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鬼故事與都市傳說:文化研究如何把恐懼變nerdy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農曆七月,好像蠻適合聊聊「民俗文化」。

我們常聽到坊間流傳各種說法,不要爬山、不要下水、過子時不要出門等等「禁忌」。猶記兒時還真是謹守這些禁忌,我還記得第一次農曆七月還到荒山野嶺,就是十幾年前的這個時候。大一血氣方剛,也好像沒別的時間可以選擇,去參加學長姐們舉辦的迎新宿營。

確實時代在更迭,這些「禁忌」的約束力似乎真的減弱不少。

圖源:Pexels

圖源:Pexels

我個人還是抱持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敬畏三分,說實話我甚至還蠻相信這個世界上存在著超乎人類認知、第四或以上維度的力量這類的說詞。不過本文基本上不會涉及這部分,一是我個人沒有物理學能力來把這個部分闡述完整,二是太過針對未知的討論實在難以聚焦。

後面基本上還是依循筆者文化研究的訓練,提出幾個可以參考的觀點。

細究這些民俗,其實多少還是帶有人為的、文化的成分,以及某種程度上的「規範」性質。首先就從這個切入點來聊聊。

用遙遠的未知力量,警惕大眾遠離危險

對於這些「禁忌」,我認為更像是一種無以名狀的、不成文的規範。當我們不純粹以現代都市和科學的角度詮釋,用所謂「古代人」的視野來看,或許就更容易理解。

農曆七月恰值夏日,田野山林間蚊蟲正盛,或得傳染病便要不適幾天。如果說長者的智慧很大一部份是靠經驗累積而成,那希望人們少去這些容易讓身體不舒服的地方,好像也就合情合理。

圖源:Pexels

圖源:Pexels

至於不要去野溪、半夜少出門,或是少去出過事的路口這樣的說法,用經驗法則來看,這些情境都是常理來說較容易發生事故的地方,至少總比窩在家裡容易。「出過事」可能表示綜合而言這個地方存在著不安全的因子,可能是地面不平、飆仔(或近日熱門用詞「猴子」)較多、或甚至是一些小小的光影會造成視線錯覺等等。會出事的原因眾多,當然也可能是基於一些冥冥之間的原因,但就結論而言盡可能地迴避,似乎確實可以減少危險發生。

從民俗文化到都市傳說:東方人怕,西方人也怕

當然這純粹是個人的想法。若要拉高討論的層次,「民俗文化」其實某種意義上可以對應「都市傳說」,而學界對於都市傳說的討論就真的不少了。首先可以理解的是,如果都市傳說存在著誠如前述討論的教育意義,那這些傳說無疑就是大量、廣為流傳、具影響力且觸手可得的分析文本,實在是很誘人的研究材料。

這邊就先不引經據典,比較概括的討論這件事,很多都市傳說隱藏的是人們對「未知」和「蠻荒」的恐懼。這邊用一個當年指導教授課堂上會提到的案例〈下水道的鱷魚〉(在維基百科就可以找到故事的大綱跟簡單的分析,不是我亂講的),就可以一併處理這兩個概念。下水道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黑黑的、危險的,卻又連通著家家戶戶,包括你我的家。而下水道體系與污水處理的機制,其實即使時至今日,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似乎也就是有個大概的理解,不是每個人都真能描繪全貌。30年代的紐約,就出現「寵物小鱷魚在主人玩膩之後,被沖下馬桶送至下水道。下水道的鱷魚慢慢長大,一直生活在其中」的都市傳說。

圖源:Pexels

圖源:Pexels

以上應該足夠回應下水道、危險、和未知的關係了,而「蠻荒」的部分,則又可以延伸至長年以來,人與動物在城市中共存的矛盾與焦慮城市象徵著文明,彰顯人類的秩序與智慧,相對的「蠻荒」,存在著「原始且難以控制」的力量——以動物為典型代表。下水道的鱷魚也好,或是實際一點,可能帶有病菌的老鼠,這些動物都在都市傳說中扮演著「化外之物」,承載著人們的恐懼想像,並藉由這樣污名他者,創造警惕和規範的效果。

威權下的變形與暗湧

民間流傳的(鬼)故事,還有一種可能的成因。「每到半夜,那裡總會傳來女人哭泣的聲音...」,考據日治至民初或有這類型的故事,有時帶著「情殺」的情節,或為娼妓、可能是小三,但常見的共同點是兩個當事人常是存在著權力關係的不對等。在那個相對威權且蒐證相對困難的時代,司法單位未必總是依據「真相」定罪當事人。相對於逍遙法外的加害者,命喪黃泉的受害者似乎就只能蒙受冤屈不明不白。

當時鄰里之間關係緊密,透過對當事兩造一定的認知和理解,可能對案件有不同的結論。但在威權壓迫的時代背景,也沒辦法當局強硬對幹,這時候「鬼故事」成為一種流傳的媒介。傳遞的不只是受害者的委屈,同時也暗藏了對當局不公的不滿,默默凝聚民間的反動共識。

小結:可以理性看待,但筆者個人還是提倡心存敬意(免責宣言)

從這些角度來看「鬼故事」,是不是不小心把故事講無聊了?其實我也還是相信無形的世界,只是文化研究的訓練,同時也提醒我能被廣為流傳的文本,經常是帶有更深層的意義和力量的。我自己承認有點nerdy,但就是一個小小的分享,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希望不要壞了大家農曆七月膽戰心驚的興致,也還是期望大家寧可信其有,尊敬萬物,平安至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渡狼/DL
111會員
271內容數
聊聊音樂、ACG、文化、ESG、閱讀,還有無法歸類的靈光乍現。
渡狼/DL的其他內容
2024/08/07
番茄鐘工作法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時間管理技巧,透過專注工作25分鐘後休息5分鐘的方式,幫助提升工作或學習的效率。這裡簡述探討番茄鐘的基本原理、實踐策略,以及如何克服工作中的干擾,培養專注與放鬆的心態,進而提升整體表現。無論是對於上班族還是學生,掌握這種技巧都能助你更好地應對學習與工作的挑戰。
Thumbnail
2024/08/07
番茄鐘工作法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時間管理技巧,透過專注工作25分鐘後休息5分鐘的方式,幫助提升工作或學習的效率。這裡簡述探討番茄鐘的基本原理、實踐策略,以及如何克服工作中的干擾,培養專注與放鬆的心態,進而提升整體表現。無論是對於上班族還是學生,掌握這種技巧都能助你更好地應對學習與工作的挑戰。
Thumbnail
2024/07/09
由農業部漁業署指導、財團法人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主辦,課程內容分成海洋生態、放流法規、放流技能三大章節,各2個小時、共6小時,課程一結束會接著測驗,測驗內容在6小時的課程中老師基本上都會深入淺出地帶到,有好好聽課考試沒有太大壓力~現場閱卷及格後就會頒發證書和背心,未來就能成為放流權責人員了!
Thumbnail
2024/07/09
由農業部漁業署指導、財團法人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主辦,課程內容分成海洋生態、放流法規、放流技能三大章節,各2個小時、共6小時,課程一結束會接著測驗,測驗內容在6小時的課程中老師基本上都會深入淺出地帶到,有好好聽課考試沒有太大壓力~現場閱卷及格後就會頒發證書和背心,未來就能成為放流權責人員了!
Thumbnail
2024/07/03
閱讀不僅僅是一種好的興趣,更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閱讀對於語言能力、思維邏輯和自我成長的重要性,同時也提到閱讀能夠提升人的抽象思維、擴大知識面、豐富內在世界。閱讀對於社交互動、事業發展等方面也有積極的裨益。在生活中,閱讀有助於人們暫時抽離生活壓力,去關心、感受和享受。
Thumbnail
2024/07/03
閱讀不僅僅是一種好的興趣,更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閱讀對於語言能力、思維邏輯和自我成長的重要性,同時也提到閱讀能夠提升人的抽象思維、擴大知識面、豐富內在世界。閱讀對於社交互動、事業發展等方面也有積極的裨益。在生活中,閱讀有助於人們暫時抽離生活壓力,去關心、感受和享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司馬中原北北說:「中國人怕鬼,西洋人也怕鬼。」       古今中外,人人都怕鬼;但鬼故事,卻是男女老幼,大家都愛聽。農曆七月到了,鬼門開了,他們來人間溜噠,像放年假、特休,可以自由自在地到處玩玩。       只是,為什麼世界會有「鬼」呢?「鬼」又是怎麼來的呢?
Thumbnail
      司馬中原北北說:「中國人怕鬼,西洋人也怕鬼。」       古今中外,人人都怕鬼;但鬼故事,卻是男女老幼,大家都愛聽。農曆七月到了,鬼門開了,他們來人間溜噠,像放年假、特休,可以自由自在地到處玩玩。       只是,為什麼世界會有「鬼」呢?「鬼」又是怎麼來的呢?
Thumbnail
「水鬼」是華人文化中非常常見的傳說鬼怪之一,特別是在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等地流傳廣泛。這種鬼怪通常與水域有關,尤其是在河流、湖泊或池塘等地被視為常見的「水鬼」出沒之處。
Thumbnail
「水鬼」是華人文化中非常常見的傳說鬼怪之一,特別是在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等地流傳廣泛。這種鬼怪通常與水域有關,尤其是在河流、湖泊或池塘等地被視為常見的「水鬼」出沒之處。
Thumbnail
隨著鬼門開啟,相信長輩耳提面命應該讓不少年輕人覺得略感焦躁吧!但這些禁忌跟規定都是代代相傳的智慧結晶,而做為一個講民俗的專欄,自然也要來談談鬼月最重要的各種禁忌。
Thumbnail
隨著鬼門開啟,相信長輩耳提面命應該讓不少年輕人覺得略感焦躁吧!但這些禁忌跟規定都是代代相傳的智慧結晶,而做為一個講民俗的專欄,自然也要來談談鬼月最重要的各種禁忌。
Thumbnail
本篇無電影爆雷,也無任何靈異、鬼怪,單純經驗分享。   從小我的膽子算是相當大的,在很小的時候我就有自己的房間(被爸媽趕去自己一個人睡🤣),半夜也很習慣自己一個人摸黑去上廁所。可能是因為八字比較重的原因做後盾吧,但並不代表我是個鐵齒的人而不信鬼神之說,我一點也不鐵齒,即使到了今日,我也沒發生過任
Thumbnail
本篇無電影爆雷,也無任何靈異、鬼怪,單純經驗分享。   從小我的膽子算是相當大的,在很小的時候我就有自己的房間(被爸媽趕去自己一個人睡🤣),半夜也很習慣自己一個人摸黑去上廁所。可能是因為八字比較重的原因做後盾吧,但並不代表我是個鐵齒的人而不信鬼神之說,我一點也不鐵齒,即使到了今日,我也沒發生過任
Thumbnail
🍀🍀🍀fumi老師:❤️❤️❤️ 以上的圖片是電影-靈魂急轉彎~對於靈魂有興趣的不妨可以看一下這部電影喔!~ 以下是古哥大神中的搜尋參考 水鬼,是潛伏在河裡的怨魂,會將靠近水邊或過河的人拉進水中淹死。 傳說 水鬼源自投河自盡或溺死在水裡的人,他們因為屬「凶」的非自然死亡而無法投胎,留
Thumbnail
🍀🍀🍀fumi老師:❤️❤️❤️ 以上的圖片是電影-靈魂急轉彎~對於靈魂有興趣的不妨可以看一下這部電影喔!~ 以下是古哥大神中的搜尋參考 水鬼,是潛伏在河裡的怨魂,會將靠近水邊或過河的人拉進水中淹死。 傳說 水鬼源自投河自盡或溺死在水裡的人,他們因為屬「凶」的非自然死亡而無法投胎,留
Thumbnail
農曆七月鬼門開,信者恆信,不信者,生活如常。
Thumbnail
農曆七月鬼門開,信者恆信,不信者,生活如常。
Thumbnail
我跟正常人一樣擁有一般的肉身體質,看見大家肉眼所視的物體,愛聽鬼故事裡的不尋常的情節,此刻若有些風吹草動,自己嚇自己總是免不了的,這時候的直覺反應往往是憋住呼吸,再看看對方有沒有影子,然後,躡手躡腳悄悄通過,彷彿我做了什麼見不得光的壞事 ... 小時候對神鬼之間的領悟,除了慎終追遠的清明節掃墓儀式
Thumbnail
我跟正常人一樣擁有一般的肉身體質,看見大家肉眼所視的物體,愛聽鬼故事裡的不尋常的情節,此刻若有些風吹草動,自己嚇自己總是免不了的,這時候的直覺反應往往是憋住呼吸,再看看對方有沒有影子,然後,躡手躡腳悄悄通過,彷彿我做了什麼見不得光的壞事 ... 小時候對神鬼之間的領悟,除了慎終追遠的清明節掃墓儀式
Thumbnail
歲月無奈不饒人,鬼月害怕不傷人,看見煙霧像是鬼,靈魂看不見像有鬼,到底是人還是鬼,眼看到未必是,眼中有你,心中有鬼,就怕在使壞心眼,不怕七月半的鬼,就怕七月半的水。 夜黑風高的夜晚,樹影婆娑搖曳著,茅廁之門喀滋喀滋作響,似乎某個靈魂要現身,不敢上前到茅廁,肚子的滾痛,實在受不了,拿起桶子就地解決
Thumbnail
歲月無奈不饒人,鬼月害怕不傷人,看見煙霧像是鬼,靈魂看不見像有鬼,到底是人還是鬼,眼看到未必是,眼中有你,心中有鬼,就怕在使壞心眼,不怕七月半的鬼,就怕七月半的水。 夜黑風高的夜晚,樹影婆娑搖曳著,茅廁之門喀滋喀滋作響,似乎某個靈魂要現身,不敢上前到茅廁,肚子的滾痛,實在受不了,拿起桶子就地解決
Thumbnail
農曆七月近了,到處都在搞鬼,每間賣場都有中元節佈置,辦扮裝趴。接下來新聞台會開一個專題叫「恐怖經濟學」、「驚嚇文創商品」之類的,其實都是在搞錢。
Thumbnail
農曆七月近了,到處都在搞鬼,每間賣場都有中元節佈置,辦扮裝趴。接下來新聞台會開一個專題叫「恐怖經濟學」、「驚嚇文創商品」之類的,其實都是在搞錢。
Thumbnail
本文由好好玩台灣授權提供,原文出處在此 由來典故 圖片授權:IG@big.an.an 必知小知識 鬼門開 鬼門關 旅遊禁忌 圖片授權:IG@clareclare.h 1、不去陌生、危險水域 2、不去夜遊 3、不要吹口哨 生活禁忌 4、不要在室內開傘 5、不要半夜晾衣服 6、不要晚上剪指甲 拜拜禁忌
Thumbnail
本文由好好玩台灣授權提供,原文出處在此 由來典故 圖片授權:IG@big.an.an 必知小知識 鬼門開 鬼門關 旅遊禁忌 圖片授權:IG@clareclare.h 1、不去陌生、危險水域 2、不去夜遊 3、不要吹口哨 生活禁忌 4、不要在室內開傘 5、不要半夜晾衣服 6、不要晚上剪指甲 拜拜禁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