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住家的社區附近出現了各種團購商店。
A團距離我家騎車10分鐘,前年經由朋友推薦加入的群,是我第一個接觸到的社區團購;B團騎車5分鐘,地點就在社區醫院的旁邊,因為家人固定回診,取貨方便而入群;而C團就在我家樓下,走出社區左轉10秒鐘,起初只是為了讓我媽獲得比價的趣味而把她加入社團,之後我自己也加入了。
所謂的「加入」,其實就是加入這些社區團購的Line群組。
明明都是團購,卻要加三個呢?其實,除了相同的商品可以「比價」或者偶爾看看各團購群分別銷售哪些不同的商品之外,他們之間還有許多不同的地方。
A團是由兩個合夥的媽媽組成,分散在兩個群組的客戶總數約為六百多人。
她們賣的東西大部分是從中間的商販批發來的,在這個群內有販售的商品中,有至少八成在其他的團購社群也能找到。再多,就是老闆的朋友開的餐廳銷售的冷凍菜品、老闆的親戚在賣的紅燒肉,或者老闆臨時開車回台中親戚家順便帶的排隊商品涼糕……。
從食品到生活用品,這個團販售的項目雖然不是最多,但多少都已經過婆婆媽媽的品質認證,不太會出現產地不明或老闆自己都沒有使用過的東西。
她們有著很明確且嚴格的團購辦法,諸如:下單流程、營業時間、群組發言規則、不同類型的貨物可在該店家倉庫內留存的天數,甚至,距離上次下單購物超過一定期限的團友,還會直接被踢出群組。
在這個群的規範中,下單一定要自己到筆記本內去+1,只能用文字不能用符號,否則串連的賣家系統無法讀取,那老闆就得一個一個自己手動key單了;當店家規定15:00開門營業,要是提早5分鐘站在店門口,老闆也不會理會你,即使她已經把電腦開好,坐在店內;還有,如果物品規定只能放五天,要是到了第三天沒取,老闆就會發訊息提醒並斷言:已超過規範期限。
另外,在Line的記事本內留言就等同訂單成立,買家有義務取走,如果臨時想要轉讓,必須自己想辦法,老闆不會代為轉售。
規定嚴格似乎有點不近人情,但也有優點,比如,養出一群非常遵守推定的買家,他們素日裡安安靜靜,絕對不會在群組內亂丟聊天訊息;領貨時乖乖排隊,絕對不會衝著老闆嚷嚷「怎麼沒有先把我的貨備好?」。另一方面,兩位老闆對於每一項商品的到貨日期與時間都掌握得很精確,除非廠商臨時缺貨,否則從未發生過訂了很久卻沒有到貨的情況。尤其,在這個群內從來沒有出現過棄單的用戶。
什麼?難道有人會棄單?
還真有。在B團購群內,常常有一天到晚找老闆轉售的、臨時棄單的、訂了三四個月的東西都沒有出現的、還有一天到晚在群組內問老闆幾點營業的買家……
和A團的風格與模式幾乎完全相反的,就是B團了。
B團的老闆是個團爸,就是社區的大小姑大小阿姨和各路嬸嬸小姐姐都不會討厭的那種活潑陽光男。他和A、C兩團的團媽老闆最大的差異就是:時常以出清之名跳樓大甩賣,或者看到熟人就打折。此事的特殊性在於——正常來說,一般的社區團購不會讓「庫存」多到需要「出清」的程度,因為倉儲需要成本,先透過團購統計需求人數就是為了避免進了太多貨,甚至很多團購群組都是收了多少單就進多少貨,只要商品被取走,根本不會有多餘的庫存。
那為什麼這個B老闆常常在出清呢?
除了他的貨源天南地北無所不包之外,可能還有個原因是,他的買家社群就如同他本人的一樣自由自在,所以常常出現「棄單」者,或者,雖然不是買家主動棄單,但因為買家不清楚自己買的東西是否已經到貨了,常常就放著放著沒去領貨,而老闆本人,也不一定能夠明確掌握那個買家是誰,於是,當他倉庫的貨物堆到滿出來的時候,就會不管不顧地開始出清了。
但,怎麼會有老闆不知道自己的買家是誰呢?
這是因為,和A團與C團使用的Line「群組」不同,B團使用的是Line「社群」。兩者最大的差異除了人數上限,B團使用的「社群」在進群時用戶需要另外輸入一個代號或是暱稱,而這個暱稱就不一定會和用戶的Line名稱相同了,這使得B老闆的開的團購幾乎等同是一個匿名的社群。
對照其他的社區團購,比較少賣家會使用匿名的社群,除非他們可以確保買家的真實資訊能夠正確且有效地與賣家平台連動。但顯然B團並不是這樣的,所以,社群內目前已有一千多人,應該至少有三分之二是不知名人士,並且持續增加中。
如此這般,就時常發生買家棄單、買家在+1之後又告訴老闆自己因故無法取貨、常常於非公告的營業時間有人等在門外並要求老闆開門(然後老闆在群內親切回應說自己正在上廁所,等他一下)……,這些事都很常見。
不過,其中要說最讓人難以捉摸的,還是老闆的到貨時間。就比如,我曾在去年的十月中訂了一對防風防水的機車手套,時至今日都還沒到貨哩!
除了經營風格突出,他的貨源也很特殊。
不同於大部分的團購商店,大多會從某幾個中盤商切貨來賣,B老闆的貨源包山包海包宇宙。他還常常應著群內團友的「許願」,自己開著車去載貨、直接跑去排隊,在北北基到桃園這一帶到處跑,甚至,買了一大袋不知名零食,就在群內同步試吃分享了。
他賣時令農產品、賣掏寶上的各種品質不好說的小東西,還有各種很難想像他究竟是從哪裡弄來的雜貨。如果其他的團購商店的貨源類似便利商店一樣可以預期,那他的貨物就如同小北百貨——在顧客進去之前,可能想都沒想過會出現什麼。
因為B老闆常常到處跑去切「現貨」,許多物品不一定會出現在Line的社群內。常常覺得,他把一般來說是以取貨功能為主的實體團購商店,弄得好像一間雜貨店,還兼賣自己家人製作的油飯、貢丸與炒冬粉。
和前面兩團比起來,我家樓下的C團比較沒有什麼特別的事蹟,販售項目也是三團之中最少的,經營的範圍相對小,但C老闆賣的東西,卻已足以將旁邊原有的菜攤端掉了。
C團媽主要賣的,是直接從北農訂購的蔬菜水果和鮮奶豆漿,每週固定時間結單、固定時間發貨,而原先社區有一間每天早上都是老闆自己跑去批發市場批貨回來的菜販,在C團開始定點營業之後,生意直接掉了一半以上。且不說價格懸殊太大,原來的菜販不得人緣也是主因之一。過去,菜販的生意大多歸功於社區內那些出行不太方便的長輩與老人家,作為當時唯一的選項,無論賣得再貴,住在附近的老人家都只能掏錢買單。
不過這情況在C團出現之後,就不一樣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