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中的馬龍宿
2023/08/01-02
有人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我改寫這句話為「行萬里路需讀萬卷書」。旅遊,的確是需要做功課的。事前作功課是最值得效法的,我是屬於回家之後才做功課的,一方面是疏懶,一方面是對於沒有去過的地點,我怎麼讀怎麼資料都進不到腦中(合理的藉口)。這樣的習慣有好處也有缺點,好處是每到一個新地點都覺得是新奇的,而且往往有意料之外的發現;缺點是有可能會漏掉一些重要的景點以及一路對自己的無知感到慚愧。這樣的慚愧在訪馬龍宿時尤其強烈。
我過去曾遊過日本四次,去的都是知名的大景點,因此大致能預期到將看到的景色,而在去馬龍宿的途中,雖然領隊在遊覽車上對景點的歷史背景預作介紹,馬龍宿對於我仍然是一個無意義的名詞。但是當我在當天傍晚和第二天清晨走了兩趟馬龍宿古街道之後,我立馬自覺到我對於日本歷史、文學背景知識的極度缺乏。回到台灣之後補做了一些功課,才能寫出這篇旅遊雜憶。
我在前面一篇「木曾福島清晨古道漫遊」曾經提到「中山道」,這條古道的起點為東京的日本橋,終點為京都的三條大橋,全長530公里,共有69個宿場,宿場是為了南來北往的旅人休息而設置的。馬龍宿是第43號宿場,與第42號宿場「妻龍宿」是中山道的「木曾路」的11個宿場中保存最好的兩個宿場。網路資料中提到中山道也稱「姬街道」,這是因為在江戶時代,天皇家為了維繫與德川家的關係,多次將公主嫁至德川家,而這些公主從京都到東京皆是走中山道,這樣的連結讓人對於這條道路上的宿場有更多的遐想。
馬龍宿是一條不是太長的古街道,如果快步走過,可能不用半小時,但是這樣一條街,只要走過,就很難忘懷。這條街是日本富裕時代下的產物,日本文化的精緻、優美都反應在過去這條商旅的建築中。這樣短短一條街,為什麼會這麼讓人難忘呢?會讓我即使在傍晚和清晨細細的來回走了兩趟之後還想著來日再訪呢?我想著是有以下原因:
極美且完整的建築群
馬籠宿的建築保留了古老江戶風格,雖然這些建築並非當時所流傳下來的建物,因為在1895年及1915年的兩次大火中,所有的歷史建築全部都被燒毀,據稱除了中央石造階梯與「枡形」的隘口之外,其餘都是復原後的建築。其復原的設計與計畫大概還要看更多的資料才能得知,不過顯然是非常成功的,整條街建築的一致性,植栽也與建物完美搭配,自然景觀與人為景觀相得益彰,讓視覺完全不存在有違和的雜物,相機鏡頭不論停留在哪一個點,都是一幅完美的畫作。
中山道馬龍宿起點
古道石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