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bsidian中探索數位筆記與卡片盒筆記法的實踐之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Obsidian:引領思考的工具

Obsidian的Slogan是"Sharpen Your Thinking"。自從我於2020年11月開始使用Obsidian,這個數位筆記軟體就深深吸引了我。透過Papaya 電腦教室的影片介紹,我花了不到兩小時就被這個工具所吸引。

Obsidian與Idea Emergence

隨著對Obsidian的不斷探索,我發現了Nick Milo的Linking Your Thinking(LYT)方法。他強調使用Obsidian來促使「思考湧現」(Idea Emergence)。

內容地圖(Map of Contents;MOC)

在尋找有關「內容地圖(MOC)」的資料時,我偶然發現了朱騏在Medium上發表的文章。這也讓我找到了一位能夠長期交流知識管理和數位寫作的好友。

卡片盒筆記法:挑戰與困境

Obsidian非常適合實踐「 #卡片盒筆記法」,但也有其挑戰。

卡片入庫的困難

我發現,從2020年11月至今,實踐卡片盒筆記法的一個主要挑戰是「卡片入庫」的過程,即將「筆記」整理到「卡片盒」中。

筆記與卡片的差異性

在將筆記整合到卡片盒的過程中,會發現「筆記」和「卡片」之間存在某種差異性。只有明確了解這種差異,我們才能在Obsidian中有效地實踐卡片盒筆記法。

如何在Obsidian中成功實踐筆記與卡片盒筆記法?

明確的定義和品質管控

要成功實踐,我們需要對「筆記」和「卡片盒」有明確的定義,並設定品質管控標準。這樣,在筆記數量增多的情況下,我們能發揮更大的協同效應。

回答三個基礎問題

  • 什麼是「筆記」?
  • 什麼是「卡片」?
  • 什麼是「卡片盒」?

我的操作定義:筆記、卡片與卡片盒

筆記=非卡片

在Obsidian中,「筆記」對我來說是任何「非卡片」的Markdown檔案。

卡片=筆記+脈絡

而「卡片」則是「筆記+脈絡」。這個定義也決定了我們使用Obsidian的最終目的。

卡片盒:脈絡的儲存庫

卡片與脈絡

根據「卡片=筆記+脈絡」的原則,「卡片盒」與脈絡有著密切的關係。

補足脈絡

在Obsidian中,由於我們追求卡片的簡潔性,因此很多脈絡會被省略。這些省略的脈絡應由「卡片盒」來補足。 總結而言,要在Obsidian中有效使用卡片盒筆記法,對「筆記」、「卡片」和「卡片盒」的深入理解是不可或缺的。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林漢清-avatar-img
2023/08/30
嗨,晨愉!喜與您文見分享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62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王啟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4/24
紅色良品(等級0)- 資訊源索引 功能:將書籍和課程轉化為Obsidian中可索引的筆記。這種做法可以幫助你更快地從大量文本中找到需要的資訊。 藍色良品(等級1)- 資訊塊 功能:將書籍或課程中的具體內容段落轉化為Obsidian中可索引的筆記。這樣做可以讓你對特定知識點有更深
Thumbnail
2024/04/24
紅色良品(等級0)- 資訊源索引 功能:將書籍和課程轉化為Obsidian中可索引的筆記。這種做法可以幫助你更快地從大量文本中找到需要的資訊。 藍色良品(等級1)- 資訊塊 功能:將書籍或課程中的具體內容段落轉化為Obsidian中可索引的筆記。這樣做可以讓你對特定知識點有更深
Thumbnail
2024/01/02
本影片紀錄我於2024年1月2日晨間製作卡片盒筆記的過程。 5, 1, 3 記憶是由外向內,思考是由內向外 還沒想過將記憶與思考當作一對來思考。 的確,記憶由外向內,我們一天感知道的內容,透過記錄下來,成為可以內部吸收的養分。 而思考是由內向外,將吸收到的內容,用自己的邏輯自己的審美,往
Thumbnail
2024/01/02
本影片紀錄我於2024年1月2日晨間製作卡片盒筆記的過程。 5, 1, 3 記憶是由外向內,思考是由內向外 還沒想過將記憶與思考當作一對來思考。 的確,記憶由外向內,我們一天感知道的內容,透過記錄下來,成為可以內部吸收的養分。 而思考是由內向外,將吸收到的內容,用自己的邏輯自己的審美,往
Thumbnail
2023/12/29
我從2023的Week 43開始追蹤卡片盒變化的數量, 到今天2023年Week 52共經過了10週。 目前為止我的Obsidian Vault裡面有23個資料夾, 每個資料夾都是一個帶主題的卡片盒, 存放與該主題相關的卡片筆記。 這23個主題目前總共包含了1460張卡片,
Thumbnail
2023/12/29
我從2023的Week 43開始追蹤卡片盒變化的數量, 到今天2023年Week 52共經過了10週。 目前為止我的Obsidian Vault裡面有23個資料夾, 每個資料夾都是一個帶主題的卡片盒, 存放與該主題相關的卡片筆記。 這23個主題目前總共包含了1460張卡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目錄/連結/分類/建立索引及出版文章的過程/ChatGPT製作筆記的技巧/使用Obsidian與Notion相互搭配 晚上 6:40開放觀看哦!(免費贈送ChatGPT攻略,詳YT頻道說明欄) 大家好,我是Morgan,這堂課我們來說明卡片盒筆記法的連結、分類跟索引
Thumbnail
目錄/連結/分類/建立索引及出版文章的過程/ChatGPT製作筆記的技巧/使用Obsidian與Notion相互搭配 晚上 6:40開放觀看哦!(免費贈送ChatGPT攻略,詳YT頻道說明欄) 大家好,我是Morgan,這堂課我們來說明卡片盒筆記法的連結、分類跟索引
Thumbnail
Obsidian的Slogan是"Sharpen Your Thinking"。自從我於2020年11月開始使用Obsidian,這個數位筆記軟體就深深吸引了我。透過Papaya 電腦教室的影片介紹,我花了不到兩小時就被這個工具所吸引。
Thumbnail
Obsidian的Slogan是"Sharpen Your Thinking"。自從我於2020年11月開始使用Obsidian,這個數位筆記軟體就深深吸引了我。透過Papaya 電腦教室的影片介紹,我花了不到兩小時就被這個工具所吸引。
Thumbnail
在上一次的實戰分享中,我提到了在使用Obsidian時,並未採用卡片盒筆記法中的『索引編號』,而是嘗試了使用Obsidian的標籤功能進行筆記的管理。雖然標籤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筆記的整理和連結,但是在卡片盒筆記法中,每則筆記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索引編號』,這種編碼方式的概念非常巧妙...
Thumbnail
在上一次的實戰分享中,我提到了在使用Obsidian時,並未採用卡片盒筆記法中的『索引編號』,而是嘗試了使用Obsidian的標籤功能進行筆記的管理。雖然標籤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筆記的整理和連結,但是在卡片盒筆記法中,每則筆記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索引編號』,這種編碼方式的概念非常巧妙...
Thumbnail
為了想重新整理以前的工作和學習資料,以備不及之需。我嘗試了幾種筆記軟體,最後選擇了Obsidian作為我的檔案管理工具。然而,在使用Obsidian的過程中,我偶然間接觸到了這本《卡片盒筆記》。起初,我期望這本書能教我不同的筆記方法來管理我的文件和資料,以改善我的記憶能力。然而,我發現...
Thumbnail
為了想重新整理以前的工作和學習資料,以備不及之需。我嘗試了幾種筆記軟體,最後選擇了Obsidian作為我的檔案管理工具。然而,在使用Obsidian的過程中,我偶然間接觸到了這本《卡片盒筆記》。起初,我期望這本書能教我不同的筆記方法來管理我的文件和資料,以改善我的記憶能力。然而,我發現...
Thumbnail
Obsidian真的徹底改變了我與知識互動的方式 Obsidian鼓勵的卡片筆記,讓我將知識可以分割成小小塊的卡片,又保留卡片之間的連結。 小塊卡片將知識細化,變得很容易消化,讓我即使只有1分鐘也能思考一些東西。 在Obsidian實踐了22個月的知識細化卡片筆記法, 底層原理1 - 更靈活交替「碎
Thumbnail
Obsidian真的徹底改變了我與知識互動的方式 Obsidian鼓勵的卡片筆記,讓我將知識可以分割成小小塊的卡片,又保留卡片之間的連結。 小塊卡片將知識細化,變得很容易消化,讓我即使只有1分鐘也能思考一些東西。 在Obsidian實踐了22個月的知識細化卡片筆記法, 底層原理1 - 更靈活交替「碎
Thumbnail
👀QUICK REVIEW The book in 3 Sentences 用三段話說明這本書的內容 為了學習而寫 闡述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簡要記述內容中提出的主要想法,而不是蒐集引文,並努力思考與其他不同內容的想法連結再一起 Purpose of the book 書的目的 提供大腦一個外部記憶
Thumbnail
👀QUICK REVIEW The book in 3 Sentences 用三段話說明這本書的內容 為了學習而寫 闡述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簡要記述內容中提出的主要想法,而不是蒐集引文,並努力思考與其他不同內容的想法連結再一起 Purpose of the book 書的目的 提供大腦一個外部記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