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歸依三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念佛一法。不出四種。一者念佛實相。即本覺理性。如大集等經所明是也。二者念佛法門。即種種三昧。如諸大乘經所明是也。三者念佛相好。即勝劣身相。如十六觀經所明是也。此三種念佛。勝則勝矣。非異方便。葢必洞明事理。深達境觀。上智猶難。鈍根絕分故也。四者念佛名號。即一心持名。如小本阿彌陀經所明是也。
Thumbnail
念佛一法。不出四種。一者念佛實相。即本覺理性。如大集等經所明是也。二者念佛法門。即種種三昧。如諸大乘經所明是也。三者念佛相好。即勝劣身相。如十六觀經所明是也。此三種念佛。勝則勝矣。非異方便。葢必洞明事理。深達境觀。上智猶難。鈍根絕分故也。四者念佛名號。即一心持名。如小本阿彌陀經所明是也。
Thumbnail
行有餘力,則以學解[1](象山慶23.10.1)         --解以助行,行起解絕,解行相應,如目與足。      宗派的成立及發展,要以獨特的「根機」相應之「教理」詮釋為重心—這不僅是「行持」「果益」的依據,也是獨立存在,易於辨認的保證;有助於宗派的共識與認同,凝聚向心力,而不至於散漫分
Thumbnail
行有餘力,則以學解[1](象山慶23.10.1)         --解以助行,行起解絕,解行相應,如目與足。      宗派的成立及發展,要以獨特的「根機」相應之「教理」詮釋為重心—這不僅是「行持」「果益」的依據,也是獨立存在,易於辨認的保證;有助於宗派的共識與認同,凝聚向心力,而不至於散漫分
Thumbnail
各適其性/機,各取所需/法(象山慶'23.8.14)     佛所說經,諸家共依,但論師之解說不同,而不盡合於經之本義;於是有種種判教,乃至依所判之小大淺深偏圓,而成立各自宗派。在中國有八宗、十宗之細分,某宗之下又可能有家派之別。若就大體二分法,除了「小/大」乘,已成了普遍的共識之外,更有「顯/
Thumbnail
各適其性/機,各取所需/法(象山慶'23.8.14)     佛所說經,諸家共依,但論師之解說不同,而不盡合於經之本義;於是有種種判教,乃至依所判之小大淺深偏圓,而成立各自宗派。在中國有八宗、十宗之細分,某宗之下又可能有家派之別。若就大體二分法,除了「小/大」乘,已成了普遍的共識之外,更有「顯/
Thumbnail
諸宗融合,萬善同歸?(象山慶2022.10.24) 《大智度論》卷1 : 所謂通者,離一切過失,不可變易,不可勝。何以故?除第一義悉檀,諸餘論議,諸餘悉檀,皆可破故。如《眾義經》中所說偈:「各各自依見,戲論起諍競;若能知彼非,是為知正見。不肯受他法,是名愚癡人,作是論議者,真是愚癡人。若依自是見,而
Thumbnail
諸宗融合,萬善同歸?(象山慶2022.10.24) 《大智度論》卷1 : 所謂通者,離一切過失,不可變易,不可勝。何以故?除第一義悉檀,諸餘論議,諸餘悉檀,皆可破故。如《眾義經》中所說偈:「各各自依見,戲論起諍競;若能知彼非,是為知正見。不肯受他法,是名愚癡人,作是論議者,真是愚癡人。若依自是見,而
Thumbnail
存異求同,和合無諍(象山慶2022.10.19) 佛法在世間流布,總有顯有隱、有得有失;創宗立派,也各有偏重與偏失,適應各類(大小、繁簡、偏圓)根機,各得其相應之法益,且整體上邁向「解脫、成佛」之道;各體系、各宗派可長短互補、正助互濟,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殊途而同歸,異流而同海。若只許推
Thumbnail
存異求同,和合無諍(象山慶2022.10.19) 佛法在世間流布,總有顯有隱、有得有失;創宗立派,也各有偏重與偏失,適應各類(大小、繁簡、偏圓)根機,各得其相應之法益,且整體上邁向「解脫、成佛」之道;各體系、各宗派可長短互補、正助互濟,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殊途而同歸,異流而同海。若只許推
Thumbnail
所有修行人都是修淨土的 因為所有人的目標都是到淨土去,你講的是淨土宗吧!淨土宗基本上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印度的淨土宗,一個是中國的淨土宗,兩者不一樣。印度的淨土宗和密乘比較接近,到了中國 慧遠大師以後的淨土宗就不太一樣,把它簡化了,簡化到專心念佛和培養福德因緣。 善性導師講述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Thumbnail
所有修行人都是修淨土的 因為所有人的目標都是到淨土去,你講的是淨土宗吧!淨土宗基本上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印度的淨土宗,一個是中國的淨土宗,兩者不一樣。印度的淨土宗和密乘比較接近,到了中國 慧遠大師以後的淨土宗就不太一樣,把它簡化了,簡化到專心念佛和培養福德因緣。 善性導師講述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Thumbnail
《淨土宗「四不」》[1]此書對應兩種機緣的念佛人,有不同的意義: 1.直入之機:今生未學其他法門,直接遇入本願念佛之淨土正宗,此或乃福報較好,心性單純而視為理所當然者,當隨喜讚嘆!
Thumbnail
《淨土宗「四不」》[1]此書對應兩種機緣的念佛人,有不同的意義: 1.直入之機:今生未學其他法門,直接遇入本願念佛之淨土正宗,此或乃福報較好,心性單純而視為理所當然者,當隨喜讚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