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陶德看人、看情勢都具有真知灼見。
他的想法總是超前太多,以致於當他信誓旦旦地要在西元1865年的淡水經營烏龍茶買賣時,同行都認為他是異想天開。
這個想法並非天馬行空,約翰陶德雖然是洋人,卻向牧童學習說得一口流利的河洛話,你會在漫畫中看到台語用字,可見他不是初來乍到就滿腦子只想賺錢的外國人,他是曾經在台灣待過一段時日,仔細分析過市場、風土民情和地理水文的。
相較於熱情放外的陶德,廈門來的茶葉買辦李春生顯然是另一個對比。茶一端上來、一喝,問一句,茶農就知道他是個懂茶的行家。也或許因為他太懂茶,初期他也不認為陶德想做的烏龍茶生意會成功。
淡水的烏龍茶買賣,這個生意不是沒有人嘗試過,但之前都以失敗收場。陶德審度局勢再精準、李春生買賣茶葉再有經驗,也有不少在地的難處、外銷的問題待突破。
不只自家烏龍茶產業經營問題,也從故事中帶出當時產業秘辛。
喜歡張季雅老師用乾淨利落的筆觸呈現19世紀的台灣風貌,拂過淡水河口、港口廟口前熙來攘往的載貨小船、繁忙的群穿梭在櫛比鱗次的磚瓦房、買辦洋人出入時髦的洋樓、台北盆地的翠綠梯田,茶農揮汗採收到發酵烘焙,分鏡運用自然,能帶讀者看到淡水茶業的開闊,彷彿回到1865年間,身周滿是烏龍茶香。
看著異人茶跡,想必作者不只花時間考據歷史人物,還特別研究當時的建築地貌、人物穿著、茶業生態,再加以編排劇情,考究上非常用心,內容畫風更引人入勝。
21世紀的午後,也來泡杯烏龍茶,認識來台把烏龍茶發揚光大的陶德和李春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