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地理環境條件得天獨厚,天然資源也非取之不盡。
在19世紀的北台灣拳山(今文山地區)有客家茶農、山下有漢人聚落墾團與福佬人,週邊有平埔族人。再往烏來那邊,就是生番地界了(今泰雅族)。尤其人口產業快速發展後,土地需求增加,更會侵擾到原本在當地生活的人。
茶家在有限的土地下該選擇種怎樣的經濟作物?繼續種茶還是價格穩定的大菁(染料原料)?事關整個家族的生計。
資源有限、能力有限,寶順洋行的資金更有限,雖然以優渥條件吸引茶農種新茶,誰也無法保證成功,萬一失敗,賠上的不只整個洋行、合作的茶家也會一連串受牽連。
市場有限,茶非民生必需品,同時有中國茶、日本綠茶、東南亞紅茶等類似品競爭,若不及早搶拼市佔率,恐怕在別人捷足先登後再無良機。
《異人茶跡2:拳山茶家》就在這樣複雜的多角利益衝突中展開。就算有精準眼光,也不是馬上做生意就能成功,除了要與合作茶家建立信任關係、洋行買辦間磨合價值觀、期間還可能遇到競爭對手擾亂。
你可以看到陶德和李春生在這種難解的狀況下仍想辦法努力獲得茶家的信任、負起企業責任。
套用在現今的社會環境和企業經營也很適用,陶德與李春生能在淡水做得起來,不是只有運氣好,私底下從沒少努力過,在有限資源中探索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