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馬龍宿古道巡禮

晨曦中的馬龍宿

晨曦中的馬龍宿

2023/08/01-02
有人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我改寫這句話為「行萬里路需讀萬卷書」。旅遊,的確是需要做功課的。事前作功課是最值得效法的,我是屬於回家之後才做功課的,一方面是疏懶,一方面是對於沒有去過的地點,我怎麼讀怎麼資料都進不到腦中(合理的藉口)。這樣的習慣有好處也有缺點,好處是每到一個新地點都覺得是新奇的,而且往往有意料之外的發現;缺點是有可能會漏掉一些重要的景點以及一路對自己的無知感到慚愧。這樣的慚愧在訪馬龍宿時尤其強烈。

我過去曾遊過日本四次,去的都是知名的大景點,因此大致能預期到將看到的景色,而在去馬龍宿的途中,雖然領隊在遊覽車上對景點的歷史背景預作介紹,馬龍宿對於我仍然是一個無意義的名詞。但是當我在當天傍晚和第二天清晨走了兩趟馬龍宿古街道之後,我立馬自覺到我對於日本歷史、文學背景知識的極度缺乏。回到台灣之後補做了一些功課,才能寫出這篇旅遊雜憶。

我在前面一篇「木曾福島清晨古道漫遊」曾經提到「中山道」,這條古道的起點為東京的日本橋,終點為京都的三條大橋,全長530公里,共有69個宿場,宿場是為了南來北往的旅人休息而設置的。馬龍宿是第43號宿場,與第42號宿場「妻龍宿」是中山道的「木曾路」的11個宿場中保存最好的兩個宿場。網路資料中提到中山道也稱「姬街道」,這是因為在江戶時代,天皇家為了維繫與德川家的關係,多次將公主嫁至德川家,而這些公主從京都到東京皆是走中山道,這樣的連結讓人對於這條道路上的宿場有更多的遐想。

馬龍宿是一條不是太長的古街道,如果快步走過,可能不用半小時,但是這樣一條街,只要走過,就很難忘懷。這條街是日本富裕時代下的產物,日本文化的精緻、優美都反應在過去這條商旅的建築中。這樣短短一條街,為什麼會這麼讓人難忘呢?會讓我即使在傍晚和清晨細細的來回走了兩趟之後還想著來日再訪呢?我想著是有以下原因:

極美且完整的建築群
馬籠宿的建築保留了古老江戶風格,雖然這些建築並非當時所流傳下來的建物,因為在1895年及1915年的兩次大火中,所有的歷史建築全部都被燒毀,據稱除了中央石造階梯與「枡形」的隘口之外,其餘都是復原後的建築。其復原的設計與計畫大概還要看更多的資料才能得知,不過顯然是非常成功的,整條街建築的一致性,植栽也與建物完美搭配,自然景觀與人為景觀相得益彰,讓視覺完全不存在有違和的雜物,相機鏡頭不論停留在哪一個點,都是一幅完美的畫作。


蜿蜒曲折的行走動線
有作者於部落格中這樣貼切的觀察:「越往高處爬,記得回頭看看身後的風景,每一次回頭都能看到不同樣貌的馬籠宿美景。」。這樣急行不到半個鐘頭就可走完的街道之所以可以慢行兩個鐘頭也不厭倦,除了處處有讓人驚喜的細節設計之外,街道的蜿蜒曲折也是原因之一(讓我聯想到九份之美)。由於街道是有坡度的,所以每步行幾步,再回頭望的景便有變化,而每一個彎曲又有不同的視野。前面提到「枡形」,而是「枡形」正是馬龍宿街道蜿蜒曲折的原因,這是為了防止敵入入侵而設計的「角」,因此道路刻意設計彎彎曲曲,以防止敵人看遍全驛站。這樣的設計讓今天的馬龍宿更添趣味。當然,這樣的趣味還要配合完全沒有車行的「乾淨」。這條街道規定不得有車行,完全不受干擾的行走空間讓旅人可以靜靜的讓視覺停格在不同視角的美景中。

與著名文學家的連結
除了交通上的重要性之外,它也是日本著名的小說家/詩人「島崎藤村」(1872-1943)的出生地。馬龍宿有一間建築是島崎藤村紀念館。我對日本的歷史與文學都不熟悉,並未聽聞過「島崎藤村」,但是看到紀念館外的介紹,感覺是重要的文學家,因為這裡供奉的是他「部分」的骨灰。如果骨灰都可分葬好幾處,可見後人對他的重視。回家後查了維基百科,果然是日本重要的文學家,幾本小說與詩集都對日本文學有重要影響。這次旅遊由於是以登山為重點,因此景點都是蜻蜓點水,錯過了幾處資料館的開放時間,因此當時沒能入內參觀,但是馬龍宿與文學的連結,更增添了日後再造訪的想望。


古道「回到歷史」的魅力
近幾年來不論國內外走古道的風氣都很盛。我在台灣也走了好幾條古道,都很喜歡,古道沒有車行,保有自然生態,更重要的是與歷史連結,例如我在走浸水營古道的時候,想著自己走著和胡適母親於十九世紀末年相同的一段路徑,當時胡適的母親帶著年僅三歲的胡適坐轎去與任職台東直隸州知州的父親胡鐵花會合。而日本馬龍宿到妻龍宿這段「姬街道」,也受到各國旅人的喜好,這段古道全長約8公里,單程徒步約費時3小時。這次我們團中有一組6人小團於旅行社行程結束後加碼去走這段古道,我遐想著有天再訪時能夠走著這條公主們走過的古道,第二天便尋著了馬龍宿往妻龍宿古道的起點,為未來的旅程預作探勘了。

中山道馬龍宿起點

中山道馬龍宿起點


古道石階

古道石階


0會員
32內容數
這一生,有過很多「可以說嘴說一生」的旅遊經驗,但是很慚愧因為生活總是在忙碌中,不論是參團或是獨行,事前事後都沒對景與人有更深刻的瞭解。為了不辜負我這些年來一些難得的行腳體驗,決定認真的筆記下來,就當作這些經驗帶給我的感動的一項感恩。由於想要認真的連結這些旅遊點的歷史與地理,因此將專題名稱取為「行腳筆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