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原來孔明懂「馬太效應」!

2023/09/2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大家都讀過諸葛亮那篇,號稱讀完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的〈出師表〉。但是大家有想過,為何孔明堅決要在此時此刻北伐曹魏嗎?除了「匡復漢室」這個偉大神聖的精神上理由外,其實有個更現實的原因,你知道嗎?答案就藏在〈出師表〉第一段。
來源:網路圖片

來源:網路圖片

先附上〈出師表〉原文第一段,嚇嚇大家(誤!不想看的,請直接跳過,並不影響對本文的理解):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我就幫大家不專業地翻譯一下:

先主長臂猿(據說劉備手長過膝),還未匡復漢室就翹辮子了。雖然魏蜀吳三分天下,但益州的蜀漢最為貧弱,如今是國家生存的關鍵時刻(來!寶傑,你怎麼看)。所幸舉國上下的的文臣武將,夙夜匪懈,以國家為己任,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長臂猿對他們很好,作為報答。政二代阿斗應該要努力聽取臣子們的建議,光大長臂猿所留下的美好品德,激發將士們的士氣,不應該輕率的看衰自己,引用類比不恰當的例證(諸如西漢末年的公孫述、東漢末年的劉璋等,他們兩人當時皆據守益州,最終失敗,從而歸納出立國於成都者皆亡國,以作為蜀漢無法恢復中原的例證。這讓我想到定都於南京者,國祚都不長,像是六朝、朱元璋,還有大陸時期的中華民國......),堵塞那些忠心的建言。

一、北伐的真正原因

第一段前半部,孔明分析蜀國的優勢(人才忠心耿耿)與劣勢(資源困乏)。但這到底與「出師」有何關聯?

美國二戰著名將領麥可阿瑟名言:「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誠然,人才再優秀,隨著時間過去,身體會逐漸衰老,腦袋會遲鈍不好使,歲月是把殺豬的刀,再厲害、再忠心的將士,都會被無情的時間帶走。所以,為何孔明要現在出兵北伐?時間不等人,現在不北伐,忠志之士只會日漸凋零,未來沒了人才,就只能徒留「廖化當先鋒」的無奈與唏噓。

《馬太福音》:「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使用「馬太效應」這個術語,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談的是不同的人、群體,若已經在名聲、財富或社會地位上有所成就,就會產生一種吸引更多機會的優勢,更輕易獲得更多成功。」後來在經濟學上強調「大者恆大」、「贏家全拿」、「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象。

打仗除了人才外,再來需要的是糧草、金錢。資源以曹魏最富裕,其次東吳,最末是蜀漢。孔明在「馬太效應」的邏輯思考下,我們假設曹魏一年可以生產三個單位的資源,東吳生產兩個單位,蜀漢一個單位。第一年蜀漢與曹魏的差距是兩個單位(曹魏3/蜀漢1),然而到了第二年差距卻不是一樣的兩個單位,而是四個單位(曹魏3+3=6/蜀漢1+1=2。6-2=4)。換句話說,時間拖愈久,彼此資源的差距就會愈來愈大(馬太效應:大者恆大),到時候要再北伐,難度將會提升許多。

蜀漢雖然貧弱不堪,但為何孔明卻堅持北伐?原因很簡單,就是「時間」。時間會讓蜀國僅有的人才優勢消逝,以及讓彼此資源的劣勢差距愈來愈大。職是,單就〈出師表〉來看,孔明決定北伐是有其不得不然的理由呀!

二、馬太效應的溝通運用

大家可否思考過,如果只是要北伐,那麼分析完北伐的理由後,大可結束,請君主裁決。然而〈出師表〉第一段後半段以及往後的二、三段,卻用了相當大的部分告訴阿斗,你應該做些什麼。

甚至,說句不客氣的話,〈出師表〉一文,重點根本不在「出師」,而是訓誡阿斗,我諸葛亮北伐不在廟堂的日子,你阿斗應該與不應該做些什麼!

我們先扣除雙方權力是否對等的論證,這部分交給歷史學家。單純就文學角度來看,不得不說孔明是運用「馬太效應」的箇中高手。關鍵點在於他搬出「先帝」,全文頻繁地提到「先帝」劉備一共13次,反而提到「陛下」劉禪只有7次,差距約一半。當孔明把「先帝」的帽子拿出來扣住劉禪時,瞬間從傳統君臣關係轉化為父子關係,劉禪能不從嗎?當劉禪從「君」位退回「子」位,諸葛亮站在父親的角度訓示兒子,要廣開言路,要賞罰分明,要親賢遠佞,便再自然不過了!阿斗只能退,孔明順勢前進,充分體現馬太效應所言大者恆大的道理。

再拿國片《陣頭》為例,劇中堅持傳統陣頭形式的兩老:武正、阿達,無論兒子們如何說服他們接受創新表演,始終不屑一顧,直到阿禪師登場(兩老的師父),訓斥二人守舊迂腐,方才化解父子倆雙方價值觀的不同,誤會得以冰釋,親臨現場支持兒子們的表演。劇中兒子與父親始終無法有效溝通,關鍵點在「老爸想法沒錯」(支持傳統),但「兒子也沒錯」(創新思維),如此一來雙方只能針對「關係」上拚搏,傳統華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下,大者恆大,兒子所有的反抗衝突,最後必定敗下陣來!只有待太老師出場,強弱關係被打破,父親們才認可了兒子們的作為。

其實不光是父子間的親情,舉凡友情、愛情等一切情感,都有馬太效應的適應性。例如前幾年火紅的電視劇《犀利人妻》,有句著名的台詞:「不被愛的才是第三者。」愛情也好,友情也罷,如果只有一方努力付出,關係必然不對等,付出的一方愈是卑微,另一方就愈是拿翹,從而陷入馬太效應的無限循環中。

時下流行的詞彙「情緒勒索」,亦是馬太效應下的產物。勒索者對被勒索者施加壓力,被勒索者壓抑自己的需求,屈服於勒索者。弱者愈是退縮,強者愈肆無忌憚,只有打破馬太效應的強弱關係,才能跳脫情緒勒索的囹圄!

以上就是自己閱讀〈出師表〉後,發覺孔明決定北伐與其行文脈絡,都隱隱體現著「馬太效應」的思維邏輯。

312會員
88內容數
國文課大家都上過,國文課本大家都讀過,但你真的有讀懂嗎?或者說你讀的到底是作者要告訴你的資訊?還是編者要你知道的訊息?又或者是國文老師要教你的東西?大家常說求學時最廢的科目就是國文了?真的是如此嗎?這此你可以找到對課文不同的詮釋以及生活上的應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