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異求同,和合無諍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存異求同,和合無諍(象山慶2022.10.19)

佛法在世間流布,總有顯有隱、有得有失;創宗立派,也各有偏重與偏失,適應各類(大小、繁簡、偏圓)根機,各得其相應之法益,且整體上邁向「解脫、成佛」之道;各體系、各宗派可長短互補、正助互濟,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殊途而同歸,異流而同海。若只許推尊自宗、誇飾己門,以為只此一家,唯我至上、絕對(理論與行持全體完美,毫無破綻),並因而貶抑他宗、輕慢異學,而陷於「此是餘非」的獨斷[1],「入主出奴」的成見,以同溫層、小社群而自詡、獨尊,則非如實、有容之見;因為世間乃無明隱覆,人心是煩惱顛倒,對佛法的認知與抉擇,必有側重與盲點,依此「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2]的分別取捨,僅得其一偏,未必握其全體。擇某宗派而一門深入之學佛人,須有此自知而能謙虛,不排斥、不妄評他宗異說及整體佛法,以免於井蛙之見或意氣之爭。如觀經四帖疏》云:「彼諸經論,盡皆仰信;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雖應於各自所信奉之法門「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然亦須如是信知:

諸佛教行,數越塵沙;稟識機緣,隨情非一。…… 待對之法,即目可見,千 差萬別,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豈無種種益也!隨出一門者,即出一煩惱門也;隨入一門者,即入一解脫智慧門也。為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脫也。

因為「眾生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何況我輩「生死凡夫,智慧淺短。然佛教幽微,不敢輒生異解。」《般舟讚》:

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又說種種方便,教門非一,但為 我等倒見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則門門見佛,得生淨土。若見聞有人行善者,即以善助之;若見聞有人行教,讚之;若見聞人說行,即依行順之;若聞人有悟,即依悟喜之。……同以諸佛為師,以法為母,生養共同,情親非外。不得輕毀他有緣之教行,讚自有緣之要法,(否則)即是自相破壞諸佛法眼;法眼既滅,菩提正道,履足無由,淨土之門,何能得入!

專修本宗而敬重他門,學有所得,亦可互相交流,彼此分享,同為三寶弟子、同學諸佛正法,大致上乃是同見同行、同飲法乳、同為佛子[3],彼此有緣而「敬而無失,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如蓮池大師云:「皈依三寶發菩提,究竟得成無上道;功德無邊盡未來,一切佛子同法食[4]。」認知不同,各有偏蔽;習性有別,各有見執;大方向上仍應存異求同,才能和合無諍。

《大智度論》卷1 所謂通者,離一切過失,不可變易,不可勝。何以故?除第一義悉檀,諸餘論議,諸餘悉檀,皆可破故。如《眾義經》中所說偈:「各各自依見,戲論起諍競;若能知彼非,是為知正見。不肯受他法,是名愚癡人,作是論議者,真是愚癡人。若依自是見,而生諸戲論,若此是淨智,無非淨智者。」卷18:佛說〈義品〉偈:「各各謂究竟,而各自愛著,各自是非彼,是皆非究竟!是人入論眾,辯明義理時,各各相是非,勝負懷憂喜。勝者墮憍坑,負者墮憂獄;是故有智者,不隨此二法。」

[1]《大般若經》卷442:「或依色執我及世間常,此是諦實,餘皆愚妄。或依……。」

[2] 《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妒繆於道, 而人誘其所迨也私其所積,唯恐聞其惡也。倚其所私,以觀異術,唯恐聞其美也。是以與治雖走,而是己不輟也。豈不蔽於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況於使者乎?……(故為蔽:欲惡.始終.遠近.博淺.古今)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 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

[3]佛子:眾生受佛戒 (必當作佛),又菩薩之通名(依佛之聖教而生聖道,紹繼佛種使不斷絕),又總稱一切眾生(悉具佛性)。

[4]心地解脫,不沾塵欲,自在無礙,而出三界,五種出世間之食,能長養聖者之慧命善根:念.法喜.禪悅.願.解脫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3會員
334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行苦—捨受(象山慶25.4.23) 佛法之「行」,乃無常遷流的「有為」法;依其範圍之廣狹為:「諸行無常」之行→「五蘊」之行蘊→「十二緣起」之行(業)→「五遍行」之思(心所) 1.「諸行無常」的「行」,總括一切法(現象、五蘊) 2.「五蘊」之行蘊:於《百法明門》中,乃(受、想之外)49個心所法+
2025/04/24
行苦—捨受(象山慶25.4.23) 佛法之「行」,乃無常遷流的「有為」法;依其範圍之廣狹為:「諸行無常」之行→「五蘊」之行蘊→「十二緣起」之行(業)→「五遍行」之思(心所) 1.「諸行無常」的「行」,總括一切法(現象、五蘊) 2.「五蘊」之行蘊:於《百法明門》中,乃(受、想之外)49個心所法+
2025/04/16
捨自歸他→非自非他(象山慶25.4.6)       他力之信,乃阿彌陀佛與諸佛之所加持,力大無窮;不能以聖道門之(弱小)自力的「信-解-行-證」相比擬;淨土門但憑「念佛」唯一正行,從始至終,皆由信之他力為根本與支撐,一行到底,一信徹入,無次第,無轉折。        信(聞/教)-->願(思/
2025/04/16
捨自歸他→非自非他(象山慶25.4.6)       他力之信,乃阿彌陀佛與諸佛之所加持,力大無窮;不能以聖道門之(弱小)自力的「信-解-行-證」相比擬;淨土門但憑「念佛」唯一正行,從始至終,皆由信之他力為根本與支撐,一行到底,一信徹入,無次第,無轉折。        信(聞/教)-->願(思/
2025/03/30
可加則加-天助自助?(象山慶25.3.29)    《十地論.義疏》卷一: 蒙佛加故己智增,智增由加所成,此他力義;自力者,今對佛宣辨,雖自力勘能,要須待加故,自力亦云加也。不闇加者,加必加於可加,加則己辨釋他力。 釋印順《淨土與禪》: 佛法中,如聲聞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歸依三
2025/03/30
可加則加-天助自助?(象山慶25.3.29)    《十地論.義疏》卷一: 蒙佛加故己智增,智增由加所成,此他力義;自力者,今對佛宣辨,雖自力勘能,要須待加故,自力亦云加也。不闇加者,加必加於可加,加則己辨釋他力。 釋印順《淨土與禪》: 佛法中,如聲聞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歸依三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各適其性/機,各取所需/法(象山慶'23.8.14)     佛所說經,諸家共依,但論師之解說不同,而不盡合於經之本義;於是有種種判教,乃至依所判之小大淺深偏圓,而成立各自宗派。在中國有八宗、十宗之細分,某宗之下又可能有家派之別。若就大體二分法,除了「小/大」乘,已成了普遍的共識之外,更有「顯/
Thumbnail
各適其性/機,各取所需/法(象山慶'23.8.14)     佛所說經,諸家共依,但論師之解說不同,而不盡合於經之本義;於是有種種判教,乃至依所判之小大淺深偏圓,而成立各自宗派。在中國有八宗、十宗之細分,某宗之下又可能有家派之別。若就大體二分法,除了「小/大」乘,已成了普遍的共識之外,更有「顯/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以何意樂加行而說,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前一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以何意樂加行而說,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前一
Thumbnail
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普度眾生,普度眾生要隨緣隨分,不要把它想成「差別相」。  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只要有一個眾生沒有得度,就不叫成佛。所以,真正普度眾生是要往「一合相」的方向努力,真正普度眾生是眾生都解脫了,只要還有一個眾生沒有解脫就不叫普度眾生。
Thumbnail
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普度眾生,普度眾生要隨緣隨分,不要把它想成「差別相」。  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只要有一個眾生沒有得度,就不叫成佛。所以,真正普度眾生是要往「一合相」的方向努力,真正普度眾生是眾生都解脫了,只要還有一個眾生沒有解脫就不叫普度眾生。
Thumbnail
真心:如來藏—始覺\ 同源於「本覺」:心.佛.眾生無差別 圓覺:佛地—究竟覺/
Thumbnail
真心:如來藏—始覺\ 同源於「本覺」:心.佛.眾生無差別 圓覺:佛地—究竟覺/
Thumbnail
諸宗融合,萬善同歸?(象山慶2022.10.24) 《大智度論》卷1 : 所謂通者,離一切過失,不可變易,不可勝。何以故?除第一義悉檀,諸餘論議,諸餘悉檀,皆可破故。如《眾義經》中所說偈:「各各自依見,戲論起諍競;若能知彼非,是為知正見。不肯受他法,是名愚癡人,作是論議者,真是愚癡人。若依自是見,而
Thumbnail
諸宗融合,萬善同歸?(象山慶2022.10.24) 《大智度論》卷1 : 所謂通者,離一切過失,不可變易,不可勝。何以故?除第一義悉檀,諸餘論議,諸餘悉檀,皆可破故。如《眾義經》中所說偈:「各各自依見,戲論起諍競;若能知彼非,是為知正見。不肯受他法,是名愚癡人,作是論議者,真是愚癡人。若依自是見,而
Thumbnail
存異求同,和合無諍(象山慶2022.10.19) 佛法在世間流布,總有顯有隱、有得有失;創宗立派,也各有偏重與偏失,適應各類(大小、繁簡、偏圓)根機,各得其相應之法益,且整體上邁向「解脫、成佛」之道;各體系、各宗派可長短互補、正助互濟,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殊途而同歸,異流而同海。若只許推
Thumbnail
存異求同,和合無諍(象山慶2022.10.19) 佛法在世間流布,總有顯有隱、有得有失;創宗立派,也各有偏重與偏失,適應各類(大小、繁簡、偏圓)根機,各得其相應之法益,且整體上邁向「解脫、成佛」之道;各體系、各宗派可長短互補、正助互濟,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殊途而同歸,異流而同海。若只許推
Thumbnail
淨土法門 三根普被 大暢如來 度生胸懷 彌陀弘誓 九界全收 唯依念佛 得度生死
Thumbnail
淨土法門 三根普被 大暢如來 度生胸懷 彌陀弘誓 九界全收 唯依念佛 得度生死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一切愛憎,皆由我障,我障若空,光明無量」,與各位師兄姐們分享,感恩。 (分享完畢) 「經者,『徑』也,為釋迦牟尼佛所指引的一條能讓人生走向光明、明心見性的道路;修行是要自性自渡,佛菩薩是給地圖指引,而路要自己去走。」 憨山大師的《我箴》: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一切愛憎,皆由我障,我障若空,光明無量」,與各位師兄姐們分享,感恩。 (分享完畢) 「經者,『徑』也,為釋迦牟尼佛所指引的一條能讓人生走向光明、明心見性的道路;修行是要自性自渡,佛菩薩是給地圖指引,而路要自己去走。」 憨山大師的《我箴》: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