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人都有時間觀念,其中一個內容就是我們如何看待過去:就像一個巨大的視頻庫,我們可以利用它來檢索生活中的事件記錄。
但心理學家已經證明,自我記憶根本不是那樣。大多數人忘記的事情比記得的要多得多,有時我們完全忘記了發生的事情,儘管別人堅持認為我們在場。有時,即使被提醒也不能喚起回憶。
每當我們回憶起一段過往,我們就會在腦海中重新構建 這些事件,甚至改變它們,以適應任何可能出現的新信息。
這比憑空創造要容易得多,讓人們相信其實從未存在過的經歷。人們可以被說服去記住那些從未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
當某一事件的記憶可能並不完美,而記憶可以被重塑豈不是一項很好練的習?
就像向朋友講述一件故事,也可能意味著我們對那個故事的記憶已經發生了輕微的改變。
我們以為想象未來與想象過去是完全不同的。事實上,這兩個過程是相互聯繫的。我們用大腦中相似的部分來回憶過去或描繪我們未來的生活。正是擁有了記憶,我們才能想象未來,在腦海中預覽未來的事件。這一技能使我們能夠預先制定計劃,並嘗試不同的可能性。
這些奇怪的感覺就是源於我們大腦處理時間的方式。一個幾乎沒有自我記憶的嬰兒總是活在當下。她快樂、哭泣、饑餓、悲傷。嬰兒會經歷所有這些,但不會回想起上個月有多冷,也不會擔心氣溫很快會再次下降。
然後慢慢地,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會開始建立自我意識。隨著這一發展,便開始理解時間,理解昨天與明天的區別。
對時間的經驗是由我們的思想主動創造的。各種因素對於時間經驗的構建都至關重要——記憶、注意力、情感,以及我們對時空關係的感知。我們的時間感植根於我們現實的感觀。時間不僅決定我們安排生活的方式,也決定我們體驗生活的方式。
當然,你可能會說,根據物理定律,我們能否凖確地感知時間並不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在不需要記住時間的情況下繼續行走。儘管我們知道是地球繞著太陽轉,而不是太陽在移動,但我們仍然談論太陽在早晨升起,在晚上落下。我們的感知跟不上科學的發展——我們只能用我們所擁有的感觀來創造我們對世界的日常體驗。
同樣,我們也不能忽視對時間的主觀體驗。不管你對四維時空了解多少,感覺上和朋友一起吃午飯的時光很短暫,但等晚點的火車卻需要很久。
時間的長短無法改變,但可以改變對時間的態度,因此讓時間流逝中的我們自我感覺更好。
我們不必把過去、現在和未來看成一條直線,而是應盡量把記憶當成資源,讓我們得以思考未來。記憶並非僅是生活的檔案,而是想象未來的工具。我們很難凖確回憶過去,這以前看起來是一個缺陷,但實際上卻是一個優勢。
記憶是如此的靈活,可以在瞬間喚起 記憶中你工作的街道、躺在地板上的感覺、你老同學的面孔、幼兒時的你對母親凝視感受。
你不僅找到了所有這些可能中間相隔幾十年的記憶片段,還可能把它們拼接在一起,創造出一個你從未見過、甚至從未聽說過的場景。
與其抱怨記憶中讓我們負面的資料。因為它們可以改變,我們就可以把生活中不同時期的數百萬個記憶片段重新組合起來,為未來提供無限的想象和走向。